欧洲到底怎么了?
作者:李大闲人 如今欧洲的基本面无外乎经济衰退、失业高企、通胀严重、债台高筑。 每个政权都不会革自己的命。危急时刻,对外转嫁危机是统治阶层最明智的决定。 所以顶到俄乌战争前的欧洲不傻,想着借助战争,用北约肢解俄罗斯,如此便可获得增量财富,顺利走出危机。 但这如意算盘打歪了。俄乌战争不仅没打垮俄罗斯,反而让欧洲被美国吸了血。如今俄乌战争成了持久战,欧洲越打越抽抽,翻盘的希望越来越小。 这就让做出支持战争决定的统治阶层及其前台的欧洲传统政党们失去了执政合法性,而难登大雅之堂的极右翼借民愤走上历史舞台。 传统政党搞多元主义、自由主义,极右翼就搞极端保守主义;传统政党主张全球化,极右翼就搞逆全球化。 当“岁月静好”被戳破,前台那些政治正确,也终于要被放弃。 极右翼虽然兴起,但还没到量变到质变的程度,欧洲也还能继续维持,只是照着如今的趋势,不知彻底翻篇那天什么时候到来。 观察他者,还是看他的对华态度。 与美国那种从上到下将与中国竞争视为基本国策,反华立场越来越狂热相比,欧洲对华还没到逢中必反的程度。 因为对于欧洲政客和选民来说,中国还是相对遥远的;而且由于欧洲比较散装,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还是有争取的价值和空间。 如今欧盟叫的厉害,在外交上处处追随美国说我们“产能过剩”,说我们威胁“国家安全”,还推出汽车关税。但到了各国层面,主要国家都不想放弃中国这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最后是我们该怎么办,特别是面对欧洲咄咄逼人的电动车关税。 新能源车最大的门槛是电力基础设施,仅仅一个充电桩就把许多国家挡在门外;而作为汽车产业只有规模上去,才能负担得起销售网络。 在电动车领域,23年全球系能源车销量第一是中国市场,600万辆;第二是欧洲,320万辆;第三是美国,140万辆。 美国前面已经讲过基本面,反华已经成为国策,我们的市场空间有限;因此欧洲就自然是海外市场中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欧盟加关税的目标之一,是推动我们的企业去欧洲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但条件是“市场换技术”,帮助欧洲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立足。 技术给了别人,会给我们自己制造对手;但市场又是我们必须要争的原野。 因此面对新局面,关键是要找到平衡,并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博弈争取更宽裕的时间空间。 欧洲变了,我们要从上到下仔细打量,认真分析;同时我们各领域的目标方向也要及时调整,想好对策。 不变的唯有变化,而只有拥抱变化,才能获得主动。
来源:地安门外一闲人(ID:damyy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