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前一丁与公仔面,如何成为香港的「泡面」代名词?
公仔面,这种在香港茶餐厅除了粉面粥饭外的选项,可说清一色都使用「出前一丁」这个在任何一家超市都看得到的泡面品牌。然而,事实上,公仔面与出前一丁却分别是香港与日本两个不同的品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香港,任何一家茶餐厅或者快餐店,都能看到餐蛋公仔面这种香港特色面食。这种面食,说穿了其实就是泡面配上煎得焦香的午餐肉与流心太阳蛋。
公仔面,这种在香港茶餐厅除了粉面粥饭外的选项,可说清一色都使用「出前一丁」这个在任何一家超市都看得到的泡面品牌。然而,事实上,公仔面与出前一丁却分别是香港与日本两个不同的泡面品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出前一丁与公仔面,如何成为香港的「泡面」代名词?
泡面,香港又称为即食面。 1910年出生于现在嘉义县朴子市的安藤百福,在1948年时创立了「中交总社」,也就是后来于1958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包泡面,以「瞬间油热干燥法」制造出的「鸡拉面」(チキンラーメン)的「日清食品」。 1968年二月,日清食品又改良配方,推出传统酱油汤底,附上辣麻油包的「出前一丁」袋装泡面。
泡面名称中的「出前」(でまえ)指的是「外送」,而「一丁」(いっちょう)则是「一客」的意思。其包装上的商品形象画着一个穿着甚平和木屐,手提中华料理店外送箱快跑着的小男孩,而自外送箱的面碗中冒出的白色香气向上扩大成了一履白烟,在白烟中写着「出前一丁」四个黑体大字,代表的是即是「即刻送达一碗又热又香的中华面」。
日清公司在发明泡面后,亦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1960年代分别向韩国、台湾、香港等地区推销产品。也就在这个时候,香港现代化纺织业的开山鼻祖,南联集团创办人周文轩及曾任职淘大的王清熙,两个人都想发展食品业务,这时,他们看中了安藤百福发明的在日本正火红的泡面。
他们一致认为,华人爱吃面,这会是一块前景大好的新市场,于是两人便跑去日本泡面厂参观,并将商品引入香港。起初,他们只在南联工业大厦的合作社售卖以测水温,在反应极好的情况下,周文轩又自日本进口了制造泡面的机器,创立「永南食品有限公司」,开始生产香港本土的泡面。
而由于面的包装有一个公仔(粤语「玩偶」的意思),大家就称其为「公仔面」。后来更注册公仔商标,不但大量生产,并且到徙置区派面予基层市民,增加公仔面的曝光率。此外,他们也藉由赞助香港无线电视台的金牌综艺节目《欢乐今宵》,加插「公仔面掘金比赛」,让商标重覆出现,也成功让「公仔面」这三个字深入民心,成为香港的泡面代名词。
1968年,公仔面以「三分钟可以煮熟」为噱头上市,而且当时永南食品公司发现日清推出的泡面只附有汤粉,因此它们推出的公仔面除了调料包外,还配了酱油包给有着严重味精恐惧症的香港人。而日本的出前一丁泡面,则是在次年才进入香港市场。
后来,有许多香港人渐渐地将「出前一丁」与「公仔面」视为泡面的代名词,不但出现了日版与港版的出前一丁,茶餐厅也开始贩售公仔面。
「转丁」要另外加钱:茶餐厅里的公仔面料理
1969年,不少茶餐厅开始大量使用泡面,为了应付需求,永南食品开始生产「大光面」,也就是只有面饼,没有包装及味粉,以方便餐厅使用的版本,又称为「土炮公仔面」。至于进入香港的出前一丁,则由于香港人对于味精的排斥,造就出了一道名为「葱油鸡扒捞丁」的菜品。
捞丁的全名为「捞出前一丁」,也就是出前一丁捞面的意思,而捞面就是拌面。用出前一丁的话,就会被称为「捞丁」。而葱油鸡扒捞丁这道菜,是由林木河经营、首创用七成奶茶和三成咖啡混和制成港式「鸳鸯」的「兰芳园」所创。
当时由于出前一丁的调味包含有味精,因此兰芳园想出了做成拌面的方法。用爽滑弹牙的出前一丁代替传统的鸡蛋面做成拌面,舀上一勺油汪汪的葱葱末,将煎得脆香多汁的鸡扒放在面上后,再淋上浓香的卤水酱油,是许多到香港的游客都会特地前往一尝的拌面。
话虽如此,但就算有这道葱油鸡扒捞丁的加持,但当时价格较为昂贵的出前一丁,在香港市场上还是与公仔面持续拉距着。由于在不少香港人眼中,出前一丁要比公仔面「高贵」和好吃,因此在茶餐厅还有着「转丁」这个术语,表示要把面换成出前一丁,而转丁必须多加三到五块港币。
直到1985年,永南食品被美国著名食物品牌Beatrice Foods收购大部分股权,1989年又被日本日清株式会社重金收购,土炮与元祖成终成一家。永南成为日清食品的附属公司,出前一丁也成了香港泡面市场上的扛霸子。不过「公仔」品牌仍被继续使用,面饼和酱包也都保留着原有风格。
出前一丁股份有限公司营业部总经理周子扬则告诉我,出前一丁在香港的普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1969引入香港后,虽然价格略高于公仔面但品质受到肯定,因此在餐饮通路上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而在1984年日清食品成立香港公司以及工厂,本地化生产的结果压低了产品末售价格,进一步的打开了零售市场通路。而时至今日日清食品依然是香港即食面市占率第一的品牌。」
配置极为简单,煮法却不可马虎
出前一丁在香港与泡面在韩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二者的配置都极为简单,除了面并与调味包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加任何自己喜欢的配菜,随心所欲。
也因为这样,「你饿唔饿啊,我煮碗面俾你食」这句话,就成了港剧和香港电影中最常「出镜」的台词。大半夜泡碗面,不管是独自一人、与恋人,或与家人共食,都成了无法抹去的人生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不过,泡面在国内虽多是用开水泡,但在香港,尤其是餐厅,则都是用煮的。用开水泡与用煮的即食面,在口感上不但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用煮的话,更能随时用筷子去感受面条的软硬度,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口感。
而虽说口味随人喜好,但煮的方式还是有讲究的。要在水沸腾至有鱼眼泡时才可将面放入,而且要等约一分半钟后才用筷子把面饼搅散,帮助成熟,太早搅动不但难以搅开,还容易导致面饼碎裂。
煮的时间大约为两分钟。先将把调味粉放在碗内,再把煮麻油则是在最后才放。将面、汤、配菜都放入碗中后煮完面后,才将麻油挤在配菜上或碗边,而不要直接济到汤里。此时碗中的热气会让麻油释放出浓浓的香气,让整碗面整体的味道顿时膨胀了起来。
而除了传统的汤面与前文提到的捞丁外,还可做成「炒丁」,常见的是有叉烧丝、火腿丝、红肠丝的「三丝炒丁」。由于还要下锅翻炒,因此炒丁的面不能煮得太软。而捞丁除了前述的葱油鸡扒捞丁外,还有挂汁的起士、照烧汁、咖喱汁捞丁等。
他们对出前一丁的执恋,大概连日本人都自叹弗如
由于香港人对出前一丁的狂热,使得港版出前一丁的口味选择已经远超日本。虽说日版面体比较弹牙、面饼带黄、麻油较香而且还有芝麻,但多数人已越来越分不清其中差异。
2006年,日本日清公司还为此做了盲测试,请八位消费者在蒙眼情况下试吃不同产地的出前一丁。测试结果有一半的消费者根本分不出日版和港版之间的区别,另一半食客甚至把港版错认成日版,甚至认为港版优于日版。
目前香港出前一丁的口味主要可分为日本当地版、经典系列、全辛系列、通心宝、棒乌冬、棒丁面等。其中日本当地版有北海道味噌猪骨、九州浓汤猪骨、黑蒜油猪骨、东京酱油猪骨、极辛猪骨浓汤、柚子胡椒猪骨等口味。
其中经典系列有鸡蓉、红烧牛肉、麻油、五香牛肉、沙嗲、海鲜等口味。全辛系列有香辣麻油、香辣XO酱海鲜、火辣海鲜、微辛咖喱。通心宝有猪骨浓汤、麻油鸡汤、海鲜鲍鱼、黑蒜油猪骨、番茄牛肉与起士口味。
棒乌冬有鲣鱼、番茄牛肉、咖喱与浓厚猪骨口味。棒丁面也有着九州浓汤猪骨、黑蒜油猪骨、北海道味噌猪骨、赤猪骨、九州猪骨农汤附日式高菜,以及柚子胡椒猪骨等口味。
香港人对出前一丁的执恋,大概连日本人自己都自叹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