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有人都在求稳!
作者 :正文注明 2024-07-29 07:52:33 围观 : 次 评论
作者:智sir
来源:智先生(ID:zhixs10)
随着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各省投档线都陆续出来了。一个是公费师范生的录取分数高得惊人,像北京师范、华东师范、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物理类和历史类投档分数线来到了600以上。

部属师范高校受欢迎是预料中的事,不过今年比较特殊的是,很多双非高校的定向师范生,分数线赶上了211的门槛,录取的最高分,甚至可以去985高校。比如浙江师范定向温岭市就业的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录取最高分是670分,这分数基本稳上浙大。还有其他例如曲阜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在某些专业的最高投档线,也实现了对211高校的冲击。另一个则是公安类院校特别受考生们青睐,与前几年不温不火的情况相比,2024年报考的人数多得有点离奇。黑龙江今年有19.2万人参加高考,其中报考公安类院校,并通过政审的就有1.85万人;上海参加高考人数5.4万人,超过9%报名公安院校。拿江苏省公布的提前批投档线来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为警校中的「天花板」,物理类最高录取分数竟然达到663分,投档线为620分,比部分985高校的分数线还要高。
其他公安部直属警校和本地警校的分数线,相比去年上涨了不少。隔壁浙江省不遑多让,也出现了600分考生扎堆涌入的现象。其中浙江警察学院的最高录取分数为676分,据说该名考生在浙大和浙警之间没有犹豫太久,很果断地选择了浙警。公费师范生和警校的录取分数之所以涨势迅猛,原因很简单,公费师范生有「两免一补」、「铁饭碗」,警校有9成以上入警率的高光数据。这是还没有进校门,先把就业给安排妥当了,同时也印证了一个梗,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不仅是编制,从今年其他院校的分数线可以看出来,学子们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理性了,就业前景光明的热门专业,分数线趋势变高,冷门专业却屡创新低。过去人们老说,生、化、环、材是公认的四大天坑,考生避之不及,就是因为就业前景黯淡、薪资待遇不好。但今年情况有所不同了,新四大的出炉,盖过了旧四大无可撼动的地位,分别是土木工程、海洋科学、工商管理和小语种类专业。土木由以前的人气专业,沦为四大坑之一,很大一个因素是房地产的不景气,这导致各985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缺额比较多。哪怕个别院校把「土木工程」改名为「智能土木」,也依然改变不了投档不满,要靠志愿征集来凑的事实。海洋科学专业和小语种专业虽然学科性质不同,但不受欢迎的原因殊途同归。就业面太窄了,除非往考研留任这方面深挖掘,不然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都有点难度。曾经工商管理类也是个大热门,尤其受文科考生欢迎,但不少人感觉在本专业念了四年以后,除了一堆云里雾里的微积分、统筹学和线性代数以外,专业知识似乎没学到多少。更无奈的是,在毕业以后,这类专业的学生是最容易成为失业大军主力的。关键一点,工商管理大类里有不少专业可替代性太强了,如果家里不是有企业等着继承,纯靠简历碰运气的话,毕业生们就会发现工商类文凭,在找工作时并不能给他们增加什么优势。经过无数实践验证以后,大家在看到工商管理类专业选项时,就免不了面有难色。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一切向稳定看齐,已成为今年志愿填报的整体趋势。有人把这种风向归咎于张雪峰之类的志愿咨询专家,说就是因为过度鼓吹志愿实用化,才使得社会风气发生转变,考生们变得不那么纯粹了,报考大学,选专业也不再以理想、爱好为驱动力。他们认为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会导致一些专业仅仅因为难就业而被淘汰,使得基础科学的人才流失,长此以往会对国家的硬实力造成影响。不能说这种想法有什么错,毕竟大学设立的各类专业、学科都是有存在意义的,也是国家潜藏实力不可或缺的板块。但如果把一些专业的遇冷情况,甩给张雪峰们来背锅,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因为这种趋势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带动起来的,而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这两三年工作有多难找,大家有目共睹,虽然很多地方、行业都有用工荒现象,但求职市场该内卷还是内卷,求职如渡劫的情况没有丝毫改变。应届毕业生们还没有正式踏出社会,就要面对无数竞争者咄咄逼人的目光,这里面有中年裁员大军、青壮年跳槽大队、全职太太复工团等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普通院校文凭基本不存在竞争力,虽然世界500强企业在镜头前强调学历不重要,但现实是,这些企业的HR并不会去地方双非高校进行招聘。于是不少毕业生,用无人青睐的惨痛遭遇,为「毕业即失业」这句梗持续增加热度。这也给后来者们一个警醒,不是家里有矿的话,志愿填报时最好早做打算,所以很难怪广大家长和学生这么人间清醒。无论专家学者、各大官媒怎样呼吁人们别一味往编制、就业上钻,但有一个规律颠扑不破,如果大学四年以后连牛马都当不上,一切将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唯有选择回炉重造,要么待岗考编,要么考研求上岸。先说考研,对于已经饱受痛锤或者即将面临痛锤的大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避风港,或者重塑新生的高性价比选项。在本科满地走的情况下,高一级的文凭总是会有一点优势的,而且人们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知识,确实要比本科阶段更加专业和扎实。另一个,几年的研究生生涯,还能推迟即将到来的社会竞争,让大学生得到缓冲空间,情绪价值拉满。因此自2015年以后,考研、读研的人数一直呈上涨趋势。不过一点挺奇怪,从去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来看,2023年同比减少了36万人,上涨形势不再。这36万人哪去了?也许都跑考公去了,因为2024年国考的报名总人数同期增加了近40万人。这么看的话,今年扎堆公费师范生和警校的考生们就挺有先见之明了,与其在忙活四年后,还要在继续卷学历和考公上做选择,那不如在入学阶段就「一步到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既能省去在大学阶段迷茫混沌、思考人生的时间,又能给未来一个保障。只是有一个情况大家需要注意,扎堆的人多了,意味着竞争会更加激烈。例如师范生多了,可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并没有增加,这就很容易形成行业饱和。现在不少地方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员流失的问题,出现大批学校倒闭潮。因此不少师范生一毕业,也会面临失业的情况,更别说还有来自985、211等院校毕业生的下沉竞争。另外,大家在扎堆之前,需要注意这个行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尽管公费师范生免除了找工作的试炼,却这种优待本身就有很大限制。最大一点就是在岗位选择上,没有多少自主性,因为这是定向招生,基本从入学开始,考生们就已经知道未来要在哪里就业了。而很多时候,就业地点会是在一些不怎么发达的地区,或是农村乡镇,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下乡的,但有协议在身,想换岗至少要等6年。最后要提醒一下大家,有可能你看好的行业今年是大热,前途无限量,可当毕业找工作时,还能不能把握住行业的风口,真的很难说。四年时间,足够一个新兴行业完成从崛起到停滞,甚至消亡的过程了。有个梗在网上经久不衰,说清北毕业生去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准会黄。去外资大企,结果外资影响力变得大不如前;去金融行业,接着金融危机就来了;去互联网大厂,然后迎来大量裁员;甚至当个普通中学老师,最后也会让教师群体薪资被砍。当然「行业冥灯」只是个段子,只是从侧面说明了一点,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火热,也没有哪种生活能绝对安稳。其实,追求安稳是人之常情,可过分讲究安稳,长久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隐藏在稳定表面之下的,有可能就是寒冰烈火。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温度上来之前,水温如常,无风无浪,还有点安逸,但波浪涌起的那一刻,想逃就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