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sir
来源:智先生(ID:zhixs10)
这两年多以来,虽然时不时有各种段子、文章,宣扬00后在职场的特立独行,什么「整顿职场」、「追求自由」,似乎不把办公室闹个天翻地覆,就誓不甘休。但现实是,不要说整顿职场了,除了个别00后会在网上吐槽几句,其余的人都是一副标准老实上班族的模样。有人甚至在大学实习生让老板破产的段子下面,小心翼翼评论:「请别加深这种刻板印象了。」

遥想4年前,简中互联网刚开始流行「内卷」一词,不到一年,很多人就卷不动了,改为「躺平」。对于00后群体来说,这么年轻就开始躺,确实躺不平,可卷又卷不赢,于是大伙们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那就是现在流行的「普通学」。这是如今很多年轻小伙的真实状态,他们一边喊着「已老实,求放过」,一边争先考公考研求上岸。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去到438万,虽然比去年少了36万,但没关系,漏掉的那部分人统统去了考公,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303.3万,正好比去年多了40万。事实上,00后求稳的倾向越来越有前移的趋势,不少人觉得,毕业后才来琢磨考公考编有点晚了,何不在入学前一步到位?所以就有了今年填报志愿时,大量考生报考公费师范生和警校的火热现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3.2%,大幅度高于总体5%左右的失业率。
13%的失业率,遇上1100多万的毕业生,中奖率算挺高的了,更别提在多家招聘机构的调研报告里,2024届高校毕业生仅有一半获得了offer。于是在本应意气风发,大展拳脚的时期,年轻人收到了来自社会的第一份礼物,找不到工作。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中国大学生数量正逐年增加,估计在2031年会刷新历史最高峰值,这意味着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有增无减。刚进入职场,大家就会面临,比过去几年还要严峻数倍的职场生态:某电商CEO重新定位了对「兄弟」的定义,不再容忍一切摸鱼行为;各互联网、金融大厂从去年起,由传闻变成行动的大规模「裁员计划」;躲过裁员大刀的各阶层员工,却逃不过30%起步,最高去到80%的薪资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的心态摆正得非常迅速,没有像前辈们那样,动辄对996加班、上级PUA、形式化团建、老板抽象式画饼等现象仗义执言,或主动炒老板鱿鱼以示反抗。过去大家伙能在职场特立独行,是因为有新兴行业的红利作为兜底,这班难上还可以跳槽,跳无可跳大不了全职搞副业,那会儿自媒体平台还处于红利期,还能容纳更多的新鲜血液。哪怕是各大小行业,尽管身在特殊时期,也仍然保留一种触底反弹的乐观预期。有一部分人得到家里支持,果断撇开资本剥削跑去创业。先不说创业副本的难度有多噩梦,无数炮灰进去,生存率不足5%。就说如今大小企业都在断臂求存,贸然搞冒险血脉觉醒,只会轻易把一腔热血变成满地鸡毛,最后还要辛苦把掉了一地的狼狈拾起来,重新出发。95后和00后通过实践发现,留给年轻人的红利窗口真的不多了,过去那个满地是黄金的大时代,已成回忆。与其根基不稳盲目闯荡,祈求找到新蓝海,倒不如先保存实力,把现有的班上好。在经济下行周期,包括自媒体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竞争强度已然趋于饱和,利润比却呈惯性下降趋势。为了避免被优化,大家唯有跟老法师们拼干劲,拼薪资性价比,才能在职场熔炉里活到最后。对于职场萌新而言,这个过程往往是最难熬的,也难怪大家越来越倾向求稳上岸,前所未有的职场压力,确实让人心生无力感。在日渐上升的绝望感下,90后和00后们对很多事情豁然开朗,看开了。延迟退休之所以闹得纷纷攘攘,根本原因就是,65岁退休确实要比60岁退休要少拿5年养老金,亏了,有谁会乐意。可对于中青一代来说,是否延迟退休,某程度上意义不大,关键一点,等我们这一代人到了退休年龄,光靠养老金是很难做到颐养天年的。当前国内养老金模式是代际赡养,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工作的人来养已经退休的人,收支比是否平衡,全靠劳动力人口能否维持在恒定的比例区间。在我国现今的人口结构趋势下,人们寿命在不断延长,所以老年人口比例会持续增加,为了覆盖这一比例,劳动人口也必须要保持增长才行。可人口出生率的连年下降,和劳动人口的结构性减少,使得这一平衡慢慢被打破,越到后面,抚养比失衡的现象就会越严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提高退休年龄几乎是无可避免的,随后可能还会有增加缴费比例、丰富养老金来源等政策,以确保代际赡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怎样,由于僧多肉少,我们这一代和往后的年轻小伙们,基本不用指望到退休时,养老金会有多丰厚。除非家里有矿,不然趁着年轻多挣钱,和多存钱,自己给自己养老才是正道。对此,年轻群体开发了一个新名词——「报复性存钱」。顾名思义,报复性存钱是除了生活必要开支,不会在无意义的开销上多花费一分钱,这个群体最神奇的是,涵盖了从月收入3000到月收入3万的各个阶层。
多有多存,少有少存,反正要对每一分钱精打细算,与消费主义对抗到底——在吃喝上,能买菜煮饭,坚决不下馆子、叫外卖,而且大部分食材来自特价时段的打折促销品;坚决无视电商平台无孔不入的消费引导,就算要网购,也绝不在日常必需品外多浪费一毛钱;有的为了避免被套路,还把所有电商软件卸掉,并注销各品牌会员身份,为的就是躲避大数据跟踪,想要买啥,直接杂货店现金解决;存款富余的会「用利息生活」,就是把大部分资产存进定期,然后在存款年限到达后,用银行每月返还的利息来覆盖生活开支,挑战除利息以外不再用到一分钱。就这样,不少人在存钱上进入忘我境界,最终让自己的财富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哪怕银行利息降得再低,只要不是戳穿地板,他们就有办法存好每一笔该存的钱。这是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未来生存压力时的应对措施。剩余部分人,要么提前蜕变成他们最不想成为的中年群体,要么通过发疯、发泄等解压手段,让自己心态始终如一。在以前,年轻人发泄的手段,更多是随时随地,当着领导的面摔门而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过如今经济不好,这种只能爽一时的行为是越来越少了。在国内大小城市的街头小巷,或是一众名山峻岭、风景古迹,随时能看到年轻特种兵们暴走的踪迹;有的远赴重洋,就为了到海外去看一场重金属演唱会或体育比赛;有的不想大费周章,抱着古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是最佳治愈方式。
毕竟在他们看来,安安稳稳过日子才对头,小时候叛逆还可以理解为不懂事,长大了还离经叛道,那就是颓废,吃不了苦的表现。是的,在长辈们的眼里,少年人只是过渡期,长大成年了,就要有成年人的沉稳,其中吃苦就是必备素质,你看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历经千辛万苦,方得成就的?于是一边摇头,一遍叹息,这一代年轻人大抵是废了,祖国明天阴霾重重。老一辈的恨铁不成钢可以理解,但没有对年轻群体「发疯」内核加以深入了解,盲目以过往经验定义为颓废的话,就有点偏颇了。作为曾经的年轻人,如今的80后、90后中年群体,其实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以前还流行过非主流、摇滚文化和互联网冲浪,那他们现在废了吗?如果硬要说废了,那国家的全产业链升级是怎么做到的?科技、文化赛道,和体育竞技赛场上的天之骄子们,总不能是赛博电子人吧?一味用过去的经验,来对今天的年轻人进行「一刀切」评判,甚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他们,要求年轻人到了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情,过一个符合长辈价值观意义的人生,作用不大。因为过分强调意义,而忽略了实践求真知的过程,只会让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和过去50后、60后、70后等各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00后、10后和20后阶段的年轻人依然不会辜负这个时代。必须要说的是,每个年龄段都有良莠不齐的个例,但是把个例当成普遍,就是经验主义在作怪了。从整体来说,年轻人即便偶尔有自嘲、发疯与普里普气,更多是面对生活的一种自洽,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年轻人失去了锋芒,四十不惑变成二十困惑等怪象。他们一直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往前走,所以不是这届年轻人不肯吃苦,只是不想永远当一颗螺丝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