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打败了「三体」的科幻片,究竟有多好看?
最近重温了一下18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片。
这部电影在上映时有比较大的争议。
其一是它改编自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还曾经在2014年打败《三体》夺得了星云奖。
但影片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反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更改,因此引起了很多原著党的不满;
其二是,影片本身要表达的东西比较破碎、隐晦,不太好解读。
但重温一遍,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几个有趣的地方可以聊一聊的。
湮灭
2018年 | 美国 | 115min
类型:剧情/科幻/惊悚
01.
神秘外星物质入侵
娜塔莉·波特曼所饰演的女主莉娜,是一位大学里的生物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的细胞分裂。
她的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期间,神秘失踪了,接近一年没有任何音讯。
就在莉娜放弃希望之时,丈夫却突然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家里。
只是,重新回到家里的丈夫却变得行为异常,对莉娜十分冷漠。
莉娜显然也察觉到了不对,但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丈夫却突然口吐鲜血、昏厥不醒。
就在莉娜要送丈夫去医院之时,突然一支神秘的武装部队闯了过来。
他们强行带走了丈夫,莉娜也在情绪过于激动之下陷入了昏厥。
等她再度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神秘的调查组之中,而这个调查组要调查的,是一个名叫「闪光」的地带。
原来,三年前,一束不知名的光突然袭击了一座灯塔。
之后,这个以灯塔为源头的“闪光”就开始扩散了。
它像是一层薄膜,将内部的一切东西都包裹在其中,被闪光所覆盖的区域,就是“X区”。
三年来,X区不断地在扩大。
人类派了几支武装部队、专业人员进去,却无一人能返回来。
只有莉娜的丈夫凯恩,是唯一的幸存者。
但凯恩如今也已经危在旦夕,多个器官衰竭,几乎不能再活过来了。
莉娜为了调查清楚X区的真相,决定和其他四位女性专业人员一起进入闪光······
02.
克苏鲁式的恐怖
《湮灭》显然是一个带有克苏鲁味道的影片。
克苏鲁的恐怖,与其说是未知的恐惧,不如说是不能理解的恐怖,就像是用记事本打开图片,从本质上就是不能认知的。
在影片中,几个女性专家刚一进入X区域,立马就丧失了对于时间的感知,
这里没有磁场,指南针辨别不出方向。
几个人靠着食物的消耗量推断她们也许已经进入了3—4天,但她们却对此毫无记忆。
外界的信息进不来,里面的消息出不去。
影片在最初就给观众奠定了一个认知基调:
这里是一个类似于真空的区域,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离,人类的一切基础认知都不适用于这里。
而很快,她们就看到了更多匪夷所思的场景。
湖内透明游荡的鱼;
鹿角上开着花的梅花鹿;
长了鲨鱼牙齿的鳄鱼;
还有自发长成人形的植物与花······
生物之间的区隔骤然消失,动物身上出现了植物的属性,而植物竟然可以在人的身上生长开花。
这是一种颠覆了世界观式的存在。
几个女性专家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代表性人物,但X区域内的异象却足以摧毁她们大半生所累积起来的学识,直接走向克苏鲁式的“不可认知”。
开创了克苏鲁神话这个宇宙构想的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曾经说过,“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事物还可以被探索感兴趣。”
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其实是指:
“还剩下多少事物可以被探索”?
在人类穷极了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认知之后,对于世界的剩余空白似乎只剩下了“有待认知”。
而克苏鲁的存在,就是瓦解了人类的这种认知。
影片中的几个女性穷尽所学,认为x区域内的异象,是由于一种名叫“折射”的现象所引起的。
折射能够将这个区域内的所有信号、光、和生物DNA都反射到彼此身上。
因此它一边销毁了固有的生命体态;
一边又创造了新的东西。
而这种“新生命”的存在,却也依旧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
譬如从尸体上诞生出的奇异霉菌;
保留了死者残留意识的熊;
甚至就连女主一行人,也明显感到自己在发生变化。
折射所引发的细胞繁殖、新生,在不断地挤压着“人类”这个物种自有的生命体态,她们开始像“忒修斯之船”一样,先是从一小部分开始异变,然后逐渐扩散,最终完全地被折射化。
如果说上述异变现象还只是克苏鲁文化的一种体现;
那到了影片后半段,女主进入地洞又走出洞穴这个剧情,则是非常贴合的隐喻了。
柏拉图对于人类的可知论,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叫做“洞穴理论”。
他说在洞穴内,有一群被绳索绑住的人们,这群人不能转身,唯一所能看见的只有在洞穴墙壁上的影子。
因此这群人就认为影子是世界的真相。
而有一个外出者,他从洞穴之中走了出去,认识到了世界的真相,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了洞穴,充当了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告诉人们影子是真相的投射,却不是真相。
电影中,女主进入灯塔,走进洞穴,在洞穴中亲眼看着同行者之一文崔斯博士变成了另一种生命存在。
这是完全摧毁性的认知,她无法把握这股神秘力量,只能看到它的存在。
走出洞穴后,女主见到了一个复制了她的生命体。
她们完全一样,彼此之间没有言语,但却似乎连思想都在同步。
也只有在这时,女主才知道真正杀死丈夫的是什么。
不是这个奇异的折射力量本身有多强悍;
而是这股力量直接摧毁了丈夫对于自我、对于世界的认知。
这是与柏拉图“洞穴理论”反过来的新形式。
不同于从洞穴中走出来的启蒙者,女主是从洞穴之外进入了洞穴,窥探到了某种“真相”,然后又走出洞穴;
当再次回到人类社会后,她说,“它(闪光)没有摧毁,它改变了一切。”
这显然是在隐喻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其实就是一个“洞穴”,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洞穴墙壁上的影子;
而真正的真相其实就是洞穴内的那股力量,是人类完全无法理解的存在。
03
自毁与湮灭
电影的名字叫《湮灭》,结合影片来看也是一种暗指。
剧情中借文崔斯博士之口,说出了人类的天性就是在自毁。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感原则》中,提出了死亡驱力(deathdrive)这个概念。
这是一种原始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驱使着主体回归到一种无机状态。
而拉康则在此基础之上,将死亡驱力描述成“一种对于失落了的和谐体验的怀念”,死亡驱力“追求的是自己的灭亡······试图超越快乐原则,达到绝爽的领域。”
人类的自毁,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缺陷之一。
文崔斯博士所说的“是否每个细胞中都带着自毁的程序”,与女主在故事最初所说的“衰老是人类的一大缺陷”有着共通之处。
她们二人都是在指称人类的本质缺陷,而这种缺陷会最终引领人类走向湮灭。
细胞的繁殖不能超过海弗列克极限,因此所有的生物都会消亡。
影片中的外星力量看似是入侵者;
可它却试图打破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区隔障碍,实现一种全新的融合;
这种全新的融合也许会使细胞无限繁殖增生,就像海拉细胞一样。
生命的界限从此会被打破。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地球上的一切物种都在走向湮灭;
但地球上的一切物种也在迎来新生。
当然,影片最后对于女主是否还是女主有着隐晦的结局;
但结合前剧情对于丈夫的手在杯子中的折射来看,女主显然已经改变了。
一对更高维度的外星夫妻,它们对于地球的目的是什么?又为什么选择来到这里?
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描述,也就更符合了克苏鲁式的存在。
不可把握、不可捉摸。
总体而言,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在豆瓣上的评分有些偏低了。
虽然拍得隐晦,也比较破碎,但直达心理层面上的恐惧、颠覆认知的想象力,还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
其中涉及到的一切哲学、心理、社会问题,也都比较有趣。
因此还是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