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为什么是我党赢了,而国军输了?
解放战争开打之前,老蒋真觉得自己赢定了,所以主动开启内战,并扬言六个月打赢内战。
老蒋这么自信是有原因的。当时老蒋的兵力约430万,其中用美械和半美械武装起来的兵力占四分之一,有坦克有飞机有大炮有舰艇,这还没包括日本投降后国军收缴的一百多万日伪军兵力的武器装备,而我军的兵力约127万,武器装备相对落后。
同时,国党还统治着旧中国76%的国土面积,国军地盘人口约3.4亿,占据着主要的近代工业城市,对比我党的地盘人口约1亿,解放区大多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
127万对430万,落后武器对美械,一亿对3.4亿的地盘人口,优势确实在老蒋那一面,而且优势特别大,所以老蒋甚至不顾美国的调停,主动开启了内战。
只不过结果大出老蒋的意料,六个月我党我军没有趴下,战争局势逐渐对国党国军不利,最终老蒋败走东南边的岛上,我想就是老蒋一开始也想不通为什么是我党赢了,国军却输了。
国军到底输在了哪里?
一、
读完毛选,我发现国军主要败在两个主要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就是国军的政治水平远远不如我军。
教员曾经说过,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所以打仗只是重要的表现形式,根本上还在于政治比拼,而我军的政治水平有多高,从几个细节上可以看得出。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有个神操作,就是打了胜仗以后,不但能从缴获中补充大量的武器和弹药,更重要的是可以快速把俘虏的国军士兵转化为我军的士兵。
这个操作简直就是补充兵源的大杀器,因为意味着我军在战斗中的减员损失可以从俘虏中快速补充,毕竟俘虏本身就是士兵出身,只要能成功切换,那效率简直太高,要知道之前跟日本人战斗的时候,我军的士兵都要从根据地里吸收加培养,再加训练,最后筛选到主力部队。
为什么我军的俘虏切换成我军的士兵成功率这么高?搞几次诉苦大会,让我方士兵把自己被地主和豪绅欺压的真实案例分享给其他人,就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或观看演绎杨白劳和白毛女的戏剧,就能激发不少曾经的国军士兵坚定要跟我党干的信心。
本质上是因为我党真的站大多数穷苦老百姓的立场,帮助他们推翻地主和豪绅阶层,打破他们被欺负和压迫的命运,给他们分田地,大多数士兵也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我党是在为他们办好事,于是他们拿起枪要保卫自家的胜利果实。
而国党国军的基本盘是地主和豪绅,是买办阶层,这些都是当时旧中国的少数派,国军即使打胜利了,利益也不会被分配到普通士兵身上,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不会被改变,所以我军能把国军的士兵很快转化为我方的士兵,但是国军做不到把我方士兵转化为国军的士兵,这一来一回差距可就大了。
再比如我军的官兵一律平等,官不能打骂士兵,而国军对士兵打骂欺压的现象特别多。
再比如我军军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能很好地处理好军民的关系,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我党我军凭借高超的政治水平,整合到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这是我军胜利的根本。
二、
第二个地方是时机的成熟。
我党刚开始闹革命的时候,为什么发展速度特别慢,规模也特别小,国军北伐节节胜利,我军被迫长征?主要是客观条件不够,时机还不成熟。
想当年抗战时期我军在敌后开辟根据地,那会儿我军投入的兵力才四万多,如果后来这些力量没有多少发展,比如兵力只有十万,那么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就没有跟国军一较长短的资本。
抗战时期,我军凭借坚定在敌后抗日,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等到抗战结束的时候,兵力终于有一百多万,地盘人口有一个亿,终于成长起来了。
经过抗战,也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我党我军是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敌后的根据地,我军保卫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给老百姓分田地,还对抗日本侵略者,而国军又不肯干这类活儿,于是我党我军自然就获得了民心和支持,谁肯真帮他们,他们自然就支持谁。
解放战争一开始,我军的背后可是有上亿坚定支持他们的人民,还有对应的资源和人力。
另外美苏当时还在欧洲掐架争权夺利,双方在欧洲剑拔弩张,在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出现强大的域外干涉力量亲自上阵,这给我解放军对抗国军减轻了不少压力。
三、
一旦时机成熟了,我方又有了跟国军对抗的资本,加上我方政治水平甩老蒋几条街,又没有强大域外干涉力量下场,国军输才科学,才正常。
老蒋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老蒋用片面的武器装备、兵力优势等要素来看待战争的输赢,这并不客观、全面。
一开始就犯了严重的思想错误,失败了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