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侮辱性的方言
极具侮辱性的方言
韩大棒子
1、侉子。侉子是中国一些地区的汉语方言,贬义词。指说话带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有时特别针对语速快、口音不正不清、发音偏后的人。具有轻蔑和嘲笑的意味,是一种不礼貌的称呼。
侉子这个词历史悠久,起于隋唐时期的扬州。其时,扬州因河流纵横,水路交通发达,一度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扬州富商云集,人民生活水平较其他地区要好得多,所以自然滋生对外地人的轻蔑。扬州人特别看不起苏北来扬州做苦工的人,称其为“侉子”。后来,侉子用来形容北方人。当时的扬州人自认为高人一等,除了称北方人为侉子外,称扬州以南的人为“蛮子”,即未开化人群,也极具侮辱性。
随着人口迁徙及商业活动带来的交流,侉子这个词逐渐外延至国内其他地区,有些地区的人把外地人统称为侉子。也有人把特定地区的人称作侉子,比如:山东侉子、山西侉子、河南侉子等。
2、乡倭宁(乡下人)。上海方言中,把外地人统称为乡下人(乡倭宁)。上海人都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的地方的人要更加的优越,会看不起从外地来上海经商、打工的人,尽管很多外地人都很优秀。上海人是比较排外的,就算他表面接受你,其实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从外地来的人的,所以想要和上海人成为真正的朋友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上海人中本地原住民很少,大部分是广东、浙江、江苏人的后裔。晚清时期,上海因靠海加之存在大量的租界才发展起来,广东、浙江、江苏的人纷纷来上海经商、务工,形成了后来的繁荣。所以,上海的繁荣和本地土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自北伐以来,上海人大致分为三个族群,一是以广东人为代表的实权阶层,他们掌握着上海的行政资源,被称为上等人;二是从浙江宁波一带来上海经商的人,这些人掌握着经商渠道,也就是掌握了民生,但长期的轻商理念,使这部分人始终难以进入上等人的行列,被称为中等人,而他们则自称“上流社会”;第三个族群则是苏北到上海打工一族,苏北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加之连年水患,人民生活困难。每年夏收之后,盐淮一带的苏北人用稻草封门,举家到上海讨生活。这些到上海讨生活的苏北人一般从事码头搬运、卫生清洁等体力劳动,也有的从事街头杂耍卖艺、偷鸡摸狗的营生,被认为上不得台面的族群,被上等人、中等人称为乡下人。时间长了,从苏北、安徽来投亲的人多了起来,早期来上海闯世界的苏北人又把外地穷亲戚称为乡下人。再往后,落户上海的人都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外地人统统称作乡下人。
从历史上说,上海不过是江苏省的一个行政区域,直到1949年后才被划为直辖市,不知道上海人哪来的自信看不起“乡倭宁”。
3、老坦儿。老坦儿是天津方言之一,原意指从唐山农村到天津城里谋生的人,后来泛指外地农村人。老坦儿是贬义词,侮辱性极强,如果被骂作老坦儿,说明你在他心目中很鄙视,是个没有见识、没有教养、缺乏公德的人。天津有童谣曰:老坦儿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儿,腰系麻绳儿。买瓶儿汽水儿,不知退瓶儿。看场球儿赛,不知输赢。找不着厕所,旮旯也行。可见,天津人是如何看不起唐山人或外地人的。
其实天津只不过是首都北京的一个卫星城,与唐山、保定、石家庄、张家口的地位没什么区别。天津长期经济落后就是个有力的证明。天津由于地里位置特殊的原因,经济上被北京虹吸,很难吸引到投资。不过近年来依靠塘沽港口得到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少行政资源,始终像一只风筝一样被北京牵引着,是四大直辖市中最窝囊最尴尬的一个城市。
哦,对了,天津在明清时期是直隶省首付,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是河北省首都。著名的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就是在天津出的事。
说别人老坦儿时,天津人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到底哪里比外地人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