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著名的财产争夺战之一
华懋集团创始人王廷歆在龚如心3岁时便见过她,并亲眼见证了她与长子王德辉的婚礼。一路走来,他未曾料到在晚年会与儿媳在法庭上争夺财产。
从1999年到2015年,围绕华懋集团的两次争产诉讼皆因“自书遗嘱”而起。
如果时间回到1987年,龚如心和王德辉当时设立离岸信托的计划没有流产,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父亲与妻子平分遗产的第一份遗嘱
王廷歆于1911年10月15日出生在浙江温州。其父王仲雅在温州经营益华丰染料公司,是当时英国ICI的染料代理商。
1928年,17岁的王廷歆便开始在父亲的公司工作。1930年父亲去世后,他接掌了公司。两年后,王廷歆与任玉珍结婚,长子王德辉于1934年出生,之后还育有两儿两女。
在1937年至1940年,王廷歆到上海做货运生意,将货物运到温州销售。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龚如心的父亲,这位当时是ICI职员的生意伙伴。
龚如心于1936年出生,在她三岁时便与王廷歆见过面。
自1937年起,任玉珍带着王德辉到上海居住。龚如心经常由母亲带着去王家玩,由此认识了大她两岁的王德辉。
在抗日战争后期,王家滞留上海。1941年,王廷歆在上海创办了荣华公司,同时成立另一家贸易公司China United Chemical Company(简称“CUC”),经营进口生意,其中文名字便是华懋公司。
这便是“华懋”这个中文名字的起源,它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战败后,王廷歆于1945年11月进军香港,次年在香港开设了荣华分公司,主要经营进口工业原料和西药,并于1947年成立CUC分公司。
同年,王德辉从上海前往香港升学。此后,一家人陆续迁居香港。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王廷歆在香港的生意蒸蒸日上,但随着战争的到来,美国禁止货品进口中国,CUC的生意遭受重创。
全家开始降低生活质量,辞退司机,搬迁到此前员工住的宿舍,但仍然雇有两名佣人。
1952年,由于美国的禁运政策,王廷歆将CUC分公司与内地公司分割,重新注册为香港华懋有限公司(简称“CUCCL”),注册资本为60万港元。
同年9月,王德辉因成绩造假被开除学籍,开始在父亲的多家公司工作。
1955年,快满19岁的龚如心只身从上海来到香港王家,与王德辉的妹妹同住。不久后,在她19岁生日当天与王德辉结婚。婚后第五年,夫妇二人才搬离王家。
20世纪50年代末,硬塑胶在美国发明后成为家居用品材料,带动了香港塑胶行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塑料供应商最为吃香。
但要成为美国供应商的代理人,需要足够的资本和良好关系,这对经营美国化学品的王廷歆来说,可谓如鱼得水。
王氏家族靠着塑胶生意积累了进军地产的丰厚资本。1959至1960年期间,王廷歆公司的利润达到70.62万港元,1961年的利润更是高达100万港元。
1960年,王德辉从王家搬离自立门户,并向父亲建议进军房地产市场。
王廷歆用CUCCL的资本成立了华懋置业有限公司(the Chinachem group;简称“CIL”),让时年27岁的长子自己从事地产开发。
同年,王德辉在律师的协助下,立下了人生中第一份遗嘱,将父亲和妻子设为共同遗嘱执行人和受托人,也是平分遗产的受益人。该遗嘱被交由王廷歆保管。
拓展塑胶业务和进军房地产市场这两个战略性决定,让王氏家族的财富开始腾飞,同时王廷歆渐渐隐退幕后,由王德辉接棒。
彼时的龚如心并未介入丈夫的事业,而是在秘书训练、舞蹈等多种课程中穿行,甚至并不知晓王德辉已立下遗嘱。
就在王家生意蒸蒸日上之时,家庭间的裂缝开始显现。
夫妻反目后的第二份遗嘱
1960年9月7日,新成立的华懋置业有限公司(CIL)的创办人及股份认购人为王廷歆、王德辉和叶理光(王廷歆的外甥、王德辉的表哥),资金来源于塑胶生意的利润,包括叶理光的一份利润。
1961年的股份分配显示,叶理光获配CIL 10%的股权,其余股权分配给王廷歆及其子女以及龚如心,王德辉是最大股东。
在1962年至1964年期间的公司增资时,叶理光未按比例出资,股权因此下降至8%。
1965年,出于税务安排,在王德辉的游说下,王廷歆将其持有的CUCCL和CIL全部股权转让至一家巴拿马公司,其子女亦全部转让(当时在美国上学的大女儿除外),而王廷歆、王德辉、龚如心作为公司董事局成员,名下仍各持一股。
如今,查询香港公司注册处综合资讯系统显示,华懋集团的董事局成员仅有陈鉴波一位,他是龚如心生前的财务总管之一。
目前,华懋集团旗下的公司由法庭委任的遗产管理人管理,公司财产将成为继承龚如心遗产的慈善信托基金的一部分。
从1965年到现在,是什么原因导致王家人都退出了华懋集团?
起因便是从1967年左右王德辉和龚如心各自出轨开始。
大约在1967年期间,王德辉在台湾至少有一个情人。根据一封情人寄给王德辉的书信,她接到一个疑似由王德辉妻子进行调查的电话,而这个电话是从王德辉公司的号码打来的。
法院由此推断,当时的龚如心已经察觉到王德辉的婚外情,并在追查。
大约在1968年初,王廷歆在机场看到龚如心与一位男士亲昵,并将此事告诉了王德辉。王德辉随后委托私家侦探调查此事。
私家侦探拍到的照片显示,龚如心的情人是一位与华懋有业务往来的商人。据王廷歆所述,当他把这些照片交给儿子时,王德辉当时“气急败坏地说要把这个男人揍死”。
一星期后,王德辉告诉父亲无需继续调查,龚如心已坦白。
从此,夫妇俩的关系恶化。叶理光甚至发现龚如心脸上有瘀痕,似乎遭受了家暴。王德辉告诉父亲,“要和她离婚”,但父亲和表哥都在劝说。
夫妻感情破裂后,王德辉于1968年3月15日订立了一份新遗嘱:
指定王廷歆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受托人和受益人,明确撤销了此前所有遗嘱条文及产权分配。
这份遗嘱是在律所的两位合伙人面前签立的,王德辉后将该遗嘱存放在银行保险箱中,龚如心无权打开。
值得注意的是,王德辉从1964年起知道自己不育。
据王廷歆所述,之后王德辉要求龚如心“交还所有钱、所有财务、资产等,并表示他不想让龚如心拿走任何财物”。
当时,王德辉34岁,龚如心32岁。为了避免婚姻破裂,王德辉听从表哥的建议,将龚如心派到台湾,作为夫妻间的冷静期。
后来,夫妻关系的确逐渐改善。
1970年,叶理光离开华懋时,以100万港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香港华懋公司、华懋置业有限公司和其他华懋公司的股权卖给了王廷歆。
此后,龚如心开始参与华懋的业务。
流产的离岸信托和第三份遗嘱
1970年后,华懋置业有限公司(CIL)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华懋集团的旗舰公司。
在外人眼里,王德辉和龚如心不仅是合作做生意的搭档,更是恩爱的夫妻,包括在一些公司收购案中,龚如心也高调参与。
龚如心与王德辉一起,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王廷歆则于1965年半退休,1977年完全退休。
在新一代王氏夫妇的经营下,华懋集团成为了一家账面上拥有大量现金、且不依赖负债经营的物业开发巨头。
1983年,当龚如心与王德辉遭遇第一次绑架时,龚如心从联名户口及其他地方提取7500万港元赎金毫无困难。
绑架案发生后,遗嘱中的关键人物谢炳炎进入王氏夫妇家中担任仆人,提供各种私人服务。
从1987年开始,王氏夫妇聘请了专业顾问,拟定避税计划,将资产放入离岸信托中,由夫妻俩作为受益人。
然而,在收到需要进一步考虑离岸信托的建议后,龚如心于1990年2月15日指示顾问中止计划。
中止计划一个月后,56岁的王德辉在骑马时不慎摔落,因脑震荡住院了两天,并于1990年3月12日违背医嘱出院。
1990年4月10日,王德辉第二次被绑架。绑匪与龚如心取得联系,要求支付6000万港元赎金。
龚如心支付了大约一半的款项,但在进一步付款前,绑匪中断了联系。此后,王德辉再也没有露面。
绑架案发生后一段时间,龚如心恢复了对华懋集团的控制和管理。
在绑架案发生7年后,王廷歆向法院提起遗嘱认证诉讼,要求宣布王德辉已死亡,并依据1968年的遗嘱进行认证。
然而,上诉法院裁定,遗嘱认证诉讼必须先取得法院对王德辉死亡的宣誓许可,方可进行。
因此,88岁的王廷歆于1999年9月22日再次申请了王德辉的死亡许可,获得通过后,开启了与龚如心长达7年的跨世纪争产诉讼。
王廷歆要求法院执行王德辉在1968年订立的遗嘱,而龚如心则呈上了另一份遗嘱。这份遗嘱是在王德辉于1990年3月12日出院时订立的。
据谢炳炎的陈述,王德辉在离开医院后回到办公室,并在当天订立了这份中文自书遗嘱,谢炳炎作为证人签字。遗嘱中,龚如心被指定为王德辉的遗产唯一受益人。
一审:王廷歆主张龚如心持有的遗嘱是伪造的。审判于2001年8月6日开始,历时14个月。
在专家和其他证据的支持下,这一论点得到了法官的认可,判令按照1968年的遗嘱发出遗嘱认证令王德辉所有资产由其父亲王廷歆继承。
二审:龚如心随后上诉,但被驳回。
终审:2005年,龚如心向终审法院上诉,最终法院撤销了一审判决,并于2006年判定以1990年的遗嘱为最终遗嘱,接受遗嘱认证,王德辉所有财产由龚如心继承。
该案落幕仅一年后,龚如心去世。
再随后的第三年,王廷歆也辞世。
而龚如心的去世,又开启了另一场围绕她遗产的争夺诉讼,巧合的是,也出现了两份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