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外骨骼裤卖4万,你买吗?
前段时间始祖鸟和Skip(一家可穿戴机器人初创公司)联手出了条售价近4万元人民币的电子登山裤,在户外圈引发热议。
两家公司宣称这是“世界第一条全功能电子动力登山裤”。Skip的官网上,这条裤子已经开启早鸟预售,最早明年10月交付,并且2025年10月、11月的预购名额都显示已经售罄。
早鸟还享受500美元的预购优惠,图源/截图自skip官网
或许很多人一开始看到这个产品都一头雾水:
电子登山裤,什么东西?
莫非继电梯扶云直上之后,“无痛爬山”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MO/GO,开外挂的Gamma裤
2020年,当时还在Google X 创新研发中心工作的人员给始祖鸟发了封邮件,说要研发一款有助于在高山间行进的可穿戴设备,问他们咋想。
一直非常有创新精神的始祖鸟一听就很来劲,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2023年谷歌调整战略,这个项目进行不下去了,团队中的一部分人跳槽出来创立了Skip公司与始祖鸟继续研发这个项目。
研发测试中,图源/截图自始祖鸟视频
2024年,经过4年的调查、研发、测试,世界上首条电子动力登山裤MO/GO横空出世。如同它的灵感来源于Mountain Goat一样,这条裤子旨在希望穿上它的用户,能像山羊一般灵敏、轻盈地在山上行走。
它将外骨骼动力科技搭载在始祖鸟经典的gamma裤上,通过电子供能和智能计算,可以增强徒步登山时的腿部力量,为攀爬提供最大40%的动力,同时还能在下山时支撑膝盖,走起来感觉像轻了27斤。
简单来说就是,爬山也不累了,下坡也不费膝盖了,完全利好爬坡废物和膝盖废物。
图源/arcteryxacademy
MO/GO裤子由可拆卸的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始祖鸟那柔软又舒适的Gamma软壳裤,另一部分则是Skip的外骨骼可穿戴设备。
左边始祖鸟契合电子器件的Gamma裤
右边从上至下为膝盖、脚踝、动力马达、电池组件
图源/skip
先将内置的脚踝和膝盖组件穿在腿上,再套上始祖鸟Gamma裤,接着把动力马达组件安装上去组成一个整体,可调节的碳纤维脚踝紧贴腿部,将动力马达的能量传输到腿上。
组装后的内部透视
图源/截图自始祖鸟视频
无需助力时,可以取下马达,只穿裤子。这一整套下来总重大概6斤。
有人立刻会疑惑,这套6斤重的装备如何工作?如何减轻徒步登山时的负担?
要理解MO/GO的原理,就得先理解外骨骼动力科技(Exoskeleton)。实际上,这种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种通过机械或电子装置为人体提供额外支撑或动力的技术,可以模仿或增强人体的自然动作。
第一个版本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设计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发出人类第一套外骨骼动力服 Hardiman,穿着 Hardiman 举起 150 公斤的物体就像举起 6 公斤的物体一样轻松,但Hardiman本身重达 680 公斤,穿脱比宇航服还费劲。
图源/网络
后来外骨骼动力常见应用于医疗康复、军事和工业领域,且大多比较笨重。能像MO/GO这样专注于膝盖活动,如此丝滑、轻量、时尚地应用于户外领域,可以说是极为创新性的研发突破。
此外,MO/GO 并不只是能增强肌肉,其动力马达还会连接到一套传感器和一个计算机模块,计算机模块会实际预测你的动作并智能地调整其辅助功能。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爬陡坡或者在平路上漫步,它就会感知你正在做什么样的动作以及调整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提供帮助。
除了智能化辅助,MO/GO还可以通过上面的按钮手动调节辅助级别,选择”更多辅助”或者“更少辅助”。
图源/skip
一些开创性的产品面世总免不了遭受一些质疑。有没有效果还不知道,但这电池三小时的续航简直就是硬bug,像过家家一样,山还没爬到一半,电就没了,就像开个车刚起步就熄火了,接下来搞不好完全就是负累,虽说配有备用电池,但这在大部分的户外线路上简直不够看。
除了遭受和Apple Vision Pro当初面世时同款的智商税质疑之外,也有人认为这种作弊式爬山扭曲了徒步登山的本质。
不过这款产品的设计初衷可不是为了作弊,而是想帮助那些因衰老、疲劳或受伤而行动不便的人也能接触户外,接触大自然。
图源/arcteryxacademy
这条裤子究竟有没有革命性的意义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走起路来究竟是不是“身轻如燕”也没太多人能知道,毕竟第一批用户也要一年以后才能吃到螃蟹。
不过, 始祖鸟这波又将可穿戴电子设备带回大众的视野。
户外人最熟悉、应用最广泛的可穿戴设备,无疑就是智能手表和手环,Garmin、Suunto、高驰、Apple Watch......那些和运动相关的地图、导航、海拔、轨迹、监测功能实打实地硬控每个户外人。
户外气质也是太硬了点,图源/卡西
除了常见的手表手环,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还有哪些应用在户外领域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可穿戴智能眼镜
最近智能眼镜概念股大涨。
智能眼镜其实就是一种头戴式显示设备,户外用的智能眼镜大多应用在跑步和骑行这两样较为激烈的运动上,跟踪数据也是提高表现的最佳方式。
智能眼镜大多采用平视显示模块,将重要数据集中在视野范围内,而无需随时用手机/手表/手环等设备追踪,有些还会结合增强现实(AR)、导航、通信和运动跟踪等多种功能,为户外活动提供更便捷和智能的体验。
图源/everysight
售价300美元的Engo 2是由运动员设计,专为耐力运动员打造的最轻、最亮、性能最高的平视显示器,它充分利用轻量级的ActiveLook HUD 显示单元,为运动员提供更自然的数据跟踪体验,不会受到体重、停顿和节奏改变等不必要的干扰。
小号重量只有36g,具有防水防尘功能,续航长达12小时,除了能和苹果、佳明、颂拓的APP兼容之外,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来控制命令。
图源/engo
Everysight的Maverick,重47g,防护等级达到IP55,眼镜腿还可以折叠,曾获得IF和红点两大设计奖,包含3D加速度计、3D陀螺仪和 3D磁力计,能够接收准确的LOS,即上下倾斜(俯仰)、左右旋转(偏航)和左右倾斜(滚动)的运动,搭配E-sport APP使用,秒变沉浸式运动,
图源/everysight
还有一些智能墨镜,则非常适合博主、摄影爱好者使用,眼镜上搭载镜头,可以一键完成拍摄,简直就是行走的运动相机,眼镜看哪就拍哪。
国内新一代智能眼镜的开创企业李未可科技也在不久前更新了专为户外运动打造的Meta Lens S3,内置地图,带有心率血氧传感器,带有4K高清运动拍摄,重约85.5g,IPX4级防水,售价2799起。
图源/李未可
智能头盔
是的,有智能眼镜,就有智能头盔。
头盔的户外智能方向也多是公路和山地骑行,还有滑雪头盔。智能表现在蓝牙语音通话、智能转向灯、照明灯、刹车灯以及心率监测器等。
例如专为各类骑行打造安全智能头盔的先驱品牌LIVALL,开发了一系列的公路骑行、越野骑行、滑雪以及摩托车头盔,售价从65美元-140美元不等。
图源/LIVALL
LIVALL的特别之处在是首个在户外运动中实现专利跌倒检测和SOS警报功能的品牌,头盔上内置的特殊传感器,可在事故发生时检测到跌倒。90 秒后,将向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发送带有GPS位置的短信警报。
SENA品牌的 latitude S1滑雪头盔则是将通话和音频的便利性融入时尚安全的滑雪头盔中。甚至可以跟朋友通过蓝牙对讲机对话,不过通过蓝牙配对时,最多只能有四名同型号的头盔用户相互连接和通信,售价179美元。
图源/SENA
智能服饰
想想一下智能服饰是什么样的,能够读出人的心跳、体温、呼吸频率?能够播放音乐?能够调节体温?都有。
Hexoskin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智能服装,通过将生理传感器嵌入纺织材料中,进行精确、持续的心脏、呼吸和活动监测,主要用于健康领域。
智能背心最初是为个人自我实验而设计,后来被健康研究人员用来研究生理学,精英和职业运动员用它来优化身体状况,宇航员用它来训练太空任务,目前Hexoskin销售的智能背心对男女、儿童等不同性别年龄的针对性设计,售价在199-899美元不等。
图源/Hexoskin
至于穿在脚上的智能鞋,也有过不少尝试,比如Nike、Puma等都尝试过自动系鞋带、自动调整贴合度的鞋,2016年Under Armour推出的HOVR,通过鞋垫内置的高保真传感器,跟踪步幅、节奏、速度、距离和鞋子寿命等详细数据, 同步反馈到app中,只不过这些产品最终都没没能经得住市场和时代的检验。
我们可以试着期待和想象一下,伴随着AI技术的创新,智能穿戴设备在未来还能发挥出多大的潜力,又有多少能够在户外领域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