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今天,财政部发布2024年1-7月财政收支情况: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要说,下降2.6%,看似不是很多,(虽然也大几千亿了)而且也给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等等……但是认真分析过去其中的结构性问题,或许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许多“改变”或许已经迫在眉睫了。什么时结构性问题,就是构成财政收入的组成。结构性问题一个是看“地方和中央”,一个是看“税收和非税”分中央和地方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因为税种不同,征收难度不同,在之前的几十年中,一般来说,都是“中央”的财政收入高于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速。比如五年前的2019年: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305亿元,同比增长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1077亿元,同比增长3.2%。从数据上看,今年似乎是中央在下降,地方在增长,这不是中央向地方“让利”了么?这不是一件好事么?如果你做出这个判断,说明可能你不太了解中国财政,也不太理解央地关系。在三中全会前吹风的“消费税”改革还在路上,现行的税收制度和“分配方案”还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里面解释一个词“财政空转”。“财政空转”是指财政部门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过高,年底难以实现,只好弄虚作假,通过财政部门向企业(主要是国企和事业单位)拨款后,再由企业将资金以税收等形式缴回财政,通过倒账虚增收入虚列支出,完成每年的增长指标。在2014年房地产低迷,财政困难的阶段,根据媒体报道,北方某市财政“空转”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达到15%。这一现象在县级政府更为严重,甚至可能高达30%。(那么在更卖不出地的2024……这个比例会怎么样呢)除了空转以外,先缴后返及借款缴税也是虚增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方式,是让企业上缴税款后,财政再以各种项目支出名义将税款返还企业(现在就不一定能返的下来)。当然,还有更简单直接的自买自卖,虚构应税事项、虚假拆迁等增收,即地方政府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
这一点,去看看今年的土拍市场,有多少地是市场化拍卖出去的,又有多少是自己平台公司接盘的就可以分辨一二。当把这些“技术”掌握了,再去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这个数据,或许大家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关于结构性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水更深的部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税收和非税收入看,1—7月,全国税收收入111240亿元,同比下降5.4%;非税收入24423亿元,同比增长12%。税收的一个特征很多时候是,创造了增量,在增量中,企业和居民,与政府分享分享,而“非税收入”的一个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存量博弈”,非税收入多了,大概就是存量中企业和居民少了……正常来说,按照现行的税制,如果“中央收入”比例持续增加,“税收收入”比例持续增加,说明经济是一个正循环的,反之则说明……1—7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295亿元,同比下降18.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909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63亿元,同比下降22.3%。要知道这个下降20.7%是全国通盘来看,如果只看中西部,这个数据可能要加倍,如果再看中西部的县区,这个数据可能要超级加倍。所以,不用光看一个下降2.6%的数据,分析过去其中的结构性问题,或许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许多“改变”或许已经迫在眉睫了。
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20年7月21日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