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做自媒体的日子!
作者 :正文注明 2020-12-03 06:29:34 围观 : 次 评论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乎(ID: wenhu491001)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开会,准备讨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中国是名义上的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要求,希望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并且归还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欧美列强坐在一起开会,不就是为了瓜分世界地盘么,如果满足中国的利益要求,他们还怎么分。于是,欧美列强不仅没有对中国另眼相看,还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像个认命的中年男人,已经没有逆天改命的勇气了,准备认栽,在对中国不利的“对德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回中国,北京的学生们热血沸腾,怒斥政府卖国。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喊着“还我青岛”的口号,到北京的大街上游行,随后火烧赵家楼,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五四运动”爆发。天津和上海相继成立学生联合会,发起罢课示威行动,而“五四运动”的骨干邓中夏,到湖南找到伟大领袖和何叔衡,希望把湖南学生也组织起来,呼应北京的爱国运动。伟大领袖告诉邓中夏,这种爱国的事情,湖南肯定不能落后啊。5月28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工作人员基本是新民学会的会员,而伟大领袖又是新民学会的灵魂人物,可以说湖南学联的幕后人物就是伟大领袖。经过几次罢课行动之后,虽然成绩不错,但伟大领袖发现,想扩大战果,就必须把学生的想法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伟大领袖说:“不如以湖南学联的名义,出版一份报纸吧,用文章来表达观点,吸引志同道合的粉丝,粉丝越多影响力就越大。”大家都觉得不错,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宣传平台,要是只知道闷头做事,猴年马月才能出圈。经过一番讨论,众人推举伟大领袖做新报纸的总编辑,负责给湖南人民讲道理......谁让伟大领袖的文章好呢,能者多劳吧。“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不管什么人看到这几句话,恐怕都会觉得很提气,然后在心里默念一句,这个作者太牛逼了,能不能交个朋友?
02
第一期《湘江评论》只印了2000份,估计伟大领袖觉得文章很好,但毕竟是零粉丝的新报纸,能卖完就不错了。
结果却大出意料,2000份报纸不到一天就卖完,紧急加印2000份,三天时间又全部卖光。
伟大领袖明白了,文章质量才是王道,喜欢我文章的人还是蛮多的嘛。所以从第二期开始,《湘江评论》直接5000份起印,卖的好再加印,总之不会亏待读者。
要是百年前有公众号、抖音什么的,哪用辛苦印刷报纸,读者直接点赞转发就完了,阅读/播放量直接飙升到百万以上。《湘江评论》在长沙发行之后,迅速流传到湖南全省,然后沿着水陆码头扩散到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大城市。很多精英人物刚读完文章,便和伟大领袖惺惺相惜,感觉《湘江评论》的作者太懂我了,而伟大领袖也用报纸和文章,在南方数省收获了大批精英铁粉。但伟大领袖能在短时间内走红,其实也是拼出来的,比现在半夜想选题的苦逼自媒体人好不到哪里去。原本《湘江评论》是约稿的,不过经常到印刷前几天,稿子都收不满,导致有些版面没有文章,根本没法发行。眼看报纸要开天窗,伟大领袖么的办法,只好自己动手写,争取在印刷前凑齐文章数量。他当时住在小学宿舍,条件非常差,而且他白天要教历史课、参加社会活动,忙的一塌糊涂,所以只能晚上熬夜写文章,每天想睡个好觉都不行。文章写好之后,伟大领袖还得亲自动手编辑、整理版面、校对错别字......原本需要好几个人做的事,他一个人都包了。好不容易等报纸印刷出来了,伟大领袖也不能休息,还要带着报纸上街叫卖,每份售价一个铜板。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风:“新鲜出炉的《湘江评论》,先到先得啊。”类似于现在的自媒体作者,费尽心思写完一篇文章,赶紧自己转发到朋友圈,求大家转发点赞。《湘江评论》的读者很过瘾,特别希望伟大领袖的文章能日更,可他们哪里知道,伟大领袖的日子其实很苦的。他写文章没有收入,只能用小学发的几元月薪生活,除了吃饭基本没有剩余,以至于伟大领袖常年穿破旧的衣服。某天早上,易礼荣去教员宿舍找伟大领袖,发现他没起床,便掀开蚊帐准备叫他起来,没想到蚊帐刚掀开,惊动了几十只吸满鲜血的臭虫。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蚊子或者臭虫接触皮肤,很快就感觉到不舒服了。可几十只臭虫爬到伟大领袖身上吸血,他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可见身体太累睡得太沉,对外界一点感知都没有了。因为他知道,办《湘江评论》的方向是对的,而且以报纸的文章和格调,一定能成功。经过第一期试水,伟大领袖在第二期《湘江评论》连载《民众的大联合》,向世界发出自己的观点。他在文章里说:“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于是乎有民众的大联合。”伟大领袖给出自己的答案:“民众大联合必须建立在全国工人、农民为主体,各阶层人民都分别组织起来的基础上,才能有力量,才能胜利地进行革命斗争。”可民众是一盘散沙,不是说联合就能联合的,得给民众一个联合的理由才行。于是伟大领袖又给出一个理由:“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的黄金世界,光辉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
百年前的人也是这种感觉,读完伟大领袖的文章感觉非常过瘾,所以《民众的大联合》很快就传遍中国。远在北京的《每周评论》都转载了,并且说眼光远大,议论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刚创刊不到一个月,就写出扬名立万的爆文,这份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人写了一辈子文章,依然清汤寡水没什么进步,有人写了几十万字,才能在小范围有点名气。要说误打误撞肯定不对,运气这东西,可以帮人成功一次,但不可能让人成功一辈子。
要说伟大领袖的才华横溢,没错,可是才华横溢的人太多了,像伟大领袖一样快速成名的没几个。
03
《湘江评论》刚创刊的时候,伟大领袖就定下文章的基本方向,那就是研究、传播和推行当前世界革命的新高潮。
经过北洋军阀十年混战的教育,那时的人们已经想明白了,指望北洋军阀救中国是没戏了,想要国富民强,终究要走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在百年前的中国谈革命,类似于现在谈国际博弈、赚钱一样,都是非常接地气的话题,可以最大化扩展报纸的受众群体。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什么“吃革命饭”,伟大领袖也没有为了圈粉而投机的意思,相反伟大领袖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属于个人奋斗赶上历史进程,正好处于时代的风口上。那个风口是全国热血青年都关心的,也是伟大领袖的兴趣所在,这才是他快速成名的大背景。民国有四万万人口,写出爆文的只有伟大领袖,其他人也没走上人生巅峰啊。文气是个琢磨不透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但文气就贯穿在文章之中,你把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就能感受到什么是文气。比如读金庸小说就知道作者是温良敦厚的人,读古龙小说就知道此人性格有点怪异,读《过零丁洋》就知道文天祥热血爱国,读某些杂文能感受到作者嘴贱。这个东西完全模仿不来,因为你不可能常年扮演另一个人,你只能做你自己,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而伟大领袖的文章,通篇都有一种不妥协的意思,战斗力非常强。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两军交战的战书呢。读完《民众的大联合》之类的文章,你很容易被其中的文气感染,变得热血沸腾起来,然后不由自主的和伟大领袖站在一起。而且对于读者来说,如果特别喜欢一篇文章,认定文章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那么他其实已经喜欢写文章的人了,并且想成为他这样的人。伟大领袖的文气如此吸引人,到底有什么方法学习呢,或者说成为伟大领袖一样有人格魅力的人?注意,我说的极端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因为极端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往往非常自信。
如果你写文章表达一个观点,自己都畏畏缩缩的不敢确定,那么让读文章的人,怎么敢相信你说的就是对的?
而世上大部分人是没有观点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判断是非,所以他们往往会听意见领袖的观点,然后选择值得相信的,成为某个意见领袖的粉丝。
当然是最自信、最具感染力的观点呀,也就是最极端的那个。比如在百年前的中国,有人说民国太乱了不如恢复大清吧,可能很多人嗤之以鼻,但这种极端言论,肯定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有市场。有人说民国不行,必须用革命彻底推翻现有的一切,地主资本家和遗老遗少肯定不喜欢,但是年轻爱国者和无产者喜欢。
如果有人说民国不好,清朝也没好到哪里去,推翻现有的一切更不得了,还是凑合过吧。这种看似谁都不得罪的立场,其实把各方都得罪了,必然是没有市场的。伟大领袖在安源大罢工的时候,也在党支部会议上说:“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的最前面,绝不动摇,群众自然会跟着领头人走。”当然了,有些人是什么都不懂的无脑极端,而伟大领袖经过多年学习思考,已经认定革命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才坚决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最关键的是伟大领袖写文章提出问题,还能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才是无人可比的真水平。
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回答了如何联合民众的问题、后来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问题......他的很多文章,基本都是这样。伟大领袖不是空口白牙的讲道理,而是告诉你该怎么办。1919年8月的时候,伟大领袖想成立一个问题研究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世界存在的问题。不过“问题研究会”没办起来,可能大家觉得不现实吧,研究那些不着边的事情干什么。后来伟大领袖写成《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邓中夏征求意见,结果邓中夏给发表到报纸上去了。在这个章程里,伟大领袖列了71个可以研究的大问题,包括教育、女子、孔子、劳动、民族、经济、财政、文官制度、俄国、日本等等。其中7个大问题之下,总共又列了78个分类小问题。伟大领袖既然敢列出149个问题,便是准备攻克的难关。多年下来,伟大领袖到底研究了多少个问题,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么有干货的文章,任何时代都是稀缺品,怎么可能不火。
《湘江评论》办了一个多月,被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查封,总共才出版了5期。
鲜明的观点吸引人,但是容易拉仇恨,属于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如果站在政府对立面,404是必然的结局。要是写点风花雪月的文字,凭伟大领袖的才华,也能混到不少流量,平时发点小广告什么的,日子不要太舒服。可伟大领袖不愿意做伤春悲秋的小男人,偏偏要为苍生说人话,而就在《湘江评论》被封之后,伟大领袖决定驱逐张敬尧。张敬尧是位高权重的督军兼省长,伟大领袖是一介书生,不管怎么说,两人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一旦驱逐张敬尧失败,就不是404那么简单了。但是伟大领袖说了,驱逐张敬尧一定能成功,我自有办法。
如果之前说这句话肯定是吹牛逼,但经过《湘江评论》的宣传,伟大领袖已经扬名立万,在湖南动员起无数知识青年,以及教育文化界的精英人士。换句话说,伟大领袖有了庞大的流量和粉丝,这就是可以用到的资源。他要用《湘江评论》积累的粉丝做杠杆,撬动起张敬尧这座大山。张敬尧是皖系军阀,麾下士兵在湖南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没做过一件阳间的事情,湖南人民称张敬尧为张毒。1919年11月,伟大领袖等人公开串联驱张运动,第二个月又在长沙组织起焚毁日货的示威大会。张敬尧怒了,让弟弟张敬汤带兵冲进会场,驱逐焚烧日货的示威群众,并且大骂湖南人都是土匪。伟大领袖让新民学会的会员联络热血青年,也就是《湘江评论》积累的粉丝,他们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组织网络,发动了13000名学生罢课,并且放言:不过很多人犯嘀咕:“我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穷学生,唯一的手段是罢课,张敬尧真的在乎吗?”
因为在伟大领袖看来,《湘江评论》积累的粉丝是杠杆,可以在长沙甚至湖南发动罢课,把“驱张运动”闹大。而发动起来的罢课学生,又成为一股更大的流量,可以做为杠杆撬动起军阀混战的大山。当时北洋政府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于1919年3月攻占湖南。但是战功最大的吴佩孚属于直系,段祺瑞不愿意把湖南督军的职位给他,反而给了皖系的张敬尧,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皖字。吴佩孚打仗半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还被派到衡阳驻兵,继续给段祺瑞的武统政策卖命,憋了一肚子火。驻兵常德的冯玉祥也是直系,不被皖系重用,也对张敬尧心怀怨恨。驻兵郴州的谭延闿则是湘系军阀,更不可能和张敬尧穿一条裤子。
这三个军阀都和张敬尧有矛盾,不就是可以利用的地方么?于是伟大领袖在学生罢课造势之后,便派人联络吴佩孚、冯玉祥和谭延闿。“张敬尧在湖南不干人事,湖南人民已经起来反对他了,大帅手握重兵,应该顺从民意啊。”反正不用他们出兵打仗,只要顺水推舟,就能除去心头之恨,当然开开心心的同意了。而三路军阀在湖南虎视眈眈,让张敬尧不敢对罢课学生动手,这样内外夹击,“驱张运动”的大势就造起来了。他通过层层加码,逐渐把小流量变成大流量,小杠杆变成大杠杆,以一人之力推着“驱张运动”向前走。到1920年初的时候,伟大领袖组织“驱张代表团”到北上广活动,继续壮大声势,争取全国人民的同情,伟大领袖也亲自去北京,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游行。正在此时,皖系段祺瑞和直系曹锟的冲突加剧,双方都在准备开战争权,吴佩孚做为直系大将,必然要带兵北上参战。既然直皖两系都直接撕逼了,吴佩孚还用在乎张敬尧?显然不可能,把段祺瑞赶下台之前,吴佩孚要先解决湖南的张敬尧。
吴佩孚和谭延闿约好,吴军向前走一步,谭军向前跟一步,造成两军一起进军长沙的姿态,逼张敬尧下台。等张敬尧退出湖南以后,吴佩孚继续北上,湖南留给谭延闿。6月11日,张敬尧逃出长沙,麾下军队也被赶出湖南。而是他用文章带来的流量造起大势,然后精准判断全国和湖南的政局,在军阀之间纵横捭阖,把张敬尧逼入进退两难的处境。一介书生说驱逐湖南督军,用了大半年时间,还真的做成了。
写这篇文章不是吹伟大领袖少年英雄,而是通过伟大领袖办报纸和驱张的故事,说说宣传、舆论和流量的方法论。
个人用来做自媒体之类的副业,大富大贵不能保证,每个月挣点饭钱应该问题不大。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个行业起码还有十年的生存空间,至于怎么玩,就看个人悟性了,反正我是没学会。至于国家的舆论战线,最近赵立坚和澳大利亚的事,其实有点“驱张”的意思了,比年初的时候进步多了。总之一句话,写文章做视频只是宣传舆论的起点,最重要的是勾起人心带动流量,然后以流量为杠杆撬动别的东西。伟大领袖晚年批评某报纸是二流报纸,倒不是他对编辑和记者有意见,实在是那些东西太烂了,他真的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