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中国可以多一些战略耐心!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美国新总统拜登就职三周,其工作重点分别是:
——在国内,优先推动新政府人事任命;
——积极抗疫和推动疫苗接种;
——推动出台经济纾困方案。
在国际上,拜登则跟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领导人通了电话,向国际社会传递“美国回来了”的强烈信号。
但相对来说,拜登政府与中国的接触则显得比较少,日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杨洁篪通电话,是迄今为止双方最高层级的接触。但根据中美各自公布的新闻通稿,这次通话彼此立场都很坚定,各说各话。美国突出将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加强对中国的“对抗”,中国则在强调重视中美关系的同时,警告美国不要遏制中国,同时在一系列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美国划出了底线。
美国媒体,包括CNN和CNBC都强调,此次通话双方都说了狠话。
拜登就职前后,中方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也释放了一定的善意,同时通过驻美大使崔天凯、杨洁篪,以及官方媒体,不断呼吁美国新政府早日让中美关系重回对话、磋商、合作的轨道上来。
但目前来看,如我此前预测的那样,拜登政府并不急于处理中美关系。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原因:
——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在形成的过程中,相关人事安排也没有完全到位;
——拜登政府希望优先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并尽快修复美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争取通过建立某种形式的西方对华统一战线,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优势;
——由于特朗普实施了一系列疯狂的对华政策,而中国则保持了相对的理性和克制,目前美国并没有太多需要通过立即与中国磋商来解决的重大议题。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过,拜登政府不急于处理对华关系,倒不是拜登本人及其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冷落中国、冒犯中国。
相对来说,中方对中美尽早重启沟通与磋商的期待更大,也显得更急迫。一方面是因为中方对于稳定和修复中美关系具有真诚的期待,对解决这一问题赋予了一定的战略优先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疯狂政策,对中国的出口行业和相关企业确实持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此时此刻,我反倒觉得,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博弈,中国可以多一些战略耐心。
拜登政府目前不急于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因很清楚,这不是中国一方积极就可以解决得了的问题。客观来说,由于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美方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着一定的主动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无论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无论怎么对美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用都不会太大,反倒容易让美国“拿住”自己。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中美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在存在很多纠纷和摩擦的情况下,早晚只有回到谈判桌前这一条路:
第一,如果美国继续在南海、台海和东海“耀武扬威”,中国必定会坚决反制,两军发生不可预测情况的风险将会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回到谈判桌上,寻求政治解决方案;
第二,美国计划在今年4月22日召开全球气候峰会,鉴于中国作为全球排放大国,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采取非常积极的立场,美国也需要就此跟中国进行协调,任何没有中国参与的气候峰会,都会变得没有意义;
第三,拜登政府对于中国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开放与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加对美采购等,依然有着持久的期待和诉求,而这些问题,也只有中美回到谈判桌上才能解决;
第四,如果拜登政府迟迟不与中国进行一揽子经贸磋商,恢复被特朗普破坏的两国外交、军事等沟通渠道,中美关系出现误解、误判而导致局势失控的风险则会大大增加,这也不是拜登政府希望看到的局面;
第五,在更远一点的将来,美国如果要处理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重大国际问题,或者“领导”全球抗疫和经济复苏,同样离不开中国的配合与支持。
可以说,华盛顿通往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的路,都绕不开北京。这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决定的。
看清楚了这个大局,中国对拜登政府的态度就非常明显了:
——在战术上重视对手,在战略上藐视对手。现阶段,拜登政府“爱谈不谈”,中国不着急,到时候,美国自己就会着急,到那时中美恢复磋商和谈判将水到渠成;
——以我为主,继续发展各种军事硬实力,特别是那些能够抵消美国军事优势的“杀手锏”,彻底打消美国通过武力对中国进行讹诈的念头;
——在国际上继续通过疫苗共享等抗疫合作,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继续深化改革,提升中国内部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开放,做大与欧洲、日韩的利益交汇点,瓦解拜登政府建立西方对华统一战线的企图。
正常情况下,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中美领导人在东盟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G20会议等国际多边场合,早晚有碰面和举行双边会谈/会见的机会,但因为疫情原因,上述国际会议今年多半还是会通过线上的方式举行,中美领导人直接面对面沟通的时机将会大大延后。
但无论如何,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中美之间不进行谈判和磋商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等到美国对华政策逐渐成型、人事安排逐渐到位、与盟友的协调逐渐完成后,美国必然要处理对华关系。
我个人预计,早的话,到今年第二季度,晚一点的话,到今年第三季度,中美之间就可能恢复某种形式的磋商。
正式磋商前,中美领导人将会通话,其他层级的外交、经贸团队负责人,也会逐渐与美方通电话。之后,杨洁篪有望访美。
中美博弈,将是一场持久战,不争朝夕。
总体看,时间和势头都在中国这一边,我们不用过于焦虑。真正焦虑的应该是美国,其国运正面临建国200多年以来的最大转折,能否走出内部纷争和中国崛起构成的美国版“历史的三峡”,还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
在中美开始新的一揽子磋商并达成协议前,中国的出口行业,
以及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面临的压力则将会再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