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付印度很简单,我的建议就一个字,那就是“耗”!
作者:龙凯锋 来源:龙凯锋瞰天下
中印边境西线的紧张局势还在继续,而解放军空军各部的战机也进驻新疆轮战轮训。
福布斯新闻网8月18日报道称,有商业卫星拍摄到中国空军在新疆和田机场部署歼-20战机,这是外国卫星首次拍摄到我国在南疆地区部署歼-20。
除了歼-20以外,我军西部战区某部的歼-16歼击机、轰-6K轰炸机也在近期部署到新疆各个机场。
这是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不断增兵拉达克,高达20万,在接收法国阵风飞机后,中国空军显示的应对措施,在新疆增加了歼-16、轰-6K和歼-20等战机。当然,这些都是故意给对方侦察卫星看的兵力情况,目的很清楚,给印度传递的信息是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中国的反击是印度不可承受的。
新疆和田机场,离中印边境300公里,中印边境离新德里500公里,新疆和田机场离新德里也就80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新德里完全在中国歼-16、歼-20和轰-6K的打击范围之内。
中央电视台(CCTV)在周二报道,解放军西藏军区于上月底举行了实弹演习,涉及了新型122毫米(5英寸)车载榴弹炮和车载式红箭-10反坦克导弹。而且中国高原明星坦克15型轻型坦克部队,也部署在西藏,在高原上进行大规模实弹演习。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对中印关系做了最坏的打算。

新疆和田机场2架-歼-20
很多朋友问:中印会爆发战争吗?我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因为印度这个国家,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国家,而且容易被美日蛊惑和忽悠。所以,只要印度敢军事冒险,那么中印战争冲突就不可避免。
印度在拉达克增兵20万,摆出一副要和中国决战的态势。其实印度内部很虚弱,并没有做好与中国开战的全面准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印度并没有做好与中国开战的全面准备。不说别的,这20万的部队即将面临拉达克的寒冬考验,而且印度要想和中国开战,必须往前线运送大量的弹药、油料和装备配件。二是印度在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临时大量采购军火,说明印度这种军火采购是应急式的,并没有做好开战的全面准备。三是印度国内疫情严重,经济下滑,此时此刻要与中国开战,只要开打,就不是短期可以停下来的,印度的国力一旦被消耗掉,国内矛盾会急剧恶化,印度解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作为中国来说,对印度不会退让,但是也不会主动寻求与印度开战。毕竟印度也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上合国家,也是中国的近邻,也是金砖国家,如果打印度打重了,印度一旦解体,难民潮就会蔓延到整个欧亚。如果打印度打轻了,这种让印度不长记性的仗,不如不打。中国这个度不好把握。
所以中国目前是以静制动,看印度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是铁了心跟美国走,做美国反华的先锋?还是跟上合走,做上合反美的铁杆?这个战略选择,决定了印度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对付印度,目前除了积极应对战争的选项之外,还有一个选项,那就是一个字“耗”。“耗”字,这个“耗”字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是利用印度在南亚称霸的野心,大幅增加印度与周边国家的战略消耗。
印度长期以来在南亚称霸,侵吞了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等国的领土,吞并了锡金为印度一个邦,所以,中国可以公开支持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等国的合法要求,支持锡金复国。同时与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所有印度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建立反印度霸权的统一战线。只要印度对任何一国发起侵略战争,中国就支持该国,使印度陷入巨大的战略消耗之中。
二是利用印度在拉达克增兵的现状,大幅增加印度在边境的物资消耗。
印度既然在拉达克增兵20万,那就让这20万人长期驻扎在拉达克。如果印度想撤军,我们就增兵新疆西藏一线部队,使印度不得不重兵部署在中印边境,不敢撤军。同时,我们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孟加拉等国加强边境联合军演,使印度处于四面楚歌状态,惶惶不可终日。
这样印度既要重兵部署应对中国,还要分兵应对与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孟加拉等国边境,会大大增加印度的军事消耗。
三是利用印度急于雪耻的心态,把印度拉入军备竞赛。
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总是想军事上超过中国,以雪1962年战败的耻辱,这是好事。我们可以不断用高科技的武器装备刺激印度,将印度拉入军备竞赛之中,使印度大量的钱都投入国防科研,而无法发展经济民生,从而将印度拖垮。
印军的飞机舰船大多采购,无法自己研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急对付中国,印度的武器装备始终处于采购之中,所以对印度展开军备竞赛,就是将印度拖入武器购买的恶性循环,最终拖垮印度。
四是利用中印边境的现状,不断调兵使印军陷入疲惫状态。
中印边境的冲突点很多,而且相距甚远。比如加勒万河谷和洞朗地区,就相距甚远,都是印度必守之地。既然印度在拉达克部署重兵,我们不妨在洞朗地区展开进攻演习,调动印军从拉克达扑向洞朗地区边境,使印军疲于奔命,从而达到弱敌、疲敌、分敌、乱敌的目的。

中国在西藏的实弹演习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不成熟建议,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