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贵人相助,但贵人为什么要帮你?
作者 :正文注明 2021-03-20 07:58:35 围观 : 次 评论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十几年前有一款网络游戏叫《新天龙八部》,我玩的非常沉迷,还在游戏里认识一个退伍回家的大哥。有天刷副本的时候,我们聊起一个话题:“最牛逼的人是什么样子”,每个人说了几个观点,但都不能服众。“想收手就收手的人最牛逼,比如你去赌博,哪怕只赢了一毛钱也能克制继续赌的欲望,见好就收,这才是最难的。”刷副本的几个小伙伴听了,纷纷表示服气,大哥就是大哥。现在看这句话,属于鸡汤文学的常用套路,但是十几年前却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幼小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从那以后就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止损,想收手就得能收手。十几年来,我实践的还不错,有什么不顺利的事情,赶紧割肉逃生,基本上没栽过大跟头。网络游戏里的一句话,给我的人生设置了保险杠,虽然和退伍大哥素昧平生,但我依然觉得,那大哥是我的贵人。再也没见过能指点迷津的大哥,也没遇上困难时伸出援手的贵人,不管遇到什么糟心事,都是我一个人在扛。有时候也在想,那些历史书里的主角,为什么走的每一步都有贵人相助?比如沛县亭长刘邦,到酒席上混吃混喝,结果被吕大爷看中,不仅没把他轰出门外,反而送了一个黄花闺女做老婆。曹操年轻时渣的要死,桥玄却说,平定乱世的非你莫属啊。北齐神武帝高欢,要啥没啥的纯屌丝,出门走了一圈,被白富美娄昭君发现,发誓非高欢不嫁,从此高欢有了起家的资本。更不用说教员,可谓是一路开挂,年轻时走到哪里都有人赏识,等自己做了一号人物,到哪个地方都能吸引一批追随者。如果说他们的开挂人生,纯属运气爆棚,我是不相信的。运气可能一时有用,但不能让人顺利一辈子,除了运气以外,那些牛逼人物肯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被刻意隐藏起来了。经过多年思考,再加上自己“从来没捡过5块钱”的惨痛经历,对于贵人相助的问题,也算有了一点想法。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也能遇到贵人相助,以后牛逼起来。这里说的特长,能力出众肯定是其中的一种,但能力需要在事业中表现出来,一文不名的年轻人哪来的事业?所以特长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胆大包天、思维缜密、气质出众等等,甚至是语文、数学的成绩特别优秀,这些都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大家在学校的时候,肯定见过老师对某个学生特别偏心吧,这其实很正常。虽然老师是园丁,但不可能洒向全班都是爱,对于极个别出众的学生,肯定偏爱多一点,那么分给其他人的自然就少一点。那时吕大爷在故乡和人结仇,因为和沛县令是朋友,便举家搬迁到沛县谋生。沛县的乡绅豪族听说县令有客人,赶紧上门巴结,给足县令面子。司仪萧何定了一条规矩,份子钱不满1000,只能坐在大堂下面。所有人都量力而行,按照萧何的规矩坐下吃饭,毕竟此行的目的是在礼单上留下名字,让县令知道我来了,吃饭不是最重要的。结果刘邦来了以后,浑身一个铜板都没有,却随口说一句“贺钱万”,吕大爷听到有人送了一万份子钱,惊呆了,赶紧出门相迎。事情走到这里,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能出一万钱的人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无非是铜臭十足的土豪而已。萧何告诉吕大爷:“刘邦是个大骗子,根本没有万钱,您千万别太当真。”刘邦也无所谓,反正到了大堂,那就该吃吃该喝喝呗,甚至趁着酒劲欺负别人,到处开玩笑。别人都在想,当着县令和吕大爷的面,怎么不要脸呢?万一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次不是白来了?随后便是吕大爷说话了:“老刘,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马上给你送来。”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吕大爷懂相面,发现刘邦“隆准而龙颜”的贵人相貌,才把女儿许配给他,但我觉得是为尊者讳。事实上,吕大爷看重刘邦的地方,正是这份“满不在乎”的气度。换位思考一下,公司董事长请员工吃饭,大家都紧张的要死,看到想吃的菜也不敢转桌子,这时候有个员工来了,在董事长的旁边加一副碗筷,吃饭喝酒嗨到飞起,并且和董事长讲各种段子,引导酒席的气氛走向高潮,最后宾主尽欢各回各家。所谓特长,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只有和其他人不一样,你才是特立独行的你。大部分人都是没有棱角的普通人,但凡你有出类拔萃的地方,就能很快提升曝光率,有了曝光率,得到贵人相助的概率是不是大一点?换句话说,想得到额外的资源,你得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对于小人物来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升某项特长,在特定领域超越其他人,给自己打造一个向上进阶的平台。如果没有贵人相助,根本原因不是人家没有眼光,实在是自己太普通了,以至于人家都找不到欣赏你的地方。既然找不到欣赏你的地方,那人家为什么要帮助你?做一件没有任何结果的事情,恐怕没人愿意吧。就像你不会教乞丐微积分一样,虽然乞丐也有学习进步的心思,但你知道,教他微积分是没有结果的。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颜值高的俊男靓女,在求职和竞争方面有优势?因为高颜值就是他们自带的种族天赋,别人根本没办法超越,他们年轻时得到的资源,颜值普通的人一辈子都得不到。有特长的人容易得到贵人相助,那贵人为什么要仗义相助呢,或者说贵人帮你到底图什么?教员曾经说过:“世上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大佬帮助年轻人,自然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爱,而是为了获得丰厚的收益呀。他们给你指点迷津、给钱给物资,甚至直接把女儿嫁给你,潜意识里就认为,帮助这个年轻人,以后有极大可能获利丰厚。所以想得到贵人相助,你得有一定的潜力,让大佬相信,此人以后一定能做成事,只是需要人推一把而已。吕大爷收刘邦做女婿,当然是看重他的独特气质,但只有独特气质远远不够。有特长和与众不同,只是向上进阶的门槛,主要作用是筛选不合格的人。等迈过这道门槛以后,还要过两道关卡。刘邦是泗水亭长,属于基层公务员里的领导干部,管理十里地方,主要负责治安、抓小偷、协调邻里关系等工作。虽然都是些家常琐事,但非常考验综合能力,要是有性格腼腆、遇事不敢出头的短板,根本没法完成工作。做为秦末的老江湖,吕大爷肯定知道,能胜任亭长职务意味着什么,论综合能力,不输于现代身价过亿的资本家。最重要的是,亭长刘邦和县吏萧何的关系好,说明刘邦的圈子不局限于泗水亭,而是在整个沛县都能吃得开。他在亭长的职位上做到极致,基本摸到了向上进阶的天花板,那么吕大爷收刘邦做女婿,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拉一把,刘邦就能轻松突破天花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然后和吕家一起携手壮大。如果刘邦没有成长的潜力,在满堂乡绅豪族里,吕大爷凭什么欣赏他?要知道,沛县令也想和吕大爷做亲家。说到底,无非是沛县令的儿子没出息,是个坐吃山空的二世祖,而刘邦是潜力股。这个很重要,对于大佬和年轻人,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毕竟大佬耗费精力资源,是希望收到回报的,万一折腾半天,却培养了一条白眼狼,那不是亏大了?年轻人求大佬帮忙,大佬根本不为所动,你的死活关我屁事?直到大佬遇到棘手的问题,年轻人不顾生命危险,帮大佬冲锋陷阵。大佬才明白,我对他的态度非常恶劣,年轻人却不计前嫌,厚道人啊。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大佬认为年轻人厚道。厚道说明品性优秀,帮他一点,他愿意十倍百倍的报答,而不是翅膀硬了就把投资人踹开。这样的年轻人,谁不喜欢?即便能力有限,没有大佬愿意投资事业,生活中也能交到很多朋友,有什么事,大家也愿意帮忙。
因为帮助厚道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说不定哪天自己走背运,也能找厚道人出力呢。前些年互联网创业高潮的时候,很多创业的年轻人到处融资,而咖位高的投资人也说得很明白:投资,其实就是投人。
一是创业者有没有成功的潜力,二是观察拿钱的人品性如何,如果两条都过关,那么融资就顺利,只要有一条不过关,往往是不欢而散。“知恩图报”是玄学问题,没有量化的标准,非常考验投资人的眼光。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条件的话,最好做个厚道人,路才能越走越宽。那种迷信《厚黑学》的人,迟早死在自己手里。“贵人相助”是一件温情的事,前文说的冷冰冰的,没有一点人情味,那有没有不功利的情况呢?
人是感情动物,再冷漠的人,也会在某个时候卸下防备,心里升起沸腾的热血。而贵人和大佬动感情的时候,便是在努力的年轻人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因为每个走上人生巅峰的大佬,都是从年轻的小人物开始,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当他功成名就以后,看到同样努力的年轻人,会想起自己的艰苦岁月。经过几次试探,一旦发现年轻人与众不同,并且有潜力、懂得知恩图报,他愿意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告诉年轻人,哪些弯路不能走,事情应该如何去做。此时,他的目的已经不是投资了,而是帮助年轻时的自己,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这种温情的“贵人相助”非常难得,可一旦遇上,就是年轻人的真 · 福报。杨昌济在20岁的时候,便开始关心国家大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甲午战争失败,杨昌济挥笔写下八首诗,吐槽国家政局混乱。“戊戌变法”在湖南兴起,杨昌济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的维新运动,想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走上崛起之路。
然而天不遂人意,戊戌变法迅速失败,随后唐才常的起义也被剿灭,杨昌济才东渡日本求学,并且改名为怀中,表明“心怀中国”的意思。他在日本读完教育学,又去英国读哲学和伦理学,到1912年才学成回国。他为了中国进步努力了20年,做的每件事、学的每一门知识,都是从“国家进步”的角度入手的,这样的人物,眼界必然非常高,那些读死书、讲究个人荣辱的俗人,根本不入杨昌济的眼。20岁出头的教员和杨昌济一样,也是心怀国家的少年豪杰。为了分析国际局势,他每天读报纸到深夜,并且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目的无非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到了周末和假期,教员和同学们在山顶做风浴、日光浴,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是探索体育救国之路。
而且教员和萧子升用一个月时间,徒步走了900里,穷游湖南5个县,亲眼见识了湖南底层人民的生活。这种“为国家进步而努力”的姿态,别人可能不理解,杨昌济却十分感慨:同样是忧心国家命运、同样是努力读书实践、同样是只谈国家命运不顾个人生活,相差23岁的杨昌济和教员,在精神层面产生了共鸣。于是,杨昌济对教员的栽培,可以说没有投资啊、回报之类的功利因素,完全就是希望这个有前途的年轻人,把自己没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1920年1月,杨昌济去世前给章士钊写信:“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在临终前,都不忘两个优秀的学生,哪里有半点功利的成分?只要两个学生的报国之心不死,那么自己的生命也在延续。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想要贵人相助,先得自己争气。但凡比周围的人强一点,就能积累到一点资源,然后逐渐打怪升级,走上人生进阶的快车道。
与其喷二八定律不公平,不如把自己放到二八定律的轨迹里,让残酷的定律为自己服务。如果实在运气不好,努力多年都遇不到贵人相助,不能飞黄腾达年入十亿,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你在正确的方向上,用十年时间持续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没有成就,无非是多少而已。到那个时候,你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阅历,随手指点一下走相同道路的年轻人,足以让他感激涕零,然后两眼巴巴的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