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需要“新经济特区”?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01 困局
“特区”和“新区”在中国是两个非常有魔力的词。
话说1979年的那个春天,总设计师在祖国南方的大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特区由此而诞生。
40多年过去,深圳快速成长为一线城市,堪称改革开放的火车头;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成长最为迅捷的城市之一。
迅速成长的深圳,和底蕴深厚的广州一起,成为整个珠三角经济圈的引擎。
时间来到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
30年过去,浦东新区成了长三角经济圈的引擎。
深圳特区和上海新区意味着改革、开放、发展与财富爆炸。过去几十年,两者成了全国的标杆。某地想谋发展,肯定要搞新区。
如今的东北,因历史遗留问题、国际环境变化与现实人口流失等诸多问题的汇聚,发展缓慢。早在2004年,国家就开始提振兴东北。
过去十多年,国家给过很多政策和资源,但振兴东北的战略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东北经济增幅一直全国垫底。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东北需要“经济特区”这样一剂猛药扭转困局》,作者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
该文的主要观点之一,“与其在东北现有体制内靠修修补补改善营商环境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建立‘特区’提供一块‘政策飞地’。”
高柏教授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求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杜克大学任教,曾担任过德国、日本等多所大学座客教授。
高柏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化。
从这些过往经历来看,高柏对中国、对亚洲、对全球化思潮都很熟悉。他的这番“东北需要‘经济特区’”思维,也算是一家之言。
02 重点
为什么东北如此重要?这里需要一点宏观论述。
翻开地图看一看,欧亚大陆最东端有一块风水宝地。
东边和南边是大海,西边是难以逾越的山峰,北边则是草原和大漠。宝地内部,可以很清晰地从地理上看到四条血脉。
华夏文明的四条血脉是三江一河,南方的珠江,中部偏南的长江,中部偏北的黄河以及北部的黑龙江。
珠江入海口处,是珠三角经济圈。
长江入海口处,是长三角经济圈。
黄河入海口处,是渤海湾经济圈。
遗憾的是现在黑龙江入海口不在中国境内,否则东北会形成另外一个经济圈。如果海参崴还在中国,很可能是另外一个经济特区。
回顾一下中国大历史很容易发现:
唐朝抵达巅峰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
唐朝抵达巅峰之后,随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得到充分开发,中国经济中心便转移到长江流域。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珠江流域飞速发展,形成一个崭新的经济圈。
如果东北也有一个强劲的经济圈,那么中国从结构上将更为稳固,从而弱化南北差异。所以不论从任何层面上来讲,振兴东北都属于战略性决策。
那么“经济特区”会不会成为东北解药?
03 往事
众所周知,地球村有几块肥沃的黑土地,分别是位于东欧的乌克兰平原、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平原、以及东亚中国的东北平原。
相比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等地,东北平原相对开发较晚。
由于较为寒冷,东北在中华帝国时代一直没能有效开发利用。
满清入关之后,尤其是康熙年间,朝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这项封禁政策,出发点是对“龙兴之地”的保护。
清朝末年面临列强入侵,沙俄和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尤其是沙俄,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拿走外东北大片领土之后,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朝廷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局部),1897年全部开禁,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经济。
这个政策激发了闯关东浪潮。
所谓闯关东浪潮,也就是人口迁徙浪潮,有点类似于打工浪潮。只不过现代人们去珠三角和长三角打工,而且来去非常方便;闯关东相当于去东北打工,往返更为艰难。
很多人到关东之后便落地生根。到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整个闯关东浪潮,基本贯串整个民国,在这期间东北人口持续增长。新中国诞生那会儿,东北人口达到4千万。
所谓闯关东,本质就是开发东北平原。
闯关东过程中,持续的人口增加推动了东北平原经济发展。
共和国诞生之初,东北工业底子较厚;一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企业(苏联援助的156个重大工业项目中有54个在东北),在东北落地。
可以说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东北曾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那个过程中,东北平原被彻底开发,原本有机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圈。
然而很遗憾,随着纯计划经济的没落,中国的人口和资源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汇聚,东北的人口与资源开始外流(可以理解为当年闯关东群体后代的回迁),造成如今的困局。
高柏教授主张的“新经济特区”,其实就是提倡向东北投入资源的同时,政策上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吸引人们第二轮闯关东。
04 解药
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经济特区”是解决东北困局的药方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
东北的困局,并非只有中国内部的原因,还有外部因素,尤其是俄罗斯和朝鲜。这话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兴趣的老铁可以对着地图看下,工业文明阶段的经济圈都具备几个条件:
1、有平原腹地为依托。
2、面朝海洋,利于经贸往来。
3、历史机遇带来人才和政策红利。
东北成为经济圈的最大制约因素便是地缘。
东北平原的直接出海口只有渤海湾。虽然名义上是海湾,实际上更像夹在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内海”,无法直面大洋。东北想直面太平洋,只有寄希望于朝鲜改革开放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
换句话说,振兴东北并非一个“新经济特区”能解决,还需要朝鲜改革开放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从外部配合。
现阶段的国际关系版图中,不论朝鲜改革开放,还是俄罗斯远东开发,落地都不容易。因此振兴东北任重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