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来了,他们为何向俄罗斯发起“自杀式”冲锋?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2022年2月24日,是二十一世纪到目前为止,欧洲历史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俄罗斯宣布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
自二战结束以来,大规模战争再次降临欧洲。
这对于过去100多年,曾先后两次遭遇血腥的、残酷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来说,有一股浓浓的噩梦重现的味道。
我曾经说过,俄乌冲突,表面上看是俄乌矛盾,本质上却是俄美矛盾。乌克兰是棋子,是耗材。欧洲是棋盘,是战场。俄罗斯认为自己是在跟美国直接交手,而美国则始终认为,它真正的对手是中国。
俄乌冲突给欧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战争爆发后,欧洲上下被一种非理性的情绪裹挟,在美国和英国的煽动下,“惩罚俄罗斯”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在过去100多天里,欧洲为了“惩罚俄罗斯”,甚至不惜实施了一轮又一轮堪称是“自杀式”的制裁。
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却跟着美国,要禁止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
战争爆发后,欧洲不仅面临乌克兰难民大规模涌入的问题,还出现了天然气、原油价格暴涨的情况。欧洲的通货膨胀率也突破8%,直逼美国。
过去三个多月,我看到了两个又荒唐又真实的情景:
——根据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过去三四年,中国一直在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这对于中美都有好处。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据报道,一船本来从美国运往中国的液化天然气,被直接转手卖给了欧洲。美国一些人气得牙根都痒痒的;
——在美欧都开始逐步禁止从俄罗斯购买原油的时候,印度正在加大从俄罗斯购买价格低廉的原油,在印度国内炼成成品油,然后再高价卖给饱受能源价格高涨之苦的欧洲和美国,实实在在做了一桩“多赢”的生意。
美国跟俄罗斯“断交”,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拜登政府“公报私仇”,要报普京“干涉美国总统选举”的一箭之仇。
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美国跟俄罗斯之间贸易、投资往来并不多,特别是在能源方面,美国目前已经实现了能源自给,并且还在出口,美国根本不像欧洲那样高度依赖俄罗斯。
但欧洲不同,与俄罗斯地理相近、利益相连,欧洲“惩罚俄罗斯”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一招“七伤拳”,俄罗斯受伤,欧洲自己也受伤。
无论是禁止俄罗斯飞机使用欧洲空域,还是禁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打的是俄罗斯,痛的是欧洲自己。
一向坚持“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美国,就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猪队友”,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又狠狠地摆了欧洲一道。
不管美国一些人怎么强调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牢不可破,他们内心深处都巴不得欧洲四分五裂、动荡不安,只有这样,才可以打破欧洲重新崛起对美元霸权的威胁,才可以把欧洲永远玩弄于美国的股掌之间。
可能你要问:“难道欧洲,就是一个傻子吗?”
很多人已经发现,自戴高乐之后,欧洲已经没有了那种有远见、敢于摆脱美国控制的领导人。
默克尔退休后,大欧洲更是只剩下政客,而没有了真正的政治家。
这就是欧洲的现实,也是欧洲的悲剧。
要理解欧洲为什么在美国和英国的摆布下,不断向俄罗斯发起“自杀式制裁”,我们需要了解这场战争如何暴露了欧洲上至政客、下至贫民的七种底层情绪。
(1)第一种情绪:愤怒。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打破了欧洲人对于战争与和平最基本规则的认知。他们不敢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会爆发一个国家“入侵”另一个国家的事实。
这让他们无比愤怒。
这是战争爆发后,一股反俄情绪迅速成为欧洲各国政治正确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局部战争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乌克兰就在欧洲的家门口,这里的战争让欧洲人更有切肤之痛。
就连过去二百多年来一贯宣称保持中立的瑞士,也加入了部分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种弥漫在欧洲各个角落的反俄愤怒情绪,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2)第二种情绪:恐惧
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在东欧驻扎重兵,东西方激烈对峙。
那个时代的西欧人,几乎都有对于“俄罗斯钢铁洪流可能会随时碾压过来”的恐惧。
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再次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这个噩梦。
从历史上来说,俄罗斯地处欧洲东部,民族、宗教、文化、政治制度等都与西欧有明显的不同。
虽然过去两百多年间,俄罗斯曾经多次在欧洲大陆扮演重要角色,但在西欧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依然认为,俄罗斯民族的血管里流着部分东方蛮族的血液。
芬兰和瑞典,这两个长期保持中立的国家,在此时选择申请加入北约,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真实体现。
(3)第三种情绪:报复
因为愤怒和恐惧,欧洲人决定要狠狠地报复俄罗斯。
即便是此前一直比较克制的德国,最终也加入到为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的行列。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多次跟普京直接沟通,但显然,他们并没有能对普京的决定产生任何影响。
这也让他们认为,有必要狠狠地报复俄罗斯,给俄罗斯一个教训,避免俄罗斯接下来继续在欧洲“想打谁就打谁”。
这种报复心理,也让欧洲在针对俄罗斯发起“自杀式制裁”时,多了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性。
(4)第四种情绪:矛盾
但是,欧洲在如何对待俄罗斯问题上,一直存在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
到底是选择与俄罗斯和解,让俄罗斯融入欧洲,还是要跟俄罗斯继续对峙,在欧洲开始一场“新冷战”?
到底是要出于现实利益,继续使用俄罗斯的能源,还是要忍痛放弃,以此来打击俄罗斯?
到底是要继续跟着美国走,还是要逐步增加欧洲的战略自主?
到底是新欧洲,还是老欧洲,谁才能代表真正的欧洲?
对于上述问题,每一个都没有很容易得出的答案。
这就是欧洲今天的现实。
(5)第五种情绪:无奈
欧洲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资本主义的大本营。
在19世纪,欧洲登上了历史的巅峰,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欧洲国家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掠夺财富,欧洲中心主义由此得到了加强。
但贪婪的帝国主义,让欧洲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陷入世界大战,在战争的废墟中,欧洲在沉沦,美国在崛起。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大陆千疮百孔、一片狼藉,只有靠着美国的援助,欧洲才得以重建。
但欧洲也为此付出了致命的代价。
美国在欧洲很多国家保持驻军,在担负起防卫欧洲重任的同时,也通过北约这个军事和政治同盟,牢牢控制住了欧洲的战略自主权。
今天所谓欧洲的“龙头”——德国,只有一支区区6万多人的军队。这里面固然有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自己保持克制的原因,但现实就是如此,今天的德国,根本无力独自进行一场像样的军事行动。
欧洲第一大军事强国法国,陆军也只有12万人左右,总兵力不超过40万。
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别看所有人都在嘲笑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场上表现拉垮,但实际上,换做是今天欧洲的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如果是独立作战,表现可能还不如俄罗斯。
从经济上看,欧盟经济总量一度超过美国,但从战略上看,欧盟更像是一个“大号的日本”。
用中国网民的话说,一个被外国军事占领的大陆,不配谈战略自主。
(6)第六种情绪:彷徨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欧洲到底要往哪里走?
战后几十年,美国这个文化意义上欧洲的“儿子”,如今已经成为欧洲的“主人”。欧洲在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对美国都形成了依赖。不仅在现实中,欧洲很难从美国那里“断奶”,在心理上欧洲更难从美国那里“断奶”。
我们当然希望欧洲能够摆脱美国的控制,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成为多级世界的重要一极,但现在看起来,这一辈的欧洲政客,完全没有能力去实现如此宏大的战略抉择。
欧洲在心理上,依然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甚至是自大心理,欧洲宁愿选择做美国的小跟班儿,也不愿意跟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平起平坐。
白人、基督教和政治制度,是欧美之间底层的联结,不管他们有多少矛盾,这种联结都会让他们之间相对跟中国更加紧密、更加团结。
(7)第七种情绪:焦虑
战后的欧洲,到底是在走向复兴,还是继续沉沦?
这是一个问题。
欧盟的成立,欧元区的发起,一度让很多人觉得,欧洲重新崛起,指日可待。
或许,一个统一的欧洲,将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
但过去十几年,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英国脱欧,再到现在的俄乌冲突,欧盟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综合体,明显存在先天不足的短板。
协商一致的议事原则,让欧洲所有的决策变得冗长和低效率。
对于今天的欧洲来说,世界显得特别不友好。
在大西洋的对面,是一个看起来像是朋友,却时时刻刻想要欧洲分崩离析的美国。
在欧洲的东边,是一个“充满威胁的俄罗斯”。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是一个种族、文化、政治制度截然不同,但又在快速复兴之中的中国。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欧洲的价值何在?欧洲的未来何在?
本身已经越来越老化的欧洲,加上外来移民带来的文化冲击、文化稀释,前景并不光明。
一场俄乌冲突,撕下了战后欧洲和平与繁荣的面纱,暴露出了欧洲几百年来内在的矛盾和困境。
欧洲的未来,只能寄希望于德法的“雄起”,重新担负起内部整合的重任;并在面对中美俄时,采取更加务实、更加平衡的战略。
特别是对于美国这个“伙伴”和“朋友”,欧洲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一贯坚持“美国优先”的美国,早晚会把欧洲包饺子煮着吃了。到那个时候,最可悲的恰恰是,在欧洲,有一部人还会对美国感恩戴德,直呼“好暖和”。
对于中国来说,本质上跟欧洲没有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但对于欧洲通过北约等跨大西洋合作机制,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要保持警惕。中国希望欧洲能找到战略自主的“脊梁骨”,但也不能对此抱有太大的期待。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最好的朋友,还是自身不断壮大的综合国力。
中国最大的谋略,还是要保持中国自身不断发展,用自身发展的高度确定性,去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不确定性。
东升西落,是一个历史性趋势,不管过程多么漫长,但方向是确定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战略耐心,保持战略定力,继续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光阴,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不虚度光阴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