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央行:印度GDP将在2021年收缩10.9%!
作者:李建秋的世界
来源:李建秋的世界(ID:lijianqiudeshijie)
其实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直是看好的,因为从大势来看,由于技术和资本的流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最终和发达国家逐渐拉平,这是全球化的结果,只是奇怪的很,每一次你看好印度经济的时候,印度总是以最差的表现告诉你:你错了,你大错特错了。
2020年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发了一个预测报告
如图所示,当时IMF报告预测,中国GDP增长为1.2%,印度经济增长为1.9%。
不能说大家没有看好过印度,IMF甚至预测的印度GDP增长率比中国还高一些。
结果就到了6月份,也就是仅仅过了两个月,IMF的报告就变成这样:
如图所示,印度经济的增长,就从4月份的1.9%变成了-4.5%。
我都奇怪了:这两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前后差距如此的大,尚若大幅度消减了印度的GDP增长率,为什么中国的GDP增长率仅仅从四月份的1.2%变成1%呢?
我本以为已经坏的不能再坏的时候,印度央行给了我一击,教我做人:
2021财年实际GDP可能收缩10.9%
根据印度央行的报告:我们初步估计表明,2021财年的四个季度的GDP都会出现负增长,全年增速下降可能会达到两位数(约10.9%)。
印度央行估计第二季度实际GDP下降幅度在-12%到-15%之间,而第三季度GDP则介于-5%和-10%之间,预计四季度将会在-2%和-5%之间。
印度2021财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暴跌到23.9%,远低于市场及其预期。
请大家注意的是,印度这个下降和美国不一样,印度是同比,也就是和上个财年的同比下降,而美国的是环比,是和上季比,也就是说印度远远比美国经济糟糕,而且糟糕的多。
我就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哲学式思考:印度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每一次大家都看好它,甚至连今年爆发疫情的时候,IMF都看好它,认为它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会超过中国,结果其表现大家都看到了。
实际上即便是不少在美的华裔都一直看好印度,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黄亚生,黄亚生是什么人?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任教过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过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世界经济论坛研究员,且还是世界银行的顾问。
黄亚生从2000年就开始看好印度经济,而且一直不停的在看好,早在2003年,黄亚生就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观点,认为印度经济会领先中国
此后反复发表文章,包括2006年的《中国应该吸取印度式经济增长经验》,2010年的《中印决胜之道》,2011年的《印度增长的秘密》,2013年《印度离中国还有多远?》,还跑到TED论坛发表过一系列唱多印度经济的演讲,并且把李世默批评了一顿。
现在呢?
黄亚生一天到晚开始批判特朗普去了,再也不提印度了。
20年了,坏钟也会准几次吧,就硬是没看到印度成过一次,我要是黄亚生,我可能早就不想出来说话了。
印度啊印度……
我们首先看一看,过去为什么那么多看好印度经济的人,尤其是那些大牌经济学家,他们到底是犯了哪些错误,像黄亚生这类的人,那么多头衔,哈佛毕业还能执教哈佛商学院,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么厉害的人,为什么屡预测屡错?
以2003年的《黄亚生:印度能否赶超中国?》为例,在这篇文章里面,黄亚生总结印度的几条优势:
第一:黄亚生认为印度有一系列知识密集企业,例如软件巨人Infosys和Wipro ,医药及生物技术大王Ranbaxy 及Reddy 博士实验室等等
第二:黄亚生认为印度为支持其私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基础设施,表现在: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的资本市场好,印度的法律制度比中国的法律现金。
第三:中国对本土私有企业设置法律障碍,例如不允许私人资本介入银行,电信,公路,铁路,但是印度这些部门已经逐渐对私人企业开放。而且印度的富豪是英雄,印度富豪在印度的欢迎程度,足以媲美印度国父尼赫鲁。
第四:印度在保护私有产权方面更有力。
不能说黄亚生说的不对,毕竟像Infosys之类的公司也一直是当时中国一代软件人心目中的偶像,比如说雷军,他在2001年就朝拜过Infosys,毕竟在当时的中国软件压根没有起步的情况下,一个几百亿美元市值的infosys给了中国软件人不小的冲击
只不过近20年过去了,infosys市值达到了537亿美元,而小米集团的市值6171港币,合796亿美元,比infosys还多一些。
且小米还是印度第一大品牌手机。
我猜想雷老板到印度,会不会有一种“我胡汉三又回来啦”的感觉。
黄亚生说的那些印度的“优势”在今天看来缺陷甚多:软件业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实际上根本无法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印度这种十几亿人的国家。
印度是否有顶尖的人才?有的,谷歌的CEO是印度人,微软的CEO是印度人,万事达的CEO是印度人,百事的CEO是印度人,美国500大企业,有75个外籍的CEO,其中就有10个CEO是印度裔,比英国裔的都多。
Quora的印度用户就洋洋得意的发过一个问题:
许多印度人已经成为世界500强的CEO,为什么其他亚洲人(如中国人,韩国人)不能复制他们的成功?
下面的中国人毫不客气的回复他: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5家中国企业,51家日本企业和15家韩国企业,他们的CEO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2018年数据)
超过五分之一的CEO是中国人,三分之一的CEO来自东亚。
所以我想你主要关心的是美国公司,这可能只有7家印度公司是世界500强,对于想要为之工作的印度CEO们来说,几乎什么都不是
所以你应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好的印度CEO必须为美国工作,为什么其他亚洲国家没有复制印度民族这种失败?
2003年以后,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如预期,黄亚生又反复给印度找各式各样的借口:
“印度制度比中国好”,“印度的潜力被低估”。《黄亚生 :中印发展前景和发展模式比较》
“印度经济不好,是因为地理位置差,在热带地区。”《黄亚生:印度增长的秘密》
“基于对中国经济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印度已经在“软件设施”等方面所做出的规划和努力,有理由相信印度良好的微观基础在宏观经济指引下健康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有可能超越中国。”《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印度金融部门更好,对私人部门支持更好”。《黄亚生:中印决胜之道》
黄亚生想尽办法,费尽口舌为印度想出一大堆的理由,终于……作为热带地区,儒家文化,并且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其增长率超过了印度,今天从中国流出去的低端制造业没有去印度,而是去了越南。
不知道黄亚生崩溃了没有。
哈佛商学院水平哈。
其实从这次新冠疫情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印度的问题,不是一两个问题,不是黄亚生所说的简单的“中国教育比印度强”“中国的基建比印度强”那么简单,它实质上是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区别, 中国对印度的优势,是一种降维打击,是一种全方位的无死角的优势。
这种优势,不简单的是中国的GDP比印度高,中国的基建,教育,女权,治安比印度好,就不说中国了,以越南为例,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越南的表现大大好于印度,实际上中越之间交流频繁,按道理说越南更容易中招猜对。
它是一个国家动员体制的问题,印度似乎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的凝聚力,它依然是一个表面团结,内部四分五裂的国家,它需要一种“凝聚国家的事件”,比如说边界搞搞事,克什米尔打击巴基斯坦,只要一天不在边境上有动作,印度内部纷争就无法平息。
印度这种情况,在后殖民时代不少见,为什么后殖民时代崛起的国家不多,来来回回就只在东亚东南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相当多过去是殖民地的国家,当殖民者以后留下了一张皮------按照西方制度建立起来的政治架构,法律制度。
于是乎,类似于黄亚生这类人就在传唱“某某国家的民主制度如何如何,法律制度如何如何,它们如何如何保障私有产权”,尚若真的如此简单,符合这个地位的后殖民国家多了去了,几个成功的?
印度现在背负着双重使命:一重是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第二重是从后殖民时代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变。通过农业国转变到工业国,在转变过程中利用工业化所需要的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重塑这个国家,是可以达到转变民族国家的目的的,但是印度建国以后各大政党私心极重,全是自我盘算。
过去执政的国大党其实就是尼赫鲁--甘地家族的政党,想想吧,一个宁愿让尼赫鲁的外孙媳妇索尼娅·甘地当国大党主席的政党,都不愿意在党内提拔出一个像样的人。
索尼娅·甘地甚至都不出生在印度,而是出生在意大利,1997年索尼娅·甘地加入国大党,1998年居然就成党主席了,匪夷所思。
印度人民党也好不了几分钱,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就会祭出“宗教排斥大法”,不对穆斯林动手,印度人民党就浑身不舒服,印度人民党的青年组织RSS和当年的纳粹冲锋队没什么区别,今天的印度总理莫迪就是出身于这个组织。
我个人预感的是,过不了多长时间,莫迪又要对国内的穆斯林下手了。
打中国?不好意思,印度现在连子弹都不能批量自产,它确定么?
我一直反对两件事情:随意的对外输出基建和随意的对外转移产业链,这里面点名的就是印度。
我不是说不能对外输出基建和产业链,但是也要分国家,实际上我一直非常担忧对印的基建问题,大家不要小看基建,基建本身是一个“凝聚国家”的过程,基建需要什么?需要对当地人口,土地,社会和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行政关系等等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印度政府会借着基建本身来强化对基层的控制,在基建中锻炼行政能力,基建就代表了政令畅通。
且基建又会培育出一代的印度公司,基建是一个长串的产业链,从造卡车到起重机,从钢铁厂到铝厂,从水泥到玻璃。
中国如果对印度输出基建,等于说帮着印度政府梳理基层行政关系,而且还要挨骂,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能做。
另外一个是产业链转移,小米,VIVO之类的公司已经在印度有组装厂,按照这个规律,在十亿级别的国家,下一步就是要转移产业链,比如说造手机盖板的,3D传感器的,TOF模组的,无线充电的,面板的,PCB的,天线的,等等等等。
苹果公司能够在中国塑造一条产业链,如果中国手机公司集体跑到印度,极有可能帮助印度也塑造产业链。
不能这么干。
万幸的是,莫迪为了彰显自己的“勇气”,断然断绝了中国的投资,实实在在让我舒了一口气,未来在亚投行之类的地方卡一下印度的贷款,印度不是想投奔西方国家吗?目前西方国家自己的基建恐怕都是问题,英国高速铁路2号线英国自己都建不起来。
至于低端制造业,欧美国家早就没干了,他们想转移也无从转移起。
完全制止印度攀升产业链是不现实的,阻碍它几年,也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