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基扬诺夫:类似北约的联盟今已无建立可能
原标题:卢基扬诺夫:类似北约的联盟今已无建立可能
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7月18日发表题为《为何类似北约的联盟今日已无建立的可能》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教授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文章认为,冷战的结束为北约塑造了极具吸引力的形象,但实践证明,受北约榜样的启发而成立的各种区域联盟都缺乏生命力。全文摘编如下: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对6月北约马德里峰会的意义作出如下表述:这是“由齐心协力捍卫民主制度、自由价值观、政治多元主义、人权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民主国家发出的团结信号”。峰会的所有与会者强调,它们的团结一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约不仅是一个军事和政治集团,问题甚至不在于它是此类集团中最大和最强的一个。该组织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了公认的楷模。由此生出了各种类比,如“中东北约”“太平洋北约”,甚至经常有人想把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也称作“俄罗斯北约”。
冷战的结束为北约塑造了极具吸引力的形象。它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取得了辉煌胜利,超然于物质舒适度和吸引力的竞争之外,甚至无需使用军事力量并承担相关开销。由美国带领的盟国所表现出的精神、思想和经济力量击败了几十年来一直令人生畏的敌人。难道所有人不应向这样的集团看齐?难道不应努力加入它或成立自己的类似联盟?
不过,实践证明,后一种方案是行不通的。成立时间不算太久远的各种组织——中央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澳新美安全条约、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等——只能证明一点:受北约榜样的启发而成立的各种区域联盟都缺乏生命力。苏联解体后,面对大西洋机构向欧亚地区的迅速扩张,俄罗斯非常重视在制度上明确自己的核心地位,但未能成功建立任何类似北约的组织。
北约的秘密就藏在本文开头援引的桑切斯的话中。若将其翻译成不那么口号化的语言,这便是北约成员国的共同基本观念——现代国家应如何构建、其存在需要何种思想以及如何正确管控国际进程。但所有这一切不仅让北约变得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还导致其在未来一个时期不太有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是2022年3月2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拍摄的北约总部
后半部分判断目前看似不太正确,因为有关普京实现了北约的团结、为这个30年来痛苦寻找使命的组织赋予了新生和目标的言论层出不穷。类似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很难说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结构性因素正在发挥另外的作用。
苏联对西方构成的威胁的确是一种强大的统一工具,但它在本质上与所谓的俄罗斯威胁完全不同。可以假设冰岛、葡萄牙、阿尔巴尼亚等北约成员国都相信普京很想征服欧洲,但即便是这种可疑的假设也无法让人忽略那些影响北约团结基础的客观情况。
让我们从国家制度说起。有关民主是好是坏的讨论在纯宣传领域之外毫无意义。不过,在全球发生多层面危机的条件下,所有国家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无一例外都面临严峻挑战。对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合理性和效率,而非有关国家制度的意识形态公理。
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西方社会的内部冲突实际上比西方与非西方之间更激烈。这既包括美国国内在价值观问题上的狂热,也包括美欧之间日益加大的分歧(例如,美国不会有机会加入欧洲委员会)。这些分歧违背了北约的重要原则——道德伦理同一性。这也使得北约无法成为供人效仿的榜样。
最后,基于规则的秩序是西方近年来挂出的主要招牌。“规则”存在的前提是存在建立规则的主体,即制订规则和监督其执行的人。在发生结构性对抗的冷战期间,相关职能是由两个超级大国承担的。当其中一个消失之后,这些职能似乎转到了剩下的超级大国手中。后来,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获得霸权的大国想在全球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订规则,但力量不够了,为另一套体系设计的机制开始失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