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义十三香,经营38年,曾火遍全国,怎么不“香”了?
原标题:王守义十三香,经营38年,曾火遍全国,怎么不“香”了?
“时间的味道,民族的味道,传承经典中国香,王守义十三香。”
上面这段话,是央视新闻黄金时段播放的广告——王守义十三香。在“吃遍天下”的中国人餐桌上,王守义十三香如今可谓是家喻户晓,厨房必备。
虽然大家如今对餐桌上的王守义十三香追捧至极,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发家史,这其中的渊源可是值得一说。

而且,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十三香还会有过去那般独霸厨房的魅力吗?
我们马上就来了解了解你所不知道的“王守义十三香”。
十三香的发家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还要从王守义的祖上说起。
王家祖上,曾经营过一家店铺,名为“兴隆堂”,也就是十三香包装盒上“世代传承兴隆堂”的那家店。而兴隆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

当时,王家祖上有一人在开封府为官,其人性格耿直、与民为善,堪称一方父母官。这个人平日除了在开封府断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一众医士研究草药、钻研医术。
除此之外,他还在熬制草药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烹饪之术。在“吃”这件事情上,可谓全才。
后来,为了将自己的医术推广,也算造福一方百姓,他便在开封府辟了一间店铺,专营草药、香料之物,取名“兴隆堂”。
此人去世以后,将兴隆堂留给了自己的后辈,王家人丁众多,便将这店铺传承了下去。

兴隆堂代代相传,到大清乾隆年间,王家后人研制出一种口味独特的香料,因其辅以烹饪菜佐最佳,被民间百姓追捧至极,甚至传入皇宫,专供宫廷使用。
兴隆堂一时间声名远扬,顾客甚多。
后来,大清闭关锁国,战乱纷争四起。为躲避战争,王守义的祖父带着一大家人前往河南避难,居无定所之中,兴隆堂的秘方也被迫中断,自此消沉。
几十年过去,国家慢慢安定,王家后人还在,但是兴隆堂的辉煌似乎一去不复返。

那时候,国家尚未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家家户户贫苦不堪。王守义看着一大家子人,便生出了用秘方重振家族的想法。
一来,最起码可以解眼前之困,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二来,自己也不想让祖传的百年秘方就此白白沉没,总得试一试。
就这样,王守义拿出秘方,开始仔细研究。他多次尝试,结合当时百姓的口味,跑遍多家医馆、香料店,咨询有经验的烹饪老人,对秘方进行了改良。
经过改良后的秘方,经过先后顺序加入,烘干、研磨成粉、粉筛成末,再经过晾晒等程序,以特殊比例配对,便成了新的兴隆堂配方。

因其主要配料为13种,所以王守义为这秘方命名“十三香”。
其实真正的十三香中,配料不止13种,它其中还有紫叩、肉桂、砂仁等二十多种具有天然特殊香气的草药。
就这样,王守义开始重操祖上基业,恢复往日兴隆堂的光辉。
然而命运弄人,王守义的十三香是重新做出来了,但是销路却成了一个大问题。祖上当年名声在外,如今时隔多年,知道那香料的人已经不多了。

再加上那时大多数人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平常吃食都成问题,谁还有闲钱买调味料?
这些王守义都知道,但是他也不想放弃。没名声、销路难,那他自己就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介绍。一年四季,王守义挑着担子,几乎走遍了整个河南。
可即便如此,十三香的销路也没有拓展多少,愿意尝试买一下的人,也不过是一些家境尚可的人家。世人无财,这让王守义犯了难。
经过多番思量,他决定,降低十三香的价格,以薄利多销为主要思路。而且,为了增加人们的信任值,他还在每袋调味料的外包装纸上附了“十三香”的名号。

这样一来,价格降下去,质量售后有保证,十三香的名声就会慢慢提上去。
王守义十三香的制作过程其实也并不简单,当年他没有工业产线,所以每一斤调味料都是他亲手所制,属于纯手工。
如今价格降下来,一包十三香,自己都赚不了几个钱。
王守义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但目前他也没有什么法子,只能想着,暂且先看看市场行情再说。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价格降下来的十三香让平常人家也有了尝试的念头,人们开始多多少少都会购买一些回家尝鲜。

王守义十三香的质量是绝对可以保证的,它独特的味道很快就成了家家户户厨房追捧的“宠料”。王守义也因为重承诺、手艺好、货量稳定,而打下了当时河南地区调味品的良好口碑。
销路拓宽,销量上去了,十三香和兴隆堂的名声自然也慢慢开始显露。虽然亲力亲为的制作是劳累的,但此时的王守义乐在其中。
王家传承多年的方子终于在王守义的手上继续发扬光大,他比任何人都欣慰。
十三香的名声显露后,销量最好的地方当属河南驻马店。为了方便人们购买,王守义便决定举家迁居驻马店,将作坊也开在那里。

来到驻马店的日子过得也算安稳,王守义租了一个大院子,专门辟出一间独立的房子作为制作十三香的作坊。他也在其中教授孩子们学习制作工艺,以传承王家手艺。
这样平淡又安稳的日子没过几年,动荡的十年到来,风雨飘摇中,王守义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十三香再次被迫中断售卖。
这十年,王守义时常看着那已经破败的小作坊,感叹世事无常。谁能料到,传了几百年的方子,到自己手里,怎么就变得如此坎坷呢?
十年过去,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众多小商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冒出来,王守义难免心动,想要将自己的十三香再次推广。

然而此时,他已到花甲之年。
家人们如何劝说都不顶用,王守义已经下定决心重操旧业。想着兴致勃勃的老人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业,家人们劝说无用,便开始帮他张罗,准备重开小作坊。
就这样,20世纪80年代,年逾花甲的王守义开始了小摊贩生活。他给自己的作坊取名为“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厂”,他本人干劲十足。
看着年迈的父亲忙前忙后的张罗,王守义的几个儿子自然于心不忍,于是他们便商量了一番,决定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帮助老父亲重振十三香的基业。

虽然说是有了调料厂,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出来,但王守义十三香的销路还是没有取得拓展性突破。
他每天早上都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前往菜市场的摊位售卖,一个大喇叭、几箱十三香、一个小马扎、一个老头子,这就是王守义摊位的标配。
十三香的价格很低,味道还是一如既往的独特,很快,人们就对这调味料爱不释手。
菜市场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几乎都是熟人,有时候,有人就会劝王守义,让他将自己的秘方申请专利,卖到全国各地去。
别人可能就是那么一说,但王守义可不是那么一听。

他心里开始盘算,自己如果将十三香卖到全国,让所有人都能吃到自己祖上的秘方,那岂不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说干就干,1985年,王守义启动资金只有100元,他自行设计了十三香的包装,并且将其寄给当地工商局申请品牌。
两年过去,他得到了肯定回复,然后便开始在驻马店修筑了一个大型工厂,准备扩大规模,以批发的形式走出河南。
那几年,王守义忙前忙后,生意上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他年岁已高,却还是每天都坚持前往工厂看工人们工作,并且自己还亲自上手操作,以确保十三香原汁原味,没有偏差。

时间一转眼来到1998年,王守义和儿子们成立了十三香调味品公司,开始拓展更多的业务,衍生出众多调味品。
此时的“十三香”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与其合作的公司也开始多了起来。看着越来越广阔的“十三香天下”,王守义发自心底的开心。
十三香虽然量产,但是它的价格却一直都没有提升。据王守义自己估算,每一包十三香调料,除去原材料、人工费、机器耗用等,只能赚8分钱。
一毛不到的利润,他坚持了那么多年,这是真正的匠人之心。

除此之外,王守义对员工,更是如亲人一般,他常常觉得,自己是吃惯了苦的老一辈人,自然是不希望后辈再吃苦。
王守义经常前往菜市场为员工购置新鲜蔬菜水果、在餐厅和他们一起吃饭、夏天准备绿豆汤、冬天准备棉鞋、手套等。
老人家的仁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只是岁月不待人,2003年,年岁过高的王守义带着他和十三香半辈子的故事离开了这个世界,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60岁开始创业,启动资金只有100元,一包产品赚8分钱,经营了38年,身家8000万,每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
王守义本人,就是个传奇。
王守义去世了,但他创造的神话永远都没有离去,十三香至今都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那淡黄色的小小包装盒上,一个头戴白色厨师帽,面目慈和的老人下方写着:“王守义十三香”。
21世纪,人们对产品的追求更加趋于完美。王守义十三香虽然已经是国民经典,但如若不顺应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也难免走上被淘汰的道路。
十三香的品牌,王守义坚持了38年,为了不被上市同化,他曾跟后人说过:
“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安心做实业了。”

然而老爷子去世后第六年,孙辈王太白不听训诫,执意宣布十三香进军餐饮行业,并宣布将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
然而仅仅两个月过去,王太白新开的几家店全部被迫关门,投入资金全部付诸东流。原因也很简单,十三香不涉足餐饮行业,自然会被挤掉。
在利益为上的市场里,分了他人蛋糕,他人如何容你?
除此之外,这王太白在国外期间,于曼彻斯特囤积了多处房产。原本他想坐等房价上涨,却不曾想遭遇金融危机,差点没保得住这兜底的本金。

经过这几件事,王家儿子辈的王银良谨遵父亲教诲,警告他安分守己,这王太白才开始收敛,不再打别的主意。
说起这王银良,他是自小便将心思完全放在十三香本身上,跟着父亲学习手艺,如今只想开好公司,做好品质,这是十分难得的。
如今的“王守义十三香”,公司已经扩大了规模,员工多达2000人,设备都是非常先进的现代流水线机器。
每一样选材、每一道工序,都是严格按照当时老人家留下来的方子,百年工艺,传承下来的味道是不变的。

在如今这追名逐利的市场上,王守义十三香做好本身,不急不躁,脚踏实地,是很多企业值得学习的榜样。
只是多年过去,后辈守不住祖辈基业,王守义十三香的公司上层走的走、散的散,如今也只剩下王银良一人了。
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伪冒品充斥,这让他感到自责。企业是曾经辉煌过,只是未来的盈利空间越发逼仄,不免让人心生担忧。

加之家中后辈无人继承手艺,王银良如今年逾古稀,十三香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未来的路,当何去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