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参考,东方金报

微信
手机版
东方金报

这1580万人,汇集成改变中国的巨大力量!

作者 :正文注明 2022-09-10 20:43:16 围观 : 评论

来源:一个坏土豆 ( ID:iamhtd )

2022年的教师节有些与众不同,与中秋节同一天,21世纪的100年仅有3次会出现这样的巧合,下一次要等到19年后的2041年和57年后的2079年。

可能是基于这个契机,B站特地将教师与月亮联结了起来,以老歌《月亮代表我的心》为背景音乐,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清华大学教授郑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等9位老师,从各自的学科诠释这轮明月的含义与诠释。

有从文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代表团圆和永恒;

有从人生态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激励我们乐观与豁达;

有从天文,「送你满月,也可以是缺月」,因为残缺,仅仅只是暂时被挡住了光芒;

有从艺术,从「月光鸣奏曲」中听懂温柔与善良;

有从科技,从「月亮背面的玉兔二号」更遥远的星海,去渴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

在我看来,这里的「月亮」有无尽的内涵,是知识、力量、良知、道德、成长;还有希望、光明、梦想.....等一切的真善美。

人生中,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其次就必然是老师,因为老师把这一切送给了我们。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全国的1580万老师们,阖家团圆、身体健康,中秋快乐。


第一部分:我做老师的日子,曾经的崩溃瞬间......


实际上,五年前我有过一段做老师的经历,这支视频让我想起那段时光。

2017年,我开始从事科技教育,任教的课程是开源硬件的校本课程。

在我看来,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需要的是耐心、智慧,温和、责任、诚实、细心等各种品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是学生们最信任、最尊重的人。

但现实与理想往往是不同的。我第一次上课前,校长和我沟通了大约40多分钟,反复和我强调纪律和管理,反而并没有对课堂效果有多大的期望。

我听着心中是有些不服气的,10年前我就在企业做管理,几十个成年人都服服帖帖的,现在不就是40多个3年级的小孩吗?

没想到第一堂课我就「崩溃」了。我的课程因为需要实践,有一定的动手环节,为了让课程效果更好,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加入了「分组」这个环节。

我想的是,不就是选一个小组长,原来在企业里面就组织过培训,多简单的事情啊,唯一我可能的预案就是担心学生们不积极,不愿意做小组长,为此还说了很多鼓励他们的话。

没想到,这是一个失控的开始。

现在的小孩个性太鲜明张扬了,班级46个小孩,至少30个想做小组长。全班开始了大吵架,每个人都强烈的表达自己的「领导欲」,整个教室突然由「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变成了「烟尘弥漫的战场」或者是「刺耳轰鸣的工地」

多年之后,我在B站上看到有老师分享【网课老师崩溃的日常】或【00后实习当老师,嗓子都哑了】这类视频,都会回想到那一天。


所有的制止与劝说已经失效,我脑子里只剩下,我的天,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做了什么?

没有真正做过老师的人,是很难理解到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没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都会抓狂,做一个好老师,需要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教导一个年轻的生命,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方的磨合相处。


第二部分: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此后,我有过很多职业经历,但是小学老师的这段经历可能是对我印象最深。

如果让我回答,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教师这个职业,似乎是没有上限的。

有个数据让我很动容。在过去的20年,全国最高峰时每年有近4000万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而在中国无数的乡村里,有近290万乡村教师,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了这些孩子。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过去的20年,有近大约4600万农村子弟获得知识与力量,走进大学校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看到这一段话,也许只能有一个概念,或者看到一个个的数字,但现实里有人真实地记录这一切。

B站UP主“乡村教师日记”,教师丁玉玲记录着自己与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


在她的学校中,没有我在深圳看到的雄伟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多媒体,她记录的是因为拿到新课本而开心的小男孩,在书侧缝里满怀期待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是给打工的爸妈写信的小女孩,是老师学生一起打扫卫生、一起玩游戏,是农村家庭里年迈但慈祥的爷爷奶奶……



根据我看到的采访和记录,在这所小学里,丁老师一个人带几个班,从英语到数学,真正的全学科教学,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相对简陋。可是在视频中,我们却几乎难以感受到乡村的贫穷、留守儿童的孤独,在她的用心的每一天,留住记忆的是的欢乐的校园生活百态和孩子们真实而灿烂的笑容。

我们说孩子最好的老师永远是父母,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孩子最好的老师永远只能是老师,她所承受的使命与责任,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样触动人心的教师并不少。

今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四川多地震感明显。地震瞬间,公共视频记录下多个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老师组织学生有序撤离的画面,他们的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学生,自己最后撤离,令人动容。

泸定县第一中学的英语老师说:让学生们先走,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最真切的想法,我站在讲台上一直等到最后一位同学离开教室,才跟着跑出去。跑到操场后,老师们各自清点着自己班级的人数。

这一幕其实反复出现,2008年汶川地震,尽管也有范跑跑这样的异类,但是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老师为了救学生而奋不顾身的案例。

这才是一种常态。

四川东汽中学的老师谭千秋,在地震时离教室门口最近,但完全没有逃跑的念头,而是选择了留下来组织与护送让学生先行离开。

他自己最终没能撤离教室,而被埋在了坍塌的废墟之下,当搜救人员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潸然泪下,谭老师的后脑已经被砸得凹陷去,整个身体已经血肉模糊,但在他坚强的臂膀之下,有4个孩子却安然无恙。

同一天,映秀镇中心学校被地震摧毁,在这短短的12秒时间,数学老师张米亚正在楼梯旁的二楼办公室,危机关头,他逆行冲刺跑回到教室,让孩子们趴在地上,掩藏好身体,随后组织学生撤离。

这时候,教学楼坍塌了,当救援人员赶到映秀小学,搬开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有生命体征,而张老师,却再也醒不来了……

抱紧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人们只好含泪将张老师的手臂锯掉,救下孩子……

我时常认为,在中国的很多职业中,但凡能挂上人民两个字的,无论是人民警察还是人民教师,都自带神圣属性。

让孩子们先走,这是一种教师的本能。

这种本能,我是非常深刻理解的,在危险发生的一瞬间,教师完全不会考虑我所做的是否值得,而是只能这么做。

可能,在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绝对信任的眼神,这种职业习惯就已经养成。

在我的理解中,老师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渊博、技能精湛的人,而是在道德等各方面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第三部分:老师不可被替代


到了21世纪互联网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往往会有一种错觉,就是知识随时可以查到,唾手可得,但老师这个职能,从不曾被替代。

信息爆炸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更多面相,但单方面信息输入是不足够的。知识,一定是在情感交互与专业讲解中才能更好的获取。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能力高低的问题,而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由于自己的成长与经历,在理解上总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在知识领域,老师最核心的,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认知与经验,而不是简单的背诵一段文字,一个公式,而是让学生最终的理解与吸收,在这个过程里,完成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成长。

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僻的知识,掰碎了揉烂了让学生去深刻的掌握,并且会设置相当多的互动和讨论时间,让学生充分在这个知识点上进行横向的拓展与纵向的深入。

如果正常的理解能力,学生能对一本书理解5成,优秀的老师能够将知识面拓展得超过10成。

而互联网作为工具,事实上是起到了更加便捷的作用,让老师更为方便的走到我们的身边。我平时在B站看资料的时候,经常刷到刘嘉麒院士、罗翔说刑法这些老师UP主的内容,这些曾经只能在院校里接触到的知识内容,现在点开视频就能看。看到过一个数字,现在有超过5000名教师在B站,总授课时长达到了43万小时。

这是教师与学生更加简便但直观的交流方式,辐射面更加广阔,也更亲切。在刘嘉麒院士讲解青藏高原地貌知识的视频下,有评论玩笑道,我同院士就青藏高原相关地理问题进行了亲切深入的探讨。

在未来,无论这个时代如何进步,老师,永远是能改变命运,去让人汲取知识与力量,看到希望与光明的职业。

今天,中秋与教师节同节,再次借助B站「送月亮的人」致敬中国所有的老师,感谢教师的努力与付出,给予我们知识、力量、良知、道德、成长;还有希望、光明、梦想.....

这些关于月亮的故事,我们都曾在课本上看到过,那些追逐月亮的人,也都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但有了他们「老师」,月亮的故事,才真正成为了勇气的故事、浪漫的故事、与你我相关的故事......

从来没有后悔过成为一名老师,因为我们相信,比月光更明亮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相信知识的力量。

越是在夜里,越需要光,没一个低头赶路的人,抬头向月亮借一点光。

因为相信知识的人,不怕黑。

祝全国的1580万老师们,阖家团圆、身体健康,中秋快乐。




相关文章

  • 陈都灵一袭绿色抹胸长裙 站在柳树下宛若自然精灵
    陈都灵一袭绿色抹胸长裙 站在柳树下宛若自然精灵

    近日,陈都灵最新造型美照释出,她身着一袭绿色抹胸长裙,站在柳树下宛若自然精灵,神秘而又清新。...

    2025-04-24 09:21:51
  • 梁朝伟刘嘉玲周润发齐聚 为杜琪峰庆生掀起回忆杀
    梁朝伟刘嘉玲周润发齐聚 为杜琪峰庆生掀起回忆杀

    4月22日晚,刘嘉玲于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与梁朝伟、周润发、张叔平等好友为杜琪峰庆生的合影,画面中众人笑容满面,多年情谊尽显。刘嘉玲周润发同框合影,刘嘉玲微卷的利落短发造型十分吸睛。...

    2025-04-24 09:21:44
  • 林心如就黄子佼事件强硬表态:对虐待及影片持有行为零容忍
    林心如就黄子佼事件强硬表态:对虐待及影片持有行为零容忍

    台媒消息显示,林心如于近期就黄子佼藏匿未成年人性影像一事再度发声。她郑重表明立场,明确表示对虐待未成年人以及持有相关影像的行为绝无妥协余地。...

    2025-04-24 09:21:41
  • 蒋勤勤复古牛仔秒变港风女神 红唇大波浪风情万种
    蒋勤勤复古牛仔秒变港风女神 红唇大波浪风情万种

    蒋勤勤晒出一组写真,身穿复古牛仔外套秒变上世纪港风女神。...

    2025-04-24 09:21:29
  • 董璇泳池旁喝椰子水好惬意 穿优雅礼裙身姿曼妙
    董璇泳池旁喝椰子水好惬意 穿优雅礼裙身姿曼妙

    近日,董璇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组写真美照,并配文称:“提前在广州感受了夏日赛道。”照片中,她身着一袭优雅礼裙在游泳池旁喝椰子水,面露明媚笑容,十分惬意。...

    2025-04-24 09:21:14
  • “疯王”毫无信誉!
    “疯王”毫无信誉!

    原创: 申鹏来源公众号:平原公子已获授权转载“关税战”刚打没几天,特朗普又开始扯犊子了。他表示——“对华145%关税确实很高,协议达成后美对华关税将大幅下降,但不会降至零”。美财长贝森特也表示,当前局势本质上是贸易禁运。美国目标并非与中国脱钩,两国可能在两到三年内达成一项全面协议。贝森特还说:“眼下中美关税对峙僵局“难以为继”,并称预计“短时间内”将出现缓和态势后,“先眨眼”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释放“降温”信号”。特朗普还说出了逆天言论——“我们会对中国很好的,我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谁TM...

    2025-04-24 09:21:05
  • 形势比人强,特朗普关税战打不下去了!
    形势比人强,特朗普关税战打不下去了!

    原创: 后沙来源微信公众号:后沙已获转载授权昨天在短短不到6个小时之内,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又变调了。北京时间0时左右,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摩根大通的闭门会议上,放风称,中美之间的高关税是不可持续的,预计会降温。预计什么,预料到中国的态度?自己信吗?1点左右,白宫发言人莱维特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达了类似的态度。5点左右,特朗普亲自确认,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不会维持在当前水平(145%),“它会大幅下降,但也不会降至零,中国将对最终的关税税率非常满意”。特朗普还说了些肉麻的话,要和中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v...

    2025-04-24 09:21:03
  • 孟佳一头金发短发酷飒帅气 造型百变时尚感满满
    孟佳一头金发短发酷飒帅气 造型百变时尚感满满

    孟佳晒出一组时尚大片美照,照片中她大胆尝试新造型,一头金发搭配黑色抹胸上衣,酷飒凌冽。...

    2025-04-24 09:21:02
  • 怂是真认怂,事是真没完!
    怂是真认怂,事是真没完!

    作者:码头整薯条的海鸥来源:码薯学人今天我们来聊聊服软的特朗普。在美国时间4月22号发生了4件事:特朗普公开说开始考虑降低对华关税税率(强调不是0);特朗普放出消息说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特朗普表示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但是还是要求美联储降息;特朗普的财长贝森特在22号摩根大通的闭门投资会上明确表示中美贸易战不能长期持续。这4条消息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特朗普在释放善意。但是,善意不代表胜利。果然,就在4月23日,美国媒体突然传出消息说中美芬太尼谈判陷入僵局。22号的宣传口径表明特朗普确实在认怂...

    2025-04-24 09:21:01
  • 特朗普不想打关税战了,想和中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特朗普不想打关税战了,想和中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原创: 一棵青木来源公众号:远方青木已获转载授权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又进入新阶段了,以一种你想都不敢想的方式。4月23日,特朗普公开发言称对中国的145%关税太高了,自己很快会大幅度降低,但不会降低到零。特朗普还说,中国将对最终的关税税率非常满意,但他们必须跟美国达成协议。还有更离谱的,特朗普说:“我认为中国会很高兴,我们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没错,真的是这么说的。中文翻译看起来非常肉麻,但原文其实更肉麻,特朗普使用的英文单词原文是“very happily”。不仅要在一起(live together),还...

    2025-04-24 09: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