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技巧,被这部医疗纪录片发挥到极致丨剪辑说
原标题:去技巧,被这部医疗纪录片发挥到极致丨剪辑说
8月19日,记录片《人间世》上映。由同名电视纪录片《人间世》原班制作,根据旧素材重新剪辑制作。

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出现在电视版上,再加上制作团队引入了新的主题、结构和人物,电影版《人间世》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观众质疑,既然从以前就有拍摄素材,为什么在制作电视版时没有选择电影版的故事呢?与电视版相比,电影版除了内容以外还有什么区别?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无论是虚构的影视作品还是纪录片,观众看到的成品都是编辑对素材进行选择、拼接后的结果。编辑对素材的选择,要看自己对素材和故事的判断,还有一点需要听从导演、制片人的意见。

由此可见,有两种可能性。制作团队从早上开始准备制作电影版《人间世》,所以在制作电视版的时候有意地保留了一部分素材用于电影版。在制作团队看来,这些素材被扔掉很可惜,可能萌发了制作电影版的想法。从电影版完整流畅的故事来看,前者的可能性很大。
《人间世》具有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电影的叙述感。如何将零散、缺乏故事逻辑的纪录片素材挖掘出电影感,是对编辑人员的考验。
电影讲述了两个绝症患者的临终故事。在约150天的记录中,观众可以看到生病的患者,看到含泪的婆媳家人,看到无可奈何的医护人员。

在电影质感方面,首先,编辑运用交叉融合的手法,让观众get是同时在同一地点确诊的两名患者。只是,一个是肝癌,另一个是骨癌。
其次,电影版的转换比较不同,编辑没有像电视版那样直接切换镜头,而是采用了2秒左右的黑幕效果,给两条故事线的交错带来了停顿感和节奏感。影片中,肝癌患者许烈英的丈夫走出病房后,身后紧跟幕后黑手,紧随其后的是骨癌患者王思蓉的故事。
编辑留下这两秒钟的空气口,既能让电影更有节奏感,又能让银幕前的观众呼吸,观众的思绪在看似琐碎的停顿中,自然过渡到另一个故事。

而且,编辑也为了提高观众的卷入感下了功夫。另一方面,所有电影都采用倒计时方式,每15分钟告诉观众一次。这是主人公去世前的第XX天,对于有过与亲友离别经历的人来说,知道这样的结果也无可奈何的刺痛感,力量不小。
另一方面,编辑可以大量选择长镜头素材,在提高电影情节感的同时,让观众的感情持续增长。长镜头不间断的拍摄过程,使创作者没有可能介入画面中事物的发展,这可以使表达效果更加完整一致,更加真实可靠。

纪录片的底色是真实的。在电影版《人间世》中,编辑忠实于原始场景,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处理。
无变速、变色等技术工夫,无滤镜、马赛克等多余装饰。虽然影片中的场景有些颤抖,有些动弹不得,但正是这种坦率露骨的真实感、记录感,给观众带来了冲击。这就是纪录片力量的来源。

为了进一步保护真实性,制作团队放弃了电视版的解说。电影与电视不同,如果出现场外的说明,电影的沉浸感就会消失,电影也有可能失真。同时,编导也留下了大量素材同步的声音,加强了电影的生动性,增强了真实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王思蓉的主治医生向她母亲说明后,观众可以听到她羽绒服的摩擦声、她签名中的小姿势……病在孩子身上,母亲心疼。编辑坚守着这个细节的苦涩,电影中人们的挣扎,每一次都准确地击中了观众的心。
同时,编辑通过选材,打破了故事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让电影中的人与观众隔开交流。当王思蓉的母亲犹豫要不要向孩子解释病情时,她对镜头坦率地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告诉你真相,她会接受截肢吗?如果她走了怎么办?你说我怎么办?”

王思蓉的母亲当时也许是想从机后的摄影师那里得到安慰,但在编辑将其剪辑成正片后,这一系列问句的接收者成了银幕前的观众。
观众看着哭个不停的妈妈,听着她为难的话,不由得在心里静静地想。是啊。如果是我该怎么办?
这样,观众的代入感和剧中人的认同感进一步放大和加强。
纪录片的“脱技巧”剪辑是把柔软的、刚藏针于棉中的技巧隐藏起来。对大多数编辑来说,他们的创作往往受制于商业电影中强调的技法和视觉冲击。他们创作了“讲究技巧”的作品后,可能会有别的成果。
电影版《人间世》的问世,给《人间世》系列工程和记录片市场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对纪录片来说,制作电影版不仅可以促进项目的传播度、普及度、普及度,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收视逻辑,挖掘故事背后的新话题、新意。记录片值得拥有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