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吐槽是“巨婴、废柴”!朱小伟的结局,早在他14岁那年就注定了
原标题:被吐槽是“巨婴、废柴”!朱小伟的结局,早在他14岁那年就注定了
陈亚男和朱小伟这场风波,似乎出现了反转。
以前网上大多都是指责陈亚男的声音,质疑她“过河拆桥”,嘲讽她对朱小伟不是真爱。而就在近日,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

在网友曝光的一段视频中,大衣哥朱之文带着儿子朱小伟理发、买衣服。倘若朱小伟还是个小孩,这将是一段无比温馨的画面。
但事实却是,朱小伟本人已经结婚,早已成年的他本该有着基本的自力更生的能力,而画面中则显示,无论是理发还是买衣服,朱小伟全程都是“躲”在父亲身后,从挑选到付款,都是朱之文在忙前忙后。

一个已婚的男人却依然像个小孩一般。这样的场景不由得引发网友们一阵吐槽,有人直言,“看到这一幕,我终于开始理解陈亚男的无奈”。
很多女网友感同身受:“如果换做是我,我肯定也不会要这样的老公,毕竟这样的男人不像是老公,更像是儿子!”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的女生都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心的“大宝宝”。
不禁好奇,朱之文有钱有名气,朱小伟本可以一生顺顺利利,却为何将自己活成了一副连妻子都看不惯的废柴模样,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其实,朱小伟变成如今这样,在他14岁那年就已经注定。

我们都知道朱之文凭借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名利双收。在他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同时,一家人的命运也在悄然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朱小伟。
家里富裕起来后,朱小伟便产生了厌学的念头,成绩一落千丈不说,还迷恋上了打游戏,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说:“上学的时候烦得慌,不想上。”
正常家庭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必然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但朱之文则不然,那时“大衣哥”的名头正当红,活动应酬忙得不亦乐乎。
面对儿子的改变,朱之文并没有加以重视,反而拿钱哄着他去学校,殊不知朱小伟拿到钱后就会跑去打游戏。眼看着儿子每次考试成绩只有十几分,朱之文又花大价钱聘请了两名家教,但最后都被朱小伟气走了。

朱之文这些自以为疼爱孩子的做法,却成为了无法逆转的溺爱。
14岁那年,朱小伟辍学。如果换做一般人家,大多都会送孩子去学个技术,再不济也会让他出门好好历练一番。然而朱之文却似乎要将溺爱进行到底。
朱小伟辍学在家的日子,基本上都是看电视、打游戏。渴了饿了,自有零食送到跟前,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并不为过。
面对儿子的堕落,朱之文为什么没有着急?
他在一次采访中的言论,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说:“让他在家种地也可以,找个通情达理的媳妇,过完这一辈子就行了。”

多么“朴实”而又荒诞的说法:反正也没指望儿子有什么出息,上不上学都无所谓,只要能在家种地,找个人结婚生子就行了。
我听到过不少人这样形容孩子,似乎只养不教,只要能把孩子养大,供他娶妻生子,自己作为父母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朱之文就是这样,他一边慈父般地规划好了儿子的人生,另一边,也为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一个有钱的父亲“支持”,朱小伟自然而然就会认为,即便是自己什么也不干,不用努力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卢梭曾说,对孩子百依百顺,必定会让孩子成为不幸的人。
如今的朱之文,终究是验证了卢梭300多年前的预言。他一错再错地溺爱纵容,最终将朱小伟培养成了“大宝宝”,俗称“巨婴”。

朱小伟成了“巨婴”,他自己就没有错吗?
显然不是,我们常说自己无法选择原生家庭,却有机会选择自己以后的人生。但他并没有,他只是坦然接受着父亲的溺爱,浑浑噩噩地荒废人生。他没有想着去成长,没有计划着去改变,只是沉浸在眼下的幸福中。
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在和妻子一起参加直播时,朱小伟毫无存在感被吐槽是“工具人”,带货时毫无表情还心不在焉,或打着哈欠或跟他人闲聊。甚至有一次,一句简单的台词都能说错,可悲的是,据说这句台词他在家练了一天。

你可以说他是“内向”,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毫无责任心;你也可以说是陈亚男不让他多说话,但你又不得不相信,他没有那个能力;你甚至可以夸赞他和大衣哥一样老实憨厚,但你又不得不认为,这个人确实没有上进心。以至于,妻子无法忍受他的颓废,父亲也不希望他继续堕落,于是将他带回教育。
朱小伟的堕落史,包含了他自己的原因,也有他父亲朱之文的责任。
在上面提到的那段视频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买衣服,还是理发,都是大衣哥付钱,朱小伟就像个孩子一样,唯唯诺诺地站在他身后!

通过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即便是朱小伟已经结婚,大衣哥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他没想过让孩子自食其力,甚至以朱小伟如今的状态,他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在错误地“控制”着孩子的一切。
有网友看到这一幕评论道,“大衣哥不应该让孩子这么早结婚,他没有意识到,年纪轻轻的朱小伟如今最缺的不是媳妇,而是磨炼!”
深以为然,当下这场风波的根本,或许并不是陈亚男多么精明,毕竟只要朱小伟足够优秀,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即便是陈亚男真像网传的那样“目的不纯”,那又如何?朱小伟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如此狼狈,成为众人眼中的“巨婴”。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