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发现“水下龙宫”,传说里面有龙王,专家调查让人意外
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面积高达2000多平方公里,而在距离洪泽湖20公里的盱眙县还流传着一个传说,那就是洪泽湖水下有一个龙宫。
不过传说就是传说,谁也不敢肯定洪泽湖水下真的有宫殿,2011年5月份,淮河水系经历了大旱,而盱眙县杨家墩的水域竟然露出了拱门、砖石。
难道这里真的有龙宫,还是皇陵?皇陵为什么要建在水下呢?
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一)
相关专家得到消息后马上起身来到了出现拱门和砖石的地方,拱门有9个,拱门下有横梁,甚至还有甬道的顶端。
专家仔细研究了这些东西的材质,发现所有拱梁都是汉白玉材质,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古代陵墓,而露出水面的只是陵墓的一小部分,专家组织当地村民进行挖掘,但是淤泥太深,挖掘工作无法进行。
于是专家查阅了当地的史料和古籍之后认为这片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族墓地,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做了衣冠冢,历代皇陵的选址都是件大事,皇陵的位置必须得风水好、土质和高度适合,而且能躲开天灾,还得利于防盗。
皇陵能否安好预示着国运是否昌隆,要是皇陵遭到了破坏,对于统治者而言绝对是大事。朱元璋修建明祖陵时也选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洪泽湖边上的杨家墩,当然选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杨家墩的这个土坡是朱元璋祖父的实际葬地。
作为明朝的第一座皇陵,明祖陵的修建花了整整28年,非常恢弘,明祖陵有三重城墙,最外层是土墙,里面两重城墙是砖墙,250米的神道贯穿于整个皇陵,神道两边是21对石像,每座石像的重量都有数吨。
皇陵中还有3座桥,大小不一的宫殿,甚至还有官员和宦官的石像。可是这么大、花费如此之巨的皇陵为什么最终沉于水下呢?是选址不好,还是天灾或者人祸?既然露出水面只有一小部分,实际上的明祖陵到底有多大呢?
专家找到的向导祖上就是守陵人,他在一处水面上发现了石头,认为那是皇陵城墙的一部分,但是专家到了石头所在的位置进行了仔细观察后认为,这里并不是城墙而是防水堤坝。
因为城墙一般是用青砖垒砌,比较规整,不大可能用石头,从防水堤坝的位置和走向来看,它应该是用来抵御来自于皇陵东面的洪水,皇陵修建时是否有洪水的威胁呢?还是堤坝是在明祖陵修建完成之后才修建的呢?
明祖陵修建于1385年,当时淮河水系与现在有很大差别,明祖陵位于淮河下游杨家墩西岸的一个小土堆上,位于水洼和山岗之中,俯瞰周围,但是这个小土堆只比周围高出6-8米,这个高度确实不保险,为什么朱元璋还在这里建造皇陵呢?
(二)
洪泽湖没有形成之前 就是淮河的一个河道 就是中游到下游的一个 刚好是临界点 那么它在淮河的右岸 有一些湖泊 实际上它是由很多的小河组成的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一座神秘古城泗州城,古泗州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一直安安稳稳,没有水患,古泗州城都没事,朱元璋大概觉得地理位置高于泗州城的杨家墩土坡肯定没事。
而且当时的洪泽湖是一个季节性的湖泊,洪泽湖还有一个别名叫做九岗十八洼,枯水期时洪泽湖是若干个小湖泊,到了丰水期,无法外泄的水就把这些小湖泊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湖。
但是淮河水系一直比较稳定,所以洪泽湖每年从若干小湖泊到大湖泊来回转换一直都没什么事。
从古泗州城的位置来看,明祖陵修建时肯定是没有水患威胁的,而且朱元璋预计以后肯定也不会有水患威胁,因为历史上淮河是一条比较温和的水系。
虽然每年到了丰水期,淮河水系的面积会扩大很多,但是淮河的泥沙相对来说比较少,河床比较稳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灾难,连古泗州城都没事,加上淮河水系的水利工程开发的比较早,春秋时期安徽省寿县就有了芍坡,隋朝还修建了通济渠,高出周围6-8米的明祖陵肯定能够笑看风云。
朱元璋是军事家、政治家却不是水利学家,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到了朱祁镇那一带,明祖陵经常被洪水淹没,而这些灾难还跟南宋的一个人有关。
南宋建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128年,杜充作为东京守将为了避免金兵的铁蹄踏平南宋的土地,人为决堤造成了黄河改道。
200多年之后的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当初南宋为了能够偏安一隅的举措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会对他的明祖陵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改道后黄河不再从河北平原进入黄海反而是涌入了淮河,通过淮河的河道进入黄海,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夺淮入海”。
淮河水清,泥沙少,性情温和,河道窄,但是黄河不同,黄河泥沙多,脾气暴躁,经常决堤,暴躁的黄河抢占了淮河的河道导致了淮河下游的泥沙大量沉积,淮河整体被抬高。
黄河也很憋屈,黄河和长江是我国的两大水系,位于黄河和长江中间的淮河水系无论是规模和水流量都小得多。
黄河本身水流量就大,泥沙多,平缓温和的淮河容纳不了这么大的水量,黄河改道的60年间发生了12次决堤,平均5年一次。当然黄河改道也给淮河造成了巨大改变。
黄河从洪泽湖附近的清河口汇入淮河,这导致清河口的泥沙淤积,河床被抬高,一部分河水流入了季节性湖泊洪泽湖里,这导致洪泽湖成为了一个永久性的大湖,而且涌入的泥沙使得洪泽湖成为了一个“悬湖”。
当然这也导致原本温驯的淮河频繁决口,其中之一就是高家堰。高家堰始建于东汉末年,当时战事频发,粮草不足,陈登为了屯田从武家墩到西顺河镇修建了30里长的堤堰。
高家堰非常重要,宋朝时曾有“倒了高家堰,淮扬全不见”的说法,那时洪泽湖的水还无法越过高家堰,但是后来,随着清河口和洪泽湖的水位升高,加上每年黄河和淮河都有丰水期,高家堰也逐渐挡不住洪水,附近的明祖陵也难免经常泡在水中。
皇陵遭遇洪水,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有损于国运的大事,为了保证明祖陵安好,明朝会有什么举措呢?
(三)
开始那几年还是可以的 但是马上就出现了 因为它洪水还是倒灌的
明万历7年也就是公元1579年,河漕总督潘季训增高了高家堰,把高家堰增高到1.23丈,并拓宽到60里。
最初这个举措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这毕竟治标不治本,黄河的泥沙依旧淤积在清河口,淮河水最终淹没两岸,而且每当黄河和淮河都到了汛期,黄海又因为天文大潮造成海水水面上涨,三方的水都灌到了洪泽湖,造成高家堰无法阻挡洪水。
后来明朝衰败,朝代更迭,清朝怎么会维护前朝的皇家陵墓?到了康熙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80年,黄河水将明祖陵彻底淹没,随之沉于水底的还有古泗水城。至此这座巍峨宏大的皇家陵墓沉睡于水下,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水下皇陵。
其实朱元璋在修建明祖陵之初曾经动过移墓的想法,因为刘伯温认为皇陵位置并非绝佳的风水宝地,但是杨家墩的这个土坡是朱元璋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担心移墓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的运势,因此硬着头皮在原来的位置修建了皇陵。
不过这也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如今人们已经知道在盱眙县有一座神秘的水下皇陵--明祖陵,它从修建到沉入水底,经历了黄河改道、朝代更迭。
世事变迁,有多少伟大的建筑被贴上了封条,在某个机缘巧合之下,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人无意间发现掉了封条的神秘建筑,揭开一段悠远的往事,还有多少伟大的建筑会像明祖陵一样在某一天露出真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