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到中年,最怕亲戚朋友说这句话:在吗?能不能借点钱
原标题:故事:人到中年,最怕亲戚朋友说这句话:在吗?能不能借点钱

最怕家里亲戚突然的问候:“最近过得还好吗?”
我握着手机,直到屏幕渐渐暗去,都还没想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说好,显得有些虚伪;说不好,感觉有些矫情;说一般,也显得很是敷衍。
然而,无论我的回答是什么,对方多半会自行吐一波苦水,然后问我:“最近经济紧张吗?能不能借三百/五百/一千/八百给我?”
1、
昨天收到三姐“在吗”时,我正在开会。她见我没回,用语音通话响了一下,然后问:“最近过得怎么样?”
当得到我回复“在上班”时,她“哦”了一声,说:“晚点我有事找你商量。”
她淡淡的失落顺着网络蔓延过来,同时,我长吸了一口气,一阵寒意从头灌到脚,冻得我有些发麻。
我一直记不清三姐的大名,在娘家,大名似乎可有可无。在过去,同村结婚的人很多,细细算来,每一个人都是亲戚。所谓亲戚,就不能叫大名。
几年前,我在娘家门口散步,迎面走来一个村姑,扛着锄头,戴着一顶斗笠。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村姑惊喜地叫道:“拾妹子!”
我停住脚步,愣愣地打量她:一米七的大高个,头发短短的,脸晒得黑红。我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她就把锄头往地上一扔,一把搂住我的肩膀:“拾妹子,我好多年没见到你了。”
霎时,一股浓厚的大蒜味直往鼻腔里钻。“闻气辨人”还没开始,对方又往我肩膀重重地拍了两下:“我!石秀英(大概是这个名字)!”
我赶紧叫道:“英姐,你好你好。”
“英姐”突然大笑道:“哈哈,咋那么客套,你小时候还喊我‘三姐’呢!”
2、
那以后,三姐和我有了断断续续的联系。每一次,她都会以“最近过得还好吗?”开头,以转账记录结尾。偶尔,她会附加一句:我下个月就还你。
可到了下个月,她会找一个理由,再借点钱,后个月一起还。最后拖一年半载才还,或用些农作物高价抵债。
母亲是个实在人,经常教育我做人不能忘本,家里的亲戚能帮就要帮,尤其是年轻人,总不能让他们一辈子在村里务农吧。
母亲不愿意到城市跟我们生活,村里都是牵牵扯扯的亲戚,她渴望被照应,她也会因我对他人的拒绝表示强烈的生气。
于是,我冷静了一会,跑到阳台,在三姐的对话框按下语音通话。
在接通后的几秒,三姐开始向我感慨,人到中年多有不得意之处。突然,她话锋一转:“我去年在镇上找了一家鞋厂打工,老板是外省人,现在要回老家,我想接过来,接过来就能赚钱。”她熟练运用窃·格瓦拉的名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她滔滔不绝的给我描述美好未来,最后,意味深长地问我:“你支持我吗?”
我“嗯嗯啊啊”的听着她长篇大论,对突如其来的问话,脑袋还没反应过来,顺口就说:“支持,支持。”
“转让费加一些货一起要五万,我现在手头有一两万。”三姐顿了顿:“我想跟你借三万,赚了钱就还你。”
3、
接下来,顶级的辩论题目拉开帷幕,辩论题目是:你能不能借我三万块钱?
正方三姐一出场便来势汹汹,直奔主题,题目刁钻。反方列出多重困难,试图反驳:深圳压力大,孩子要上学,老人要赡养,房贷要还,我就是一个死打工的,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那么点钱……
眼看反方要略胜一筹,正方甩出感情牌,企图道德绑架:“我孩子大了,我的为他多考虑考虑;你姐夫整日吊儿郎当,没个正经事,开个店一家人一起干活,他也能安份一些;你也知道,我公公婆婆一直看不起我,要是我开店挣了钱,也好争口气......你就忍心让姐一辈子受苦吗?”
正方不愧是辩论赛中的高手,一口气说了好几分钟。反方几次想插口,都找不到机会。几轮下来,反方几乎词穷,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败北,反方运起最后一口气,咬破舌尖血,斩钉截铁说:“我没钱了,银行还有近两百万房贷没还,刚换了新房装修花了不少钱,我现在也到处借钱。”
正方显然没有意料到会杀出这招,立马慌了阵脚:“这,这,那,那……”
眼看这样发展下去,正方有可能战败。正方二辩——三姐老公强行参赛,并语出惊人:“妹啊,反正你也是要借钱,就顺便多借点,分点给我们呗。”
反方听闻当场吐血三升,气不能言。正方主辩意识到气场不对,立马讪讪一笑:“阿妹,你别你姐夫瞎说,如果你不方便的话,我改天再给你打电话。”
然,大局已定,正方二辩成功将反方气得七窍生烟,正方主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