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产后恢复得更快更好,五件事别听老人的,科学坐月子很重要
原标题:为了产后恢复得更快更好,五件事别听老人的,科学坐月子很重要
科学坐月子的时代,新旧两代的观念时不时就容易爆发冲突。老一辈口中积攒了流传千年的各种月子禁忌,有些的确是生活智慧的积累,但有些则是毫无科学地传统陋习。对坐月子的宝妈而言,为了产后恢复快,不能光听“老人言”,要多学点科学坐月子的知识。
回想前些年生的女儿,远在农村的婆婆自告奋勇要来照顾我坐月子。内心里我是拒绝的,毕竟婆婆给我的印象属于“守旧派”,月子规矩多,我担心自己无法忍受。可坐月子总需要人照顾,我自己爸妈走不开,只能接受婆婆了。

婆婆的确能干,到家放下大包小包的行李就开始张罗全家人的晚饭,还特别给我炖了大骨汤,用婆婆的话说:“汤水喝得好,奶水才足。”想到婆婆初来乍到的好心,我硬着头皮给喝完了。
没想到,婆婆在接下来的饮食安排上顿顿大鱼大肉,因为吃得油腻,我肠胃不好还拉肚子,而宝宝喝了我的奶后也开始闹肚子。
为了自己和宝宝的健康,我郑重其事地向婆婆提出。但婆婆不以为然,还说:“你们年轻人不懂,月子期都不吃好,怎么能养好身体呢?”
用经验来说服婆婆肯定不可能了,所以搬出了“科学权威”的知识点给婆婆解释。
幸亏婆婆虽然守旧,但并不盲从。婆婆潜移默化开始改变,不再逼迫我了,还按照app上面产后2周、3周、4周的食谱给我做月子餐。这下,我的月子坐得很舒心,而且产后身体和气色都恢复得不错。

虽说月子中心、月嫂等专业机构、人士,已经拥有成熟而系统的经验。但碍于经济或家庭因素,绝大多数宝妈在产后都是由老人来照顾坐月子的。但我们感谢老一辈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不能“百依百顺”。
为了自己产后恢复的健康,这五件事不能顺从:
1、不洗澡,不刷牙
“生一个娃,掉一颗牙”。这是不少老人嘴里的“道理”,所以产后禁止宝妈刷牙。事实上不清洁牙齿,牙齿上附着的污垢得不到及时清理,会引起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同理,不洗澡,异味缠身不说,细菌也会在皮肤上滋生,危害到宝妈们的身体健康。

2、室内门窗紧闭,不能吹风
月子要捂,这是老人们遵守的“黄金法则”,他们的理由是产后女人的毛孔张开、体质虚弱,凉气入侵,就会导致关节炎、偏头疼等病症。所以即便是炎热的夏天,有产妇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直门窗紧闭。
事实上,产妇虽说不能吹对流风,但室内温度也是需要调节的,否则太热只会闷出热疹。同时,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能够疏散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对母婴都是有利无害的。
3、强制休息,只能静躺
历经分娩的大量失血与元气消耗,月子期间的女性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是毫无疑问的。但有些老人却过度解读,要求产妇每天“脚不沾地”,只能静躺休息。

且不说如何打发无聊时光的话题,长期卧床对产妇也存在害处。首先是肠蠕动减少,导致产妇可能出现便秘的情况,而且长时间静止不动,也不利于产后恶露的排出。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产后要动静结合,在身体状况恢复不错的前提下,只要不过度操劳,不从事剧烈运动,每天正常活动值得提倡,也有利于产妇身体各机能的恢复。
4、不准吃水果和蔬菜。
众所周知,产后忌生冷。一部分老人会将水果、蔬菜都列入“饮食黑名单”中,理由是这些都属于寒性食物。

产后吃水果、蔬菜是可以的,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利于产后通便。需要提醒的是,水果虽然生冷,但是不能用烹饪煮熟的方式给产妇饮用,否则营养流失也就失去了意义。
5、大量喝汤水
哺乳期间要多喝汤水,所以很多老人都会在哺乳期变着花样炖汤。但过于油腻的汤水也让产妇“无福消受”,汤水油腻除了造成母体脂肪囤积之外,也容易引起宝宝拉肚子。再有汤水喝得太多,乳汁分泌过快,乳房胀痛,可能会导致乳腺炎。
因此,汤水并不是月子餐的标配,每个产妇的体质都不一样,月子期间的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即可。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