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穷孩子容易被认出,这些特征根深蒂固,很难掩盖得住
原标题:李玫瑾教授:穷孩子容易被认出,这些特征根深蒂固,很难掩盖得住
文|哑铃妈妈
爸妈辛苦一生,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过得好。可惜,家庭条件特别差的爸妈,他们养育出的孩子却逃不出穷的“标签”。
在这些穷孩子的身上,有些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故事:穷小孩当众不认“穷爸爸”,中午连饿一个月,也要请同学吃饭
小壮家里很穷,爸妈为了供他读书,四处拼凑借钱。每次班级里要交钱,小壮总是最后一个交齐的人。

老师一问“谁还没交钱”,小壮就会站起来,支吾半天,保证明天交。
平时,班里的同学们,经常会穿自己的衣服。可只有小壮,他总套着一件“旧校服”,这种另类让小壮很自卑。
甚至,他对爸妈怀恨在心,认为都是爸妈太穷了。
有一次,班里组织家长会,小壮的爸爸没换工服,就直接进来了。小壮立刻低着头,躲在了一边站着。
有同学小声在问,“那是谁的爸爸啊?”小壮竟然还回答说:“不知道啊!这位爸爸也太不讲究了,怎么穿成这样!”

为了惩罚爸爸,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穷人家的孩子,小壮邀请同学出去吃饭,他还抢着买单。哪怕要花掉一个月的中午饭钱300多元,小壮需要在中午连饿一个月的肚子,他都觉得没关系。
因为这样做,就没人会把“穿工服的爸爸”,跟出手阔绰的小壮,再联系到一起想了。

李玫瑾教授指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穷孩子”,身上有一些独有的特征根深蒂固,即便孩子要掩盖,也难掩盖住。
以上面这个故事为例,咱们分析下:
穷孩子小壮,他在性格方面很容易自卑。正是因为他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所以才做出了“不认穷爸”的错误行为。
在此之后,他不仅不知道悔改,还变本加厉,哪怕自己挨饿一个月,也要请同学吃饭“扳回一局”。

可见,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骨子里的自卑感,还真是根深蒂固。
穷孩子的三大典型特征,特别明显,一眼看穿
特点一:很容易成为书呆子
穷人家的小孩子,很容易成为书呆子。这类小孩的爸妈受尽了生活的苦,只知道让孩子学习,误以为孩子能考大学,将来就能有出息了。
这类爸妈认为,学习是闯社会的唯一出路。他们会常给孩子灌输这种思维,导致小孩子只知道闷头学习。

甚至部分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别的事情,孩子除了会学习啥也不会。一旦孩子自己成绩太差,就心灰意冷,觉得活着都没希望了,彻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特点二:老实、善良,最容易吃亏
穷人家的小孩,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特别善良”,他们处处替人着想,往往也是最吃亏的人。
大多数贫穷家庭的爸妈,都是心善之人,只知道闷头苦干,赚本分钱。不太会动脑筋,不肯做半点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这类爸妈更容易忍受贫穷。

结果,良善的爸妈用这种个性,影响了亲生骨肉,导致孩子也很老实,时常吃亏。
特点三:对钱的态度两极分化,蛮不在乎,或小气至极
穷人家的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待金钱的态度两极分化。穷孩子要不就是很小气,花钱斤斤计较。
要不就是那种蛮不在乎,总觉得自己很有钱的感觉,花钱大手大脚,生怕被人看不起。

真正的穷,不是金钱的匮乏,而是心穷。
爸妈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生活里感受到被人尊重的感觉。比如,让孩子帮他人小忙,给流浪狗安家,给流浪汉买瓶水。自然,孩子就会受到他人肯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再比如说,带娃出摊卖菜赚钱时,爸妈要告知孩子,不可以缺斤少两;爸妈经济穷困,但可以带孩子一起散步,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聊天,让孩子快乐。
同时,穷爸妈应告知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能过度善良,要保持基本的底线,防止被人欺负。

孩子的心富足了,生活愉悦了,内心就会充满幸福感,不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心上,不会轻易的自卑了。
最重要的是,穷爸妈也要给孩子差不多的零用钱,允许孩子自由支配。
这样做虽然难为了爸妈,但却可以保证孩子的基本尊严,不让孩子在同伴面前太丢人,能避免孩子将来太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