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学生进校时鞠躬”的学校火了,却有网友质疑这种教育很鸡肋
原标题:“要求学生进校时鞠躬”的学校火了,却有网友质疑这种教育很鸡肋
文|哑铃妈妈
01
前一段时间有个学校上热搜了,也引发了一片质疑。起因是学校有个规矩,学生想进校门,必须先给老师鞠躬!
学校给出了要求,每天上课之前,要有一位老师站在校门口,热情地迎接同学们。然后,同学们要主动给老师鞠躬,跟老师问好。再由老师做出回礼,跟学生问候。学生走到校门口后,如果忘记了敬礼,要被老师叫住,重新走一次形式。
在视频中,这位负责欢迎同学们地老师,一边指导着同学们的着装,一边礼貌性的回礼。因为没一一回应到每一个孩子,老师就被人无情地抨击了。

“你不知道吗?一个老师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得不到回礼,会失落的!”
“你不就是个老师吗?凭什么我家孩子给你鞠躬了,你端着架子不回礼?”
各种质疑声之下,更有人提出:这种形式教育就是“鸡肋”,就不该存在!每天都让孩子鞠个躬,孩子得多累,不是宣传说要给孩子“减负”吗?
对于此事,家长有褒有贬。学生中有人支持,也有人嫌麻烦。
02
鞠个躬能累坏身体吗?
有的爸妈看到老师不一一鞠躬,心生怨恨,觉得这种“形式教育”不该存在。这些爸妈认为,孩子背着书包鞠躬很辛苦,生怕孩子会累坏身体,希望能给孩子“减负”。
爸妈如此心疼孩子,也真应该换位思考,好好心疼下老师。对于老师来说,还礼太多,还真的容易累坏了腰,孩子们确实应该多体谅。毕竟,老师属于一对多,而学生鞠躬其实属于一对一的模式。

鞠躬真的属于“多此一举”吗?错!素质教育要有仪式感
有的爸妈质疑,这属于“鸡肋”。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爸妈还没有意识到“仪式感”的重要性。
“天天戴红领巾,不如一天鞠一躬”。二十一天可以养成一种好习惯。
当孩子养成了给老师问好的习惯,孩子的行为就会影响心理活动,打从心里尊重老师。孩子体谅老师的难处,就会想办法减轻老师的负担,比如,更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时间久了,这种好处显而易见。孩子的成绩会得到提升,孩子会因为尊重老师,以同理心去敬重爸妈,孝顺父母,提高个人修养。
03
我是个80后,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会在校门口迎接。那时候,我们要敬礼,老师也要回礼。

同事中有个90后,他说他上小学时,一周只有一次升旗仪式,一年只有一次教师节。
儿子是个00后,这个小机灵鬼都发现了,现如今的老师,都拿孩子当“皇帝”,不敢打,更不敢吼。老师对学生,几乎没啥大要求了。
说到底,新时代的孩子们,真的很需要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素质教育。
不过,也有小伙伴会提出质疑:日本小孩子那么有礼貌,那么高素质,人家怎么没搞“形式主义”的“鸡肋教育”?
日本没有“教师节”,难道日本人就不懂尊师重道吗?
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之前也有这样的疑问,但在去了日本之后,就彻底释怀了。
在日本,没有教师节。可是,这位高中老师坐地铁的时候,竟然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主动给他让座!原因你可能想不到,就只是因为这位高中老师,他的衣服上有校徽的标志。

另外,日本还有“教师商店”,这里面所有的商品,只要是老师都可以享受折扣。
可见,日本没有教师节,可人家尊师重道,这种教育早就深入骨髓了。
04
孩子鞠躬,弯下的是腰身,丢掉的是傲慢无礼,提升的是素质!
有一次坐地铁,看见几个小孩子毫无节制,在公众凳子上左躺右歪,3个孩子占了两排座位。而在这几个小孩子不远处,就有一位穿着迷彩服的老大叔,半蹲坐在自己的行李袋上,一言不发地瞅着孩子们。
现如今,这样的情况真挺多。不懂事的小孩子公共场合吸烟,还跟小对象举止亲昵,甚至故意破坏垃圾桶等公用设施,这些事屡见不鲜。
素质教育迫在眉睫,仪式感并非“鸡肋”。
据专家研究,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

这个时候要让孩子明白,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有多优秀,而只是因为别人懂得礼貌,比你更优秀。
老师值得尊重,孩子给老师鞠躬,这叫尊师重道。老师没来得及回礼,孩子仍鞠躬,这就是孩子素质高。
我们的小孩子,可能缺少日本小孩子那种,先天的教育大环境。但是,我们的孩子根基好,只要多加引导,必然会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高素质。
对于这件事,您怎么看?如果让您的孩子每天进校门前,要先给老师鞠一个躬,您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