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受不了病痛折磨,寻了短见,差点给儿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大麻烦
原标题:老人受不了病痛折磨,寻了短见,差点给儿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大麻烦
文:晓宁图:来自网络
这几天看电视剧《底线》,其中有个案子,老父亲受不了病痛折磨,萌生自杀想法,差点给儿子惹来大麻烦。看完这个故事,想起多年前发生在同事家里的一件事情。
同事老周是个老实人,老实的有些木讷,一向少言寡语,开口必带笑容。很多同事给他的评价是:“那人,真正的老实人,只知道埋头做事,从来与世无争!”

他是单位会计,打得一手好算盘。他的珠算是跟着老父亲学的,老人在解放前,曾经在城里一家商铺做店员。同事小学毕业,学习很好,曾考上县里中学,不巧赶上停课的年代,学业被迫中断。
那时候,县里商业部门在一些大点的村子里都建有代销店。同事因为有点文化,又跟随父亲学会了算盘,还懂一些账目上的事情,被大队选做了代销员。
他的忠厚老实,很快得到主管单位城关供销社领导青睐。几年以后,被供销社选调进城做了业务员。有了转正机会以后,他不但转了正,还被安排进财务部做了会计。
老周结婚挺早,他有两个大他挺多的姐姐,他是唯一男丁,被父母视若珍宝,尤其老派的母亲,更是对他捧着怕摔含着怕化。
两个姐姐长得漂亮,都嫁了军人,后来都随军去了外地。老妈身体不太好,为了老周得到更好的照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老人就安排为他娶了媳妇。
老周妻子性格泼辣,能说能干,娶进门以后,就成了家里忙里忙外的主力。老周参加工作以后,在外面工作兢兢业业,家里却是个甩手掌柜的。从小被父母娇宠长大,他成了眼里看不见家务的人。
老婆从不嫌弃他在家务方面的差强人意,还因为他是个拿工资的公家人而仰视他,处处呵护着。
工农户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是非常被人羡慕的,可是老周家美中不足的是,老婆接连给他生了三个女儿。
老周没说啥,老母亲却很有些不甘心,重男轻女是刻在老人骨子里的观念,当初自己对儿子就比对闺女上心。
现在,媳妇没能给自己生个孙子,老人总觉得在左邻右舍面前抬不起头来。
可是儿子是公家人,违背政策超生是要被开除回家的。老人出不来这口气,儿媳妇就成了靶子,时时处处找儿媳妇毛病,鸡蛋里头挑骨头。
儿媳妇虽然没文化,但眉眼高低还是看得出来的。婆婆的白眼儿黑脸儿看多了,心里也是很委屈的。觉得自己炕上地下的活儿全包了,婆婆还总拿自己撒气,太欺负人了。
老周离家远,不经常回家,偶尔回家,左耳朵听老妈抱怨,右耳朵听老婆诉苦。不善辞令的他,不知道怎样劝解安抚,只能学着父亲的样子,充耳不闻,两边都不做回应。他这样的态度,让母亲和老婆矛盾越积越多。渐渐地,她们从开始的暗中较劲变成面对面大吵。
有一次俩人吵着吵着,老周老婆忽然晕倒,满嘴吐白沫,把一家人都吓得够呛。
从此,婆婆不敢再跟儿媳妇较劲争斗,却经常向街坊四邻诉苦,这下子,老周老婆的坏名声传出去了。村里人都知道她刁蛮任性不讲理,跟婆婆吵架躺倒装死吓唬人。
直到老太婆七十多岁得病去世,这个家总算是安定清净了下来。
老周的三个孩子都挺争气,学习上都像老周一样。两个中专的,一个大学的,中专毕业的两个孩子,留在县城工作成家,大学毕业的孩子留在了外地。都通过读书走出了农村。
孩子们都不经常回家,家里就剩老父亲与老周老婆。老父亲有点文化,人也厚道通情达理。

这么多年,不论老太太与儿媳妇怎样不和睦,他从来不掺和,有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只批评老伴儿,从来不说儿媳妇的不是。因此,儿媳妇对老公公一向很是敬重。
家里虽然人口少了,但土地承包到户,地里农活儿不少。老周老婆用不着照顾一大家人的日常生活了,却要每天下地劳动,春种秋收日日忙碌。老周老婆过日子仔细,地里的收成自然也看得很重。
老周父亲虽然年纪不小,与很多农村老人一样,只要还有点力气,就闲不住的,也帮儿媳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眼见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人身体却出了问题。人常说:“人过七十,人不找病病找人”,老人七十七岁那年摔了一跤,当时没觉得怎样,那以后却觉得身子骨一天比一天见弱,除了腿脚不利索,最大的问题就是便秘。
老周是个孝子,自老父亲身体不太好开始,他带老人到处看病,按医嘱用药,吃补品,民间偏方也用了不少。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了,几乎没什么作用。从那时开始,老周就不敢在单位住了,每天往返骑车五十多里地跑家,天天两头不见太阳。
老周两个姐姐,一直非常惦念娘家,她们不仅惦记老人,也心疼弟弟。尤其二姐,自己条件比较好,给娘家钱啊物啊多方照顾,弟媳妇非常感谢两个姑姐,邻居们也羡慕他家有这么好的亲戚。父亲身体不适以后,两姐妹对父亲也是各种尽心尽力。
尽管儿子女儿都非常好,可是对老人身体的康复没有多大作用。儿子每天回来很晚走得很早,女儿们回来看看也是有时有晌。老人每天面对的,只有忙忙碌碌的儿媳妇。
老人旧时代过来的人,老脑筋有些封建,自己那点毛病总不好意思跟儿媳妇说,便不下来总是忍着,越忍问题越大。
农村的茅厕大多简陋,只有蹲坑,老人蹲太久了,腿脚麻木酸疼,起来又头晕眼花。二女儿给买了坐便椅,老人用不习惯,坚持蹲坑,几次因为去厕所差点摔倒。
村里半农半医建议,给老人常备开塞露,有便意时就给老人用上。可是这种事情不由人左右,每次老人想上厕所,不一定都赶上儿子在家。
眼看老人一次一次憋得难受,坐立不安。老周老婆就对公公说:“老话说,有病不忌医。咱爷俩一锅里吃饭比我姐跟你时间都长,我不是大夫,但当您闺女没毛病吧?您儿子不在家,我帮您应当应份的,您别不好意思!”
在儿媳妇的帮助下,老人事后确实觉得松快很多。但老人心里是不落忍不舒服的,不论咋说,老人总觉得让儿媳妇这样伺候不是那么回事。可是儿子还没到退休年龄,工作挺忙,不能因为自己总是耽误工作。
自觉了一辈子的老人,觉得自己活着,成了孩子们的累赘,自责郁闷中,让老人动了自我了断的心思。

有一天睡到半夜,老周听到父亲房间有动静,他赶紧爬起来过去看看。这一看,他吓了一身冷汗。老父亲在门框上拴了绳索,正准备往里套脖子。刚才是准备好的板凳被他碰到,才惊动了一直不敢沉睡的儿子。
老周一边搀扶老人上炕,一边埋怨老人,说你这样做了,以后我咋抬得起头来?人家村里人会咋看我?我二叔能饶得了我?儿媳妇也在一旁哭泣解劝,说:“爹啊!您老这样做,这等于是在打我呀!是在告诉你儿子,告诉族里人和众乡亲,我这个儿媳妇对您老哪儿不好了吗?”
老人一边摆手一边很压抑地哭出声来了,他哆嗦着双手,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纸板儿。
老周看到,纸板儿上密密麻麻写着好多字。仔细看过,上面大意写着:上天不保佑,让我得了这样不死不活的病,自己难受,还折腾孩子们。我走这条路,是实在受不了这病的折腾,不是孩子们不孝。希望二弟和族亲乡邻们,别找孩子们麻烦。
老周默念着父亲写下的文字,也哭成了泪人,等安抚好老人,天已经大亮。
老周那天没敢去上班,当天下午,二姐把电话打到大队部。老周接起电话,二姐开口就带着哭腔问:“咱爹没事吧?”
原来,二姐和同在一个城市的大姐,同时接到老父亲写去的书信。信的内容与纸板儿大意相同,告知女儿们他受不了病痛折磨,走了绝路,你们不要责怪你弟和弟媳妇,他们很孝顺,是我实在受不了了。
二姐接到信估计父亲已经出事,一边安排买票,一边赶忙打电话。弟弟没上班,二姐便更加着急害怕了。
俩闺女和孙女们都赶回来陪了老人一段时间。看老人心情平复,病情也因有女儿们照料有所减轻。大家都有各自小家需要照顾,老人催促孩子们各回各家,说自己再不会瞎想不会做蠢事了。
孩子们都走了,几天以后的一个上午,老周老婆下地干活儿,到了该做饭的时间回来,屋里屋外都不见老人身影。原以为老人出去串门了,还心里想着。老爷子一辈子不惹人嫌,极少去别人家闲坐,连自己亲弟弟家都没事不过去。
等饭做熟了还不见老人身影,老周老婆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她再次到处寻找,终于在仓房里一暗黑的小旮旯里,看到老人躺在地上。
一条细细的绳索一头,拴在一只破旧的木箱上,一头套在自己脖子上。应该是人衰弱到一定程度的缘故,老人就躺在地下自缢而亡了。
果然不出老周意外,在老父亲葬礼上,他们夫妻被众人责难攻击了。最先对他发起责难的,是他的二叔。接着,族亲、姑姑和其他亲戚群起而攻之。话越说越难听,有人直接说老人是被儿媳妇虐待而死,说这个老婆的刁蛮不讲理是出了名的。
老周两口子这时候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也不敢说。单位派去参加葬礼的领导一再用事实证明老周对老父亲的孝顺,那些人根本不听。还是老人孙女拿出老人上次写下的纸板儿让二爷爷看,才稍稍稳定了一下大家的情绪。
到了晚上,老人两个女儿赶回了家,她们拿出老人前次写下的信件给大家读了。并质问二叔说,老人信里有说,他给您也写了同样的一封信,您是没看到信呢?还是不相信我爹的话?
直到此时,老周二叔才说了实话,说大哥确实给过他同样的信,说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千万别找孩子们的麻烦。他今天压不住火,是觉得大哥这样走了,太冤屈。
丧事最后挺平稳的办了,但整件事情,对老周的打击很大。有一年多,他比以前更沉闷木讷,有老同事问起事情经过,他都会暗自流泪。人们都担心他会就此病倒,还好,女儿们担心父母,把妈妈也接到城里,俩闺女轮流照顾,他们夫妻最后慢慢走出了这个心理阴影。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深圳立法,“尊重不抢救意愿”,让病患老人自愿选择不做抢救性治疗,平静的走完最后时光。
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人至暮年,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暮年怎样才不至于被疾病折磨。但这样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自己说了不算。
这些年我注意到,有些人大代表一直在做有关“安乐死”的提案。如果真的能有这样的立法,将会有多少人能逃出最后时光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