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无知的人,反而越自信到自恋?
原标题:为什么越无知的人,反而越自信到自恋?
纵观生活不难发现,越是富有越是低调,越是贫穷越的招摇,为什么越无知的人,态度越是自信到自恋?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一书中,邓宁全面总结了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为什么我们在个人能力和品性两个方面情形与形成认知的偏差,并揭示了避免这些认知偏差的方法。

眼界的局限性
眼界的狭隘,也就让他对是非对错,缺乏一定的辨析力,甚至根本无参照物可依据,简单来说,在他的世界里那已经是很棒的了,所以他表现出的自信,表达出的观点,就是这么坚定认为的。他不单纯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华,更是对“真理”的一种捍卫方式。
自卑自负的综合体,以自信掩饰自己的不足
所谓的“自信”,其实是一种炫耀,更是一种伪装,他们会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包裹自己的缺点避免被旁人发现。
一个认知偏差眼界短浅的人,往往不会听取旁人的建议和不同的看法,他们无法接纳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立的声音,所以他们很难突破成长,因为他永远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标杆,又怎么可能去因为听取他人的建议而有所成长。
所以说越是无知的人,他的虚荣心和自卑感都是最强的。他们在通过一种极端特殊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价值感。

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对这种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与贾斯汀·克鲁格共同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又被称为“达克效应”。这个效应揭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自我认知现象,比如:在某项任务中,表现差劲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加优秀,而表现优秀的人,反而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表现。
同样,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置于道德优越的高地,认为自己的品行远比其他人的品行更优越,但事实也许非如此。
在书中作者主要分为九章,正如简介所说,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人们关于自我能力的错误评价,并探索了为何人们经常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
第二部分讨论了人们关于自己品格的错误评价,并探索了人为何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实际更具独特性、为何对自己的道德品质倾向于做出不切实际的乐观判断,以及为何没能预先得知情绪对他们的选择和行动所具有的影响。
人贵在自知,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有更大发展的可能性。

END
文/感情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