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地产大亨砸2亿到宁夏种葡萄,8年负债2000万,他说:赚大了
原标题:2002年地产大亨砸2亿到宁夏种葡萄,8年负债2000万,他说:赚大了
提起地产大亨,大家脑子里涌现的词语,总免不了豪宅,香车,西装革履,可有一位地产商,却反其道而行之,舍弃光鲜亮丽的富豪生活,去了不毛之地的戈壁滩,甘心情愿当了20年农民。
他,就是张泽旭。

2002年,西北最大的承包商张泽旭的朋友圈“炸了锅”:原来,他发了一个配图信息,声称要携全家回宁夏创业。
几分钟时间,下面就挤满了上百条评论,
有人调侃:“张总,您是嫌钱多了没地花?兄弟帮您解决呀!”
有人不解:“这是好日子过够了,要跑去鸟不拉屎的地方,花钱买罪受?”
还有人干脆直言:“怕不是钱太多,把脑子烧坏了?”
面对质疑和嘲讽,张泽旭却潇洒地挥挥手,背着全部家当2个亿,带着老婆孩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乡的路。

一回到宁夏,他先花2000万买了1000亩戈壁滩,用300万种树建庄园,先后投资2个亿,8年时间1分钱不赚还欠5000万外债,亲朋好友都嘲笑他:“钱多人傻,花钱找罪受!
一个大老板,放弃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去一毛不拔的戈壁滩当20年农民,究竟有什么隐情?
来宁夏前,张泽旭住上海高档小区的别墅,出入豪车,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私人订制,妥妥的富豪一枚;

来宁夏后,张泽旭住10平米的平板房,吃5毛钱1包的泡面,穿布鞋粗衣,天天跟泥巴铁锹打交道,晒得比煤块都黑,最后更是差点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张泽旭祖祖辈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他考上名牌大学,一度成为整个村子的骄傲,全村人帮他凑齐4年学费,张泽宇把乡亲们的这份恩情牢记在心。
大学毕业后,张泽旭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辞去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来到上海捞金。
可惜没有人脉和有经验,一个名牌大学生沦落到给人端盘子刷碗送外卖的地步。
后来,张泽旭无意中接触到期货和基金,没想到几次操作下来,竟然小赚一笔,他立刻成了证券大厅的“宠儿”。
大家都过来找他帮忙,很快张泽旭凭借过硬的金融知识,成为真正的操盘手,又因为头脑灵活,诚实守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得到了百万年薪。
张泽旭是个有眼光的投资者,他把手里的钱用来投资房地产,乘着政策的红利,短短几年,就坐拥数亿,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2002年,张泽旭回老家陪父母过年,离开前,父亲跟他商量:
“伢,做人不能忘本,你能不能想办法帮乡邻一把?”
父亲的话,在张泽旭心中激起千层浪。
达则兼济天下,发达后的张泽旭看到10几年过去,乡亲们依然过着“锅里没米,缸里没水,袋里没钱”的苦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实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报恩,但“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怎样找到一个契机,让大家真正摆脱贫困的现状呢?
张泽旭苦苦思索,机会很快来到!
2002年,得知宁夏实行百万亩葡萄长廊招商引资计划,张泽旭看到了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机会。

他立即变卖手中的资产,带着2个亿和妻儿一起回到了宁夏老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旅。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张泽旭先花2000万买了5000亩戈壁滩,然后召集周围邻居来帮忙,很快就找了600多人,张泽旭一天给他们80元钱,工资日结。大家不好意思收他的钱,张泽旭笑着说:“亲兄弟明算账,一码归一码。”
解决了人手问题,接着改善环境和土质。

曾在这里生活过10几年,张泽旭十分清楚这里的土质优缺点在哪里。
好酒3分酿7分种,要想酿出好酒先得种出好葡萄,这个道理张泽旭比谁都懂。
贺兰山东麓,拥有超长光照时长,巨大的温差,高海拔,砂石土质,是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但尚未开发,真要种出好葡萄来,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前期改造。
他毫不犹豫花300万买来树苗,和工人们挖坑,埋苗,浇水,种下一棵又一棵树,有时候,刚种下的树苗,几分钟后就被狂风掀出来,卷到几十几百米外。

张泽旭的倔脾气也上来了:不信,我一个高智商的大活人,治不了你个破风沙!
经过3年与风沙搏斗,栽下的600万棵树苗,全部成活,粗壮的白杨树,就像一排排卫士,将酒庄和周围几个村子,牢牢保护起来。
制服风沙的同时,张泽旭还高价收购农民们积攒的牛羊粪,知道他在变着法的给乡邻们送钱,大家心里过意不去,却又拗不过他,只能更加卖力地干活。
面对缺水的问题,张泽旭又从腰包里掏出500万,从远处引来黄河水,还上了一套净水设备,给家家户户通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修水泥路,铺架100多条电线,给村里通上电,结束了村民世世代代吃两顿饭,天一擦黑就睡觉的历史。
不种葡萄却先改善村民的生活,有人质疑他:“你是做生意还是做公益?”
张泽旭笑笑不说话,心里明镜似的:把家乡变成“塞外江南”,提高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不正是自己心里所想的吗?
前期准备工作花了3年,将近一个月,一切就绪后,张泽旭开始购买葡萄苗进行栽种。

他高价购买耐寒耐旱耐盐碱的“3耐”嫁接葡萄苗,比呵护孩子还精心侍弄,一天到晚在葡萄园转无数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年葡萄长势喜人,眼看丰收在望,谁知一场特大霜冻猝不及防地来袭,5000多亩葡萄一夜蔫了。
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张泽旭心疼得直掉泪,一夜之间仿佛老了10岁。
可他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既然开始了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才肯罢休!
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星光不负赶路人,张泽旭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2008年,张泽旭在贺兰山东麓创建的漠贝酒庄,第一桶酒准备启封。
这款经人工采摘,手工粒选,低温浸渍等工艺精心酿制的葡萄酒,沉睡2年的“睡美人”,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
几千名员工都屏住呼吸,视线全都聚集在老板张泽旭的身上。他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手“砰”地打开桶盖。
员工们屏住呼吸,紧紧盯着张泽宇,他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手打开桶盖。
随着“砰”的一声响,浓郁的酒香沁人心脾,只是闻一口,就让人陶醉,20多名中外鉴酒师品鉴后全给出最高评价:
“酒色迷人,酒香曼妙,酒体饱满,层次复杂,余味悠长,单宁成熟,陈年潜力强大,不愧为天赐宝贝!”

张泽旭悬着的心落了地,他和员工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但他高兴得太早了,这款上佳的葡萄酒,在国外市场却被嗤之以鼻:宁夏也能酿出好葡萄酒?别做梦了!是不是用波尔多的就冒名顶替的?
张泽旭怒了:说我可以,但谁想要往我的家乡头上泼脏水,我可不答应!
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参加国际葡萄酒大赛,凭实力让宁夏红酒得到国际认可,摆上外国人的餐桌!
可来宁夏创业8年,张泽旭花光2个亿,1分没赚到,他已经拿不出钱了。
走投无路之时,当地有关部门向他伸出援手,借给他2000万,帮他度过难关。
有了钱,张泽旭立即报名参赛。
漠贝酒庄生产的葡萄酒,一举夺得银牌,共56个奖项,被宁夏摘走49枚。
人们惊呼:“一个新的葡萄酒世界,正在东方宁夏崛起!”

漠贝酒,一战成名!
宁夏红,红出了特色,红出了名气!
订单纷至沓来,线上线下一瓶难求,宁夏的这张“紫色名片”,创造了一个传奇。
张泽旭终于见到了回头钱,他一面继续扩大经营规模,一面拿出钱来用于公益事业,改善当地的环境,办学条件等等。
20年过去,如今这里大变样:
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在葡萄园找份活干,年轻人更是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
一家人再也不用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再也不用眼馋别人的大瓦房,小汽车,张泽宇帮他们实现了所有的梦想......
有人问张泽旭:放着舒服日子不过,跑大戈壁受罪,后不后悔?
他笑着说:“能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能让我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我就是再苦心里也甜。人生的长度没法做主,但宽度和厚度,掌握在自己手里,我赚大发了
);}
中秋佳节必备好礼
¥129
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