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父母扎堆离婚,中国式婚姻的悲情一面,一切为了孩子?
原标题:高考后父母扎堆离婚,中国式婚姻的悲情一面,一切为了孩子?
文/江湖独白专栏
导读: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副秘书长唐义诚:“我们是通过一个调研去发现,我们在高考后,也就是6月份到7月份的时候,会有一个家庭的离婚潮。”
这段1分钟左右的采访,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也揭开了中国式婚姻悲催的一面,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

唐义诚先生指出在婚姻中沟通不畅和存在相互误解的、情绪表达不畅的夫妻容易离婚,大多出现在高考后离婚潮的家庭都存在一个原有夫妻之间亲密关系之间的问题,孩子的高考成绩只是将问题具象化。
曾经有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给出一个真实的想法:“如果有年轻人来离婚,我们还会劝劝;如果等孩子高考完离婚的,不用劝了,那一定是心死了。”

在专业人员眼中,高考后的夫妻离婚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每一年的高考成绩一公布,民政局都会冲上热搜,门口也会以中年家庭为主的人群,他们指的是原本打算离婚的夫妻因为考虑到孩子高考的问题,选择在6月份和7月份的时间段进行离婚。
让准备暑假进展的孩子突然迎来一句话:“孩子,我和你母亲离婚了,你想跟谁?”
从2021年开始,高考结束的一个星期里,全国各地均会出现离婚潮,以广州为例,9号到11号便已离婚600家,这背后的真相令人心酸。
在传统的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幕,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宁愿在房间里打地铺分居,营造幸福的家庭纠纷,这种行为集中出现在80年代。
个人认为这种离婚潮的出现,是双方对于伴侣之间生活的不满,尽管婚姻出现裂痕,相互嫌弃之下不忍孩子接受残酷的事实,从而一再地忍让凑合过日子。

有相关的调查人员将夫妻会出现的离婚原因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生活琐事和分居占据了6成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据,直到高考结束,孩子长大成人,他们才会选择离婚。
中国式最悲情的一幕是以孩子为桥梁,勉强生活在一起,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否则便是对他们有愧。
在《鲁豫有约一日行》的采访中,李亚鹏还是坦言:“没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是我的失败。”
这句话激起千层浪,引发众多中年家庭的共鸣,热泪盈眶的模样戳中了我们的心,解释了为什么不离婚的问题。
当我们要了解这个现象,难免要从案例入手,离婚律师储殷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案例,从业多年的他看多了年轻夫妻因为孩子的抚养问题重新复婚的开始,在他眼中,孩子的幸福直接影响到父母的选择。
在一次离婚官司到最后,法院询问离婚的双方,女方崩溃了:“我什么都不要了,把孩子给我。”
男方也同样表示:“你把房子拿走,把孩子给我。”

为了让孩子的诉求得到满足,法官让家长离庭,让律师和孩子留下,让14岁的孩子选择跟哪一方生活。
孩子从头到尾一脸茫然,面对家长突然的离婚消息,他一时之间仍然无法接受。
法官只好再次询问一次:“同学,你是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没想到下一秒孩子直接嚎啕大哭起来,让现场的成年人沉默。
从这一起案例之中便可以看出孩子对于突然的离婚行为根本无法接受,一旦将问题揭露出来,影响的便是孩子的未来。
相爱容易相处难,每一次的离婚都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原因,研究这个离婚潮的问题,也是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了孩子不离婚真的是幸福吗?
在两人出现无法沟通的问题上,男方只能选择早出晚归,女方只能冷漠对待,这样的家庭纠纷显然并不合适孩子的成长环境。

在一位高考老师的印象中,一位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更多是见识到父母之间的冷暴力,身为一名初三生,他即将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特别需要父母的支持,可是在看到父母冷淡的表情,心中更加紧张。
其实他们并没有那么脆弱,只要冷静地坐下来,与一个家庭进行完整的沟通,将夫妻问题说出来,寻求孩子的意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有的家庭,明明过下去了,为了孩子不离婚,而是一味地争吵发泄对彼此的不满。
事实上我们更担心用对孩子好的说法,在潜移默化伤害孩子,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着欺骗和虚伪,营造出来的幸福氛围从长期来看,对孩子是一种摧毁。
每当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选择不离婚,对于孩子的其他要求就做不到满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问题,具体变成一句话摆脱责任,“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

黄执中在《奇葩说》的辩场上也讲到:“自我牺牲的牺牲感,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错,可是它在亲密关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在无数次事迹证明,尊重孩子的选择远比自以为是的付出来得更加真实,只有让孩子明白一点,父母是人生的引路人,不是人生的全部,这便是一次身体力行的支持。
我没办法同意在高考后离婚的家庭,他们将问题抛给了孩子,让他们承受突然分离的一个家庭,然后得到一句“我是为你好”。
永远不要自我感动地对一个人付出,包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