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评:不要联想,压力山大?考验的不仅是智慧,更是本色!
作者 :戎评 2019-07-17 19:38:23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不可否认,对于如今发生于孔孟之乡学府殿堂的这一出腌臜,戎评也如大多数国人一样,十分愤怒!
那种情绪,愤怒中夹杂着痛心,痛心里又隐藏着不安,不安下内心又明白的告诉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毫不讳言,戎评很想“骂”!正如此时的大多数人所做的一般,洒脱挥毫,快意恩仇。
然而,既往的事实无数次表明:
怒骂不能解决问题,语言上的鞭挞倘若无法触及灵魂,无法将目标对象完全剖开,无法将事物从肤浅表像的情绪宣泄牵引至理论指导高度,那么一切反映社会民意的舆论爆发,最终不过就是“曾经的记忆”…
因此在戎评看来:
既然改革须力量而推动,力量借潮流而壮大,潮流因声音而奔涌,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解读“声音”,明晰本质!
一副对联,不是偶然!
此次舆论热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戎评看来,跟随此次“山大事件”一起火爆的一副对联,或许是剖析问题的关键:
上联:不要联想,
下联:压力山大。
横批:站着
对于这副对联的上下联究竟指的是谁,大家想必不需戎评在此多说。
只是,可能有人会好奇,这样两个看似无关的“事件”,是如何被凑进一对如此“不工整”,却又让所有国人都深感“恰如其分”的对联中的?
横批其实已经表明了一切:站着!
但是奈何,在国家间产业竞争已经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帝国主义针对中国制造的誓死围剿已经触及到每一个中国人切身利益的今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70周年的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全面走向世界40多年后,中国人早已习惯于“平视世界”的今天,就是这样两个简单的字,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良心想”做不到!“山大”也做不到…
显然,此两者这样一种“站不起”的姿态,不仅从“现实利益”上损害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从“历史情感”、“民族情感”上,同样无法令国人接受!
很简单:
中华文明虽然极具包容,但是在“宽宏”之间,有两种行为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是未来,都是不可被原谅和姑息的。
他们,一个叫“买办主义”,一个叫“媚外主义”!
虽然,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的此二者之间看似并无多大瓜葛,但是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在戎评看来,“媚外主义”这样畸形文化之所以兴起,必然是存在着某类同样畸形的经济基础!
有这么一句话,虽然粗鄙但却直指问题本质:
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他也有文明一点的说法
——“位置决定想法”。
道理很浅显的:
一个人坐什么位置,有着怎样的利益关联,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行动的选择,正如资方不会整天想着要为劳方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劳方同样不会莫名要求资方降低工资增加劳动一样,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色”,其行为本身的原始驱动,都在于其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相关涉及的利益。
在这一点上,“买办”同样也不例外。
鲜为人知,作为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买办”这一角色并非生于本土,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舶来品”!
什么是“买办”?
作为葡萄牙语“Comprador”的意译,“买办”一职自清初于当年负责对外贸易的广东十三行诞生以来,便一直充当着为外商服务的中国“官方采购代理人”角色。
不过,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条款,彻底的改变了“买办”的性质:
雇觅跟随买办及延请通事等项,由外商与中国人自行协议,中国地方官不得干预。
这意味着什么?
曾经需要清政府批准才能获得海外贸易垄断红利的“买办”们,如今的一切利益,将完全取决于外商主东的决定!
换一句话讲:于外商而言,中国买办们,已经从最初清政府代理人的“合作伙伴”,变成了纯粹商业的“雇佣工人”…
利益有多大,卖国底线就有多低!
从1868年中国出口贸易的1.25亿关两,到1913年中国出口贸易的9.73亿关两,清末中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史,俨然就是一部帝国主义驱使买办对中国经济市场的侵略史、掠夺史,俨然就是买办资产阶级对外的投降史、卖国史…
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吴建彰主管江海关行政时,拱手出让海关主权,将海关和关员置于英、美、法三国领事管辖之下,并力主将殖民地海关税务司制度从上海推及全国通商口岸。
清末最大买办代表李鸿章在主导中国洋务运动时,一直奉行“造不如买”,买军舰,买轮船,买枪支,而每一笔生意的总办、督办都由李鸿章挑选亲信担任,吃回扣、赚差价,李鸿章成为最大受益者,以至世道皆传“宰相合肥天下瘦”!
当然,正如戎评上文所说:这群买办不仅在经济领域助纣为虐,在政治领域上更是为虎作伥。
这一点,我们从“民国”建立之初即宣布全盘接受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国民政府从始至终意在逼死“本土产业制造”,从中央到地方统统以“买办为荣”的行为态度上,便可见一斑!
这是买办阶级的“原罪”:
即使身为一国总统,即使跻身统治阶级,但是在真正掌握自身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外国人面前,他们就是一条狗,就是一条啃食出卖同胞血肉,出卖国家利益的恶犬!
因此,什么是"买办主义"?
他们诞生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对外贸易,他们因依附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发展而壮大,依仗列强的支持,他们在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对等优势下得以攫取从经济到政治的全方位利益,而作为回报,他们则出卖国家主权、阻滞本国发展,视本国人民为随时可供献祭屠宰的猪狗,视帝国主义列强意志为一切行动准则…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早已被新中国扫进垃圾堆的肮脏,就是这样一个早已被历史所唾弃的罪恶,如今的某些“中国企业家”乃至某些“中国企业”,却逢迎不及。
不得不说,他们很“聪明”。
改开之初,我国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已经与欧美各国不存在任何差距,但是在技术层面,特别是民用市场的技术差距上,可谓巨大!
要么闭门造车被淘汰,要么合作引进活下去,成为了当年国内市场参与者的“唯二选择”。
但是,在如何合作“引进”上,“活下来的人”却发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国外技术固然好,但现在的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发展,要“技工贸”。
但是有人却认为,本土科技短时间内无法超越外企,只要全力依附外企取得技术优势完成对同行竞争对手的绞杀,坚持“贸工技”,就能获取垄断利益。
不得不说,在最初的二十年中国本土科技与国外先进技术的鸿沟差距中,“技工贸”就是一条望不到头的“死路”
----1993年,在深圳南油深意工业大厦五楼的窗边,49岁的任正非满腹忧虑的喃喃道:
“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
今日之华为,昨日尚且如此,其他坚持“技工贸”的中国本土企业曾经之艰难境遇,可以想见。
但是,有一类企业却活的相当滋润。
凭借着国外先进科技的“本土代理人”,在任正非几乎被逼跳楼的同一时候,他们却成功在香港上市、成功占据国内电脑市场首位、获得英特尔和IBM的大加赞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榜样”的示范下,他们争先成为国外高科技企业的“买办”,他们渴望成为撕裂中国本土制造的恶犬!
至于国家发展、至于民族担当、咱只是“商人”,在商言商,“贸工技”才符合我的利益!
不过,如果他们只是如此的话,我们最多痛骂一句“奸滑”。
然而,去年随着“良心想”的真实嘴脸“被扒烂街”,大佬一声令下数以几十计的国内资本市场头面人物为其站台发声的阵仗,就不得不让人警惕正视。
所谓“君子不党”,一群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凑在一起共同发声,又意欲何为?
当然,如果说去年的“不慎暴露”只是有意示威的话,那么其多年以来扶植南方系宣扬普世价值、多次挑战体制底线、以利益集合体“×山会”顾问吴×琏言论,妄图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等各项用心,则可谓险恶!
对于后者曾产生了多少消极影响,在此戎也不便多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混迹于我国舆论战线乃至其他领域上的各类“双面人”和“公知败类”,无论是从经济关系还是组织关系上,或多或少都与"当代买办"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一点,戎评在之前有关“第五纵队”的文章(4点归纳,美国缔造全球最大谍报网,足履深渊,这群人正把咱们朝火坑里推!)中,曾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再赘言。
总之,在他们口中,爱国都可以被称为“贼”!
在他们口中,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曾在百年衰微中守护了中华民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抵御外辱的“民族主义”,俨然已成最恶臭的贬义词…
在他们口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研、产业制造、生态环境乃至人种智商,道德品质甚至就是月亮,就是空气,外国的都比中国来的好,都比中国来的圆、来的香甜…
千言万语一句话:中国什么都不好,都该被废除消灭,西方什么都好,就该大力全盘无条件引进!
谁来主持这一切?买办呗。
至于历史使命,国家未来,抱歉,咱只是“商人”,在商言商,只要价钱合适,什么都可以卖。
而在这条路上,一切胆敢“自强独立”的中国企业,都是触犯买办核心利益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一切戳破谎言还原世界真实,一切为了中国利益而发声战斗的“民族主义者”们,都将遭到其舆论喉舌的全方位围剿!
所以,如今的“媚外主义”从何而来?
中国多年以来科研技术乃至国家实力的相对落后,或许构成了初期的模糊,但是几十年来,国内买办们立足于其自身利益,通过舆论喉舌、商业手段,从历史、文化、制度、教育、科技、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一遍遍的蓄意夸大国外成就,恶意贬低中国发展的险恶涂抹,才是如今“媚外主义”由虚幻模糊到现实真切的根本原因…
因此,什么是“买办主义”?什么是“媚外主义”?
在戎评看来,“买办主义”就是叛国主义者的经济驱动,“媚外主义”就是“买办主义”为减少后期抵抗阻力,而先期发起的舆论渗透!
如何破解?唯民族主义!
显然,前苏联也好、乌克兰也罢、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已经发生的历史无数次表明:
一切轻视国内“买办投机分子”对其听之任之、一切将“媚外主义”舆论渗透,只是简单看做是自发意识的国家抑或是个人,最终都必将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我们该如何应对?
是打倒“买办”,断绝其经济基础?
且不论“甄别问题”、“经济震荡问题”,单单就是“依法治国”、“坚持开放”这两项基本国策,就决定了其“无操作性”!
那就是“抵制媚外”,增强文化自信?
不得不说,这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想办好需要一个前提——正如戎评上文所说:
“如果无法将事物从肤浅表像的情绪宣泄牵引至理论指导高度,那么一切反映社会民意的舆论爆发,最终不过就是“曾经的记忆”
事实如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同时具备持续性和低成本性三重特点的“抵制媚外主义”的体系理论。
那么,什么理论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点要求,且已经实践有效?
答案只有一个:民族主义!至于为何,戎评理由有二:
1、民族主义是现代国家存在的最优基础
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中曾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
显然,从梁启超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家倾覆之际,这位“维新志士”对于民族主义可谓寄予厚望…
那么,什么叫民族主义?
如今翻阅史籍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词,最早见于1789年法国教士奥古斯丁·巴洛,有关推翻封建君主政体的个人言论中。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一词真正诞生于拿破仑对外战争期间,欧洲各国反侵略、反统治的抵抗运动之中!
不过无论怎么讲,在诞生伊始的“反侵略”、“反压迫”背景里,“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便已经奠定:
即,民族主义指导下的一切思想或运动,都必须是以不损害“本民族利益”为基本准则!
换一句话讲就是“与平等待我之民族,互勉,共勉”。
或者更直白一点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当然,这不过只是“民族主义”对外的基本态度,要探究民族主义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的理论可谓中肯:
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共同意识,他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基于平等诉求的共同愿望,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
这是民族主义的奇妙之处:
对内,民族内部成员的“共同意识”使得它具有远胜于“传统王国”的凝聚力。
对外,以“不损害本民族利益”与“平等尊重其他民族”的基本准则,使得它在国际关系处理上,更具张力和持久性。
当然,“民族主义”的正确把握同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进一步,他就将成为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对外扩张的“沙文主义”。
退一步,他就将成为自我矮化、自我否定、自我歧视,以牺牲本民族利益来乞求外部认可的“逆向种族主义”。
2、在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下,民族主义是护航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基本保障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工人没有祖国”。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这句话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发动阶级革命的思想指导,不过,这句话同样也成了反动势力攻击共产主义的“险恶”:
既然“工人没有祖国”,那么工人对于十月革命后所出现的本国无产阶级政权,是否就可以不必保持忠诚?
很不幸,如此险恶的诡辩,在“无产阶级教条主义者”的身上得到了应验:
当“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发生利益矛盾时,他们选择了“国际主义”,而为了更好地贯彻“国际主义”,他们更是进一步的对“民族主义”进行了否定,在当前的“生存发展物质仍具备稀缺性和财富属性”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下,违背人性的对“国家民族概念”进行淡化,以至于最终沦为了“逆向种族主义”!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解读马克思的“工人没有祖国”?
在戎评看来,其实联系马克思所处的社会背景,即《共产党宣言》中所反映的“工人被排除在民族国家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之外”的这样一种现状中便不难理解,马克思在宣言中所提到的“祖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概念,而非“文化地域概念”!
换一句话讲:由资产阶级抑或是地主阶级垄断统治的国家,非但不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还是剥削压迫他们的统治机器。
不过,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会发展变化的:
当无产阶级获取政权,成为社会主导阶级的一部分之后,曾经扮演“剥削压迫”的国家自然不复存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自然就与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利益趋于一致!
这一点,我们从列宁在革命前多次号召俄军士兵、工人与“爱国主义”决裂,加速本国对外战争失败的呼吁与谋划。以及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却起草了《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机中》法令,号召苏维埃工农奋不顾身保卫祖国,强调“爱国主义”的截然态度中便可以清晰瞥见。
事实如此: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最有力的形式,就是像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将争取民族独立作为中心任务一样: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中共可以与各党派共建统一战线抵御日寇入侵。
为了保持民族独立,新中国建国之后的外交政策同样可以跟随外部环境灵活变动。
从本质上讲,这样的选择与列宁有关“爱国主义”的前后态度差异本质如出一辙:
都是依据同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旨在解决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因此在戎评看来:
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的中心任务都是反帝反压迫,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特殊社会生产力环境下的承递接续。
而前苏联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
无论是“盲目的国际主义”还是“扩张的大国沙文主义”,最终带来的只会是本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发展负担和帝国主义化,而这两种,都只会葬送无产阶级政权,都只会使得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化为泡影!
因此,什么才是“正确态度”?
在戎评看来,只有当各民族获得充分的平等与高度的自由交流之后,才可能最终消灭国家和民族的隔阂,达成共产主义的|天下大同!而要实现这一切,除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外,更为重要的其实就两个字:平等!
这个平等,不仅是让外国人感到“平等”,同样需要让本国人感到“平等”。
在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中,怎样意识思维才能实现这一切?
唯民族主义!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戎评自知:今天这篇文章,该说的、不该说的,统统都说了。
短短数千字,“敲打”的利益群体实在太多,个别隐晦之处可能还需大家细细揣摩…
不过总体来说,对于本文戎评只有“遗憾”,而绝无后悔。
道理很简单:人的脑袋里不怕没有思想,怕的是扎根脑海的是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当这种“错误的思想”,还是别有用心的利益群体,所刻意引导强化而成。
还是那句话:
一副对联不是偶然,当前舆论层面轰轰烈烈的“反媚外主义”与“反买办主义”,既是多年来对于某些利益集团多年恶意引导的自然反弹,同样也是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而起于内心的淳朴愿望…
如何引导、如何处理、如何表态、如何改变,考验的不仅是“智慧”,更是“本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