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分三阶段”达成中美协议,背后有何玄机?
来源:动态大参考(dongtaidacankao)
已获转载授权
中美磋商谈判,历经四次反复,终于有了新局面。而在第十三轮磋商谈判之前,特朗普反复强调他要的是“全面协议”,而且是“对美国更有利”的协议。他对“部分协议”不感兴趣。
就在人们对磋商谈判不抱希望的时候,他却又同意达成“部分协议”,或者说“分阶段达成协议”。他还表示,由于协议涉及面很广,因此分阶段进行很有道理。
特朗普在会晤中方牵头人期间表示,与中国的谈判将分成两至三个阶段。协议文本约需要三周时间完成。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第二阶段讨论将立即开始。他补充道,由于协议涉及面很广,因此分阶段进行很有道理。那么,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协议的三阶段?
特朗普称,第一阶段的协议将解决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问题,以及中国购买价值约400至500亿美元的农产品。
之所以“分阶段”,当然是因为“涉及面广”,也就是先易后难。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这是最简单、最容易达成协议的部分。这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经常到处找货源。猪肉供应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对特朗普来说,中国的需求正好满足他对美国农民的承诺。这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这在第一阶段协议之中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问题列入第一阶段协议多少有些超出意料之外。因为这两大问题似乎一直是美国攻击中国的重点,而且多半是无中生有,甚至于希望中国按美国的要求改革。这涉及到的是中国的基本政策。
把这两个问题列入第一阶段协议,应当不意味着中国会做出重大改变,而应当是美国方面在这两个问题上松动了立场。
其实,知识产权问题上,中国确实一直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美国有意见,中国自身也需要规范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因为中国也面临着被侵权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中方近一段时间以来出台了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既是保护外界,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也就是说,中国近一段时间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已经满足了美方的要求。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只要是就事论事,达成协议不是问题。
关于金融服务问题,这事略有复杂性。但中国要扩大改革开放,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中国金融要与国际接轨对标,放宽金融领域的管理,也是改革开放的重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满足美方的要求,也应当不在话下。
美国同意把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列为第一阶段协议,或者说双方在这两个问题能首先达成共识,某种程度上的说明,美国接受了中方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政策。达成协议当在情理之中。
虽说如此,但把知识产权与强制技术转让分开来谈,这似乎还是有些变化。从一开始,知识产权和强制技术转让就是美方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美方攻击指责中方的重点之一。
强制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问题高度相关,为什么把这两个问题分开?
在磋商谈判之后,美方的表述是,双方就部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达成共识,双方就强制性技术转让的问题“取得进展”。这强制技术转让中还差哪一点?
其实,所谓的强制技术转让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否转让技术是双方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或商业行为或合作方式。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有独资、合资之分。技术合作形式,同样有转让和不转让之分。这要视双方的合作意愿。中方也做不到强制转让。换句话说,美方在面对强制转让时可以选择不转让、不合作。还有就是,美方也不能强制中国公司以美方的要求合作。
在美国公布的301调查报告中,美方认为中国使用合资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外商投资限制来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这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的,但这却并不等于是不合理的规定。换个角度来说,美方企业甘愿在中方的“强制下”转让技术,说明有大利可图,否则就没必要与中方合作。这是你情我愿的事。
对外来投资采取某种方式的限制,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法中都有规定。而目前美国和欧洲的相关投资法规中,对中方的设限程度远高于中国的限制。
其实,所谓的强制技术转让问题,实际上指的是美国的投资和技术,可以自由不受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其目的是想通过技术来控制中国制造。美国是想最大程度上的要自由度。正因为如此,知识产权和强制技术转让才分开了谈。
尽管如此,中国新“外商投资法”,还是进一步放宽了外来投资限制,或者说扩大了对外开放。这应当能够满足于外来投资的需求。在强制技术转让问题上,美国可能会要求一些特殊于其它国家的条件。因此,只能列为第二阶段来谈。
汇率问题没有列入第一阶段协议,这应当也有些意外。因为,“双方就中国管控汇率的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操纵汇率”,本就是特朗普强加给中国的“罪名”。目的就是为加征关税提供理由支持,是对中方施压的手段。既然有意休战或终战,汇率问题就应当列为第一阶段。
其实,汇率问题上,中方目前需要的是保持稳定,而不是“竞争性贬值”。虽然说竞争性贬值利于出口,但人民币国际化却要求人民币必须维持汇率稳定,甚至是适当升值。重要的是,中国必须从国际经济或金融形势出发,要考虑世界的整体利益。还有就是,人民币目前面临的是贬值的压力,而不是升值的压力。在汇率问题上,是很容易与美方达成一致意见的。
我们曾分析过,拿汇率说事,很有可能是美方要求中方不要持续减持美债,甚至是应当继续增持美债。实际上就是要求中国帮助美国稳定金融市场。或许,目前美方认为中方应当强制性干预让人民币升值,还梦想着让中国签署新的“广场协议”。
如果第一阶段就在汇率问题上达成协议,也说明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是特朗普的人为因素,虽然老特脸大,也不太好看。另外,汇率问题不解决,关税问题就有理由存在。正因为如此,立即放在第一阶段协议显然不大合适。
因此,第二阶段协议很可能就是强制技术转让和汇率问题,当然会加上“扩大贸易合作”问题。
那么,第三阶段协议,就应当是“争端解决机制”问题。或许还会加上结构性改变问题。不管是争端解决机制还是结构性改变,这涉及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政策与规划,甚至是涉及到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问题。这应是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急于要贸易战的成果,他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因此,他目前不得不修正目标,不得不改变打法,也就是不得不回归理性。
从此前他一直强调“要么达成全面协议,要么没有协议”,到现在的“分阶段达成协议”,这应当是特朗普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或许是他的权益之计。
有些事情是通过时间可以解决的,但有此问题消耗了时间也未必就能解决。原则立场问题,对中国来说没有谈的余地,而对于特朗普来说,这也是轻易不能收回的问题。这个争议不暂时搁置,就无法达成协议。而如果不尽快达成协议,要么僵持,要么升级。以目前特朗普的处境恐怕已经是没得选择了。
特朗普打贸易战的初衷,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和胆量。他经常炫耀自己敢于在贸易战问题上向中国“亮剑”,同时也一再贬低历届总统在贸易问题上“吃中国的亏”。
然而,敢于亮剑是一回事,能否取得胜利成果则是另外一回事。美国人在意的不是他如何亮剑,在意的是他取得什么样的胜利成果。可贸易战已经打了18个月,不仅看不到胜利成果,胜利的信心和希望都快被他打没了。现在的情况是,他要么签协议,要么升级。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恐怕只能选择要协议了。
选择“分阶段”,一可以立即体现初步的胜利成果,二还可以保留全面胜利的希望。至于何时能够达成一个“全面的、对美国更有利的协议”,那就只能留在以后再说。
选择分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11月中旬将在智利举行第二十三次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这可能是一段时间内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的最佳时机。达成“部分协议”是再次会晤的敲门砖。
此前,曾经有过阿根廷和日本两次会晤。会晤的气氛不错,但特朗普都事后反悔破坏了会晤共识。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如果特朗普不表现出极大的诚意,恐怕就得不到这第三次会晤的机会。这可能才是他同意“分阶段达成协议”的最直接的原因。
最后就是华为问题或中美科技战问题。近现代以来,西方之所以领先中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工业革命,拥有了领先的科技。而美国之所以保持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同样也是因为他们拥有领先世界的高科技。
华为等中国创新型科技公司的迅速崛起,要么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要么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大有领先世界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势。
现在的问题是,靠美国自己努力也无法改变扩大领先优势,只能选择打压。但是,打压中国高科技的结果,美国的高科技也同样要受到极大的损失。科技战方面,美国同样面临两难的选择。目前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
华为问题复杂性不比贸易战小,甚至可能更复杂。这个问题自然是不能摆上经贸磋商的桌面上来,避免贸易战更加复杂化。但华为问题又与贸易脱不了关系,特朗普也不得不同时面对这个问题。在一些非敏感产品或技术上放宽限制,这个姿态是必须要有的。全面解除封杀令也不现实。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华为要想突围成功,一是坚定的快速的发展自己,二是国内的5G全力的快速推进。国内的5G运营商必须采取积极合作而不是强化竞争,更不能恶性竞争。只有中国快速的进入了5G时代,只有中国做大了5G市场,美国的5G相关科技才会争先进入中国,才会寻求与华为等中国公司合作。
至于关税问题,既然是报复或惩罚的手段,在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加征的关税自然会取消。关税战的威力具有双向性,长期保持这种高关税,就算中国全部取消了报复性关税手段,美国人恐怕也吃不消。早晚会自动取消。何况,只要美方不取消已加征的关税,中方仍然有报复的理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