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评:日本的失败之路:从中日博弈到印度洋大突围!
作者 :戎评 2019-12-04 19:44:47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对于美军航母舰载机陆上模拟起降训练的转移候选地,已就斥资约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收购鹿儿岛西之表市的马毛岛与土地所有者达成协议。
菅义伟明确表示,购买马毛岛在维持和强化美日同盟威慑力、加强日本国防能力上至关重要。
无独有偶,11月30日,日本与印度在新德里举行了首次外长防长2+2会谈,双方就推动两军互动、联合训练、装备研发以及东北亚局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度的意见交换。
对于日印两国防务机构来说,这次会议取得了巨大成果:
两国一致同意在本月日本首相访印期间签署《物资劳务互相提供协定》。该协议将允许日本自卫队和印度军队在燃油、弹药等物资、劳务方面相互融通。
拟定自卫队与印度空军于明年在日本展开空中联合演习。
加强在印度洋的信息分享,以及在无人地面车辆领域的联合研发。
最重要的是第三条(1),印度作为印度洋边岸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其对印度洋相关信息的收集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此举将为日本自卫队进入印度洋扫清技术上的障碍。
日本防卫大臣河野太郎登上印度战斗机
河野:我坐进了印度战机,活着下来了,可以吹一辈子了。
短短三天之内,日本与两个视中国为最大劲敌的国家展开紧密的防务协同,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日本这些“大动作”是针对中国的吗?
是,但也不是!
答案之所以如此模棱两可,是日本这些动作在很大程度仅仅是出于彰显力量存在。
戎评早就说过,自从安倍晋三于去年访问中国后,日本大概率不会在重要问题上与华作对!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香港局势,从事发至今,东京方面一直保持默不作声的态度。
当然,日本人此时此刻的循规蹈矩并非是良心发现,真正原因是近年来在与中国的博弈上频频失利,从而迫使其认清现实。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台面下的中日博弈。
通常而言,制造业大国都存在着三大命门:资源、航道、市场。
-------日本作为一个本土过于狭小贫瘠的世界级制造业强国,这三大命门对它的影响更如七寸之重。
很显然,一切失败都源自于此...
注1:内阁官房长官(简称官房长官)为日本内阁官房的最高首长,相当于日本内阁秘书长,在不设副总理的情况下,官房长官是日本内阁中仅次于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的职位。
注2:海洋作战是所有战争项目中最具技术性的战争,想要取得一场海战的胜利,不仅需要先进的武器,更离不开环境情报的支持,比如利于潜艇作战的海底地形图、影响航母作战的海洋风暴活动规律、湿度、温度等等。日本海上自卫队长期在远东地区活动,没有印度洋相关水域活动的经验,在没有丰富的信息支援下,海自熟悉印度洋水域的情况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博弈1.0:资源争夺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高端工业产品制造国,比如特种钢材、锂电池、集成电路...这些都是日本制造的强项。
那么,问题来了:生产高端工业制成品需要什么核心材料?
答案是稀有矿产资源!
不好意思,这下子不就落到中国手里了嘛。
中国的稀土优势在于两点:首先品种独一无二,其次是产业链齐全!
1.品种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的数据,中国稀土以5500万吨的总储备量位居世界第一,且是全球唯一一个能提供全部17种稀土品种的国家。
划重点:全球唯一能提供全品种稀土的国家!
稀有矿产资源有轻重之分,轻质稀土大部分为中低端工业原材料,少部分可做高端工业产品了;而重质稀土则是高端工业产品以及高精尖军事武器的不可或缺的核心。
大家知道为什么航空发动机在接近千摄氏度高温下依旧能正常燃烧吗?
原因就在于重质稀土的钪元素!
钪,化学符号Sc,由于抗高温特性,使其成为在冶金工业中改善合金材料硬度、强度、耐热性能的必备元素。
下一个重点来了:
--------轻质稀土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而重质稀土仅存在于中国南方七省,并以江西赣南为主要储备地。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搜索下五月份的相关新闻。
航空发动机燃烧图
2.产业链
2019年3月14日,路透社刊登了一篇“奇怪”的新闻:
2018年稀土出口较上年增加4%至逾53000吨,但中国当年也成为最大稀土进口国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情况。
专门研究世界矿产资源的机构Adamas Intelligence咨询公司也发布报告称,中国去年进口了41400吨稀土氧化物及氧化物当量,较上年激增167%,进口主要是来自缅甸和美国的矿物和化学浓缩物。
该公司进一步指出: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供应商,超过百分之90富含镧的矿石运往中国!
中国从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竟然摇身一变为最大的进口国,这是什么迷一般的操作?
产业加工的操作!
原生的稀土存在于矿石之中,它需要通过提炼与加工技术,才能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能使用的化学元素,这与石油需要炼制方能使用是同样的道理。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徐光宪院士成功研究出萃取法技术,中国稀土产业逐渐在本世纪初建立起一套涵盖17种稀土元素的开采、分离、冶炼、加工的全稀土产业链。
美国向中国供应稀土的真实情况是:前者将原材料镧出口到中国,经过中方企业的相关加工后,再购买能够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的镧制成化学品。
目前,中国稀土不论是从产业上还是技术上,均具备压倒性的全球优势!
中美稀土专利
美国尚且如此,何况体量更小的日本?
随着中国在2015年收紧稀土出口,并在各部门严加管控,日本工业级稀土的现状基本是入不敷出。
具体来看两条新闻——
2016年12月9日,一位磁铁企业的高管对日本经济新闻称:
有些稀土现在基本只有中国生产,价格受中国动向的影响巨大,能够提升高性能磁铁耐热性的镝的价格还不足2011年峰值时的十分之一。
2019年11月17日,日本经济新闻社(NIKKEI)报道: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最早将在明年利用自主式无人潜艇(AUV),勘探位于小笠原诸岛南鸟岛的海底稀土储量,目的是为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由于中国目前控制了世界90%的稀土产量,日本对于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启动战略储备资源。
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评估,按照当前使用数据计算,日本的稀土战略储备资源,最多只能维持二十年的工业消耗。
注意关键点:当前使用数据!
换言之,考虑到产能不断提升是任何制造业国家的长期发展趋势,日本稀土战略储备资源的消耗速度只会更快。或许只剩下15年,也或许只剩下十年。
十年或十五年之后,若稀土问题还没有解决,日本的所有高新技术企业都将因为核心原材料的匮乏而倒闭。即便日本能花高价钱买到,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将因为成本过于高昂而丧失价格竞争力。
失去稀土,日本国防工业也将面临瘫痪
而针对日本能在其他地方买到的稀有矿产资源,中国的办法是通过海外并购矿场来扩大自己的优势盘(3)。
面对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日本唯一的出路只有和解,比如访华。
当然,中国也有相关回应。
2019年11月8日,工信部网站在官网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关于下达2019年度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及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
------通知显示:2019年度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分别是132000吨和127000吨,比2018年的120000吨配额增加了12000吨。
据统计,这个数据是自2015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以来最高的一年。
增加配额或许只是一种信号,而具体将增加额分配给国内还是国外,估计还得看某些国家是否怀有更大的诚意。
注3:详情参考以下两篇文章:《中日钴矿争夺战》《日本失势,美国反攻,印度蠢蠢欲动...这场世界级会猎正被中国主导》
博弈2.0:航道安全
2019年11月21日,新加坡正式将瓜达尔港管理权向中国移交。虽然国内没有对该新闻进行大规模报道,但依旧不能掩盖瓜达尔港的重要性。
航道上:中国面向南亚至中东一线的战略通道缩短数千公里。
战略上:瓜达尔向西连接扼守曼德海峡的吉布提基地,向东穿插西印度洋与汉班托达港连接。以此为核心,进军印度洋、中东、南亚、非洲的走廊被全面打通!
换言之,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话语权上,拥有了与美国对抗的基础盘。
如果再将西太平洋一线与之相连,会发生什么呢?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原料进口国和世界第四大制造业成品输出国,其经济自上而下严重依赖于进出口贸易。
既然是贸易,就离不开地球上最大的运输系统——海洋运输!
此前,中国在航道上对日本的压制是比较零散的,大部分集中在西太平洋一线的西南战略航线上。
虽然力量零散但却也足够致命!
对接南海与台海的西南航道,承载着日本60%的海洋运输力,而这条线基本囊括在我们的打击能力范围内。
除此之外,中国从2015年开始就频繁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这是为何?
很简单:在美国远东军事基地群均被覆盖的情况下,与日本隔西太平洋相望的阿留申群岛,成为美军能最快驰援的前沿基地。
所以,当瓜达尔港盘活整盘棋后,对日本的压制就从零散升级到全方位了
------一条贯穿整个日本生命线的通道。
注:因为直白的表诉比较敏感,这段写得很隐晦,需要大家特别用心的琢磨。
博弈3.0:市场未来
2019年10月6日,日本共同社在全国举行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日本居民对本国经济深感不安。
随后政府的一则报告就证实了他们的猜测。
10月7日,日本发布最新经济景气动向指数,同步指数及领先指数两项均出现下滑:
8月日本领先指数(Leading Index)较7月下降2.0点,至91.7,预测值为93.6;同步指数(Coincident Index)较7月下滑0.4点,至99.3,预测值为101.1;滞后指数(Lagging Index)则维持在104.7。
根据这项数据,内阁将经济评估调降至恶化,暗示本国经济可能衰退。
日本内阁办公室官网截图
然而,噩耗并没有停止脚步...
2019年10月21日,日本财务省公布本年度上半年贸易统计初值。
数据显示:
2019上半年度,日本出口同比下降5.3%,至38.2332万亿日元(约合2.49万亿元人民币);进口下降2.6%,至39.0812万亿日元(约合2.54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减去进口的贸易收支为逆差84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53亿元)。
这是该国继201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两个半年呈现贸易逆差。
问题相当严重,要知道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强国,而非消费型大国,按理说贸易值应该呈顺差!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正在萎缩!
从东芝断臂到夏普卖身、从索尼亏损到神户造假、从高田破产到松下清仓...过去十年,日本制造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溃败。
对于以制造业立国的日本而言,一旦制造业全面崩盘,先不说几千万个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就业岗位,仅仅是比GDP还高出258%的国家债务,就足以置整个国家于死地!
因此,如何拯救凋零溃败的制造业,成为安倍内阁最紧迫的国内任务。
摆在日本制造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第一条:重塑辉煌!这是任何日本人都想走的路,但也是最难的一条路。
市场是善变的。
无数企业用破产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被用户钉上负面标签的产品及企业,是很难东山再起的。
过去这么多年,你可曾见过几家卷土重来的世界级大厂?
第二条:委身下嫁!即便日本企业造假,即便辉煌不再,但必须承认,日本依旧是公认的世界级制造业强国,它拥有着庞大的产业工人、丰富的加工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装备。
凭借着这些东西,日本制造业仍有资本从成品制造商转变为零部件供应商,以此成为另一个制造业强国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问题是哪个国家的产业链能容下日本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呢?
日本虽然是地理上的小国,但工业产值仅次于中美欧,它拥有数千万的制造业从业人口,经济效益覆盖人群更是超过1亿人。纵观世界,在欧洲制造业市场饱和而美国又力争再工业化的情况下,只有中国具备这个实力。
也就是说,融入以中国为主导的产业链圈层,是日本重振制造业以维持生计最简单且最有效的办法。
更何况中国正在向高端制造业全面进军,很多制造业成品的零部件在日本是存在着需求市场的。
比如华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高端旗舰机P30pro,其广受好评的摄影功能就采用的是索尼IMX650的摄像头。
11月底,华为技术董事长梁华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表示:2019年整年华为从日本采购各种零部件总额高达1.1万亿日元,约合713亿人民币。
按照当前趋势发展,2020年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华为最大的海外货源地。
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面向民用市场的高端工业产品都离不开分工合作,即便是美国的苹果在世界范围内也有200家供应商。所以国产这种东西,不能以用多少本国零部件定义,这样是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的,只要核心技术在手里就好。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2019年7月,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日本生产半导体材料和设备零部件的磁性技术控股公司高调表示,将继续面向中国提供高水平的设备投资。
公司财报显示:
日本磁性技术控股公司计划将2019年的设备投资额增加三成,创下单年度最高纪录,其中面向中国的投资占到96%。
是在凋零枯萎的日本制造业里被埋入历史的尘埃;
还是在高歌猛进的中国制造业里继续绽放工业明珠的伟大。
有些企业已经做出选择,有些企业却仍不愿意低下高昂的头颅。
但戎评相信,在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欲望下,一切曾经的辉煌终究抵不过“活下去”三个字!
日本人的未来,亦是如此...
上一篇:戎评:只因为这个数字,印度媒体炸了! 下一篇:唐如松:甚荒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