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没有拿错的剧本!只有改变了的时代 —— 随笔评论三则
作者 :巨龙 2018-09-30 18:27:48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其实剧本并没有拿错,只是时代变了,实力此消彼长,原来的那一套说辞不灵光了。
今天的三个小随笔评论,隐约预示了时代的三个变化。
—— 第一个评论,针对的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该如何赢得与中国之战》。说起这位弗里德曼,也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的学者,他早些年曾经写过一本书《世界是平的》,鼓吹全球化的美好未来。在最近的这篇文章里,他表示中国虽然实力越来越强大,但是仍然认为美国可以用“价值观”来赢得与中国的较量。嗯。老子信了你的邪!
—— 第二个评论是关于腾讯的未来转型升级,除了传统的内容和连接,腾讯下一步还要升级为产业互联网。应该说这是腾讯成立20年之后,再一次升级出发。因为腾讯公司是一家生态链很长的公司,腾讯的一举一动,无疑会牵动着无数人的事业。
—— 第三个评论是关于房地产的,在这次秋季的会议上,万科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如果一个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大佬巨头,都要喊着“活下去”的口号,那么房地产行业是不是要变天了?到底会怎么变,变成什么样?
价值观取胜!逗谁玩呢?
舆论战,在西方人的体系的一部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双重标准”洗地,双重标准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对方忽悠成圣人标准,对自己执行贱人标准并且理直气壮。
当然,世事难料,遇到对方眼睛毒辣,能够一眼看穿,这舆论战其实效果就打了折扣。还有更多的,比如忽悠不成反被“套路”,甚至还有的没有把别人忽悠进去,反倒把自己给忽悠瘸了。
这么些年读书和思考,我认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凡是互联网捧红的名人,多半都会代表某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发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名人基本自带“坑”的属性,只要时间一长,他们的理论体系,都会在现实中暴露出巨大的问题。
托马斯·弗里德曼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学者。早些年,这位学者是全球化的吹鼓手。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出版之前,已经是美国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奠定了他作为趋势大师的地位。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出版于21世纪初。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组织,沉闷许久的这个世界贸易组织,仿佛池塘里来了一头巨龙。跨国资本也找到了一个新的巨大市场和巨大的世界工厂,从中国加入WTO,一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以前,全球化时代迎来了烈火烹油的黄金时代。弗里德曼敏感的抓住了那个时代的变迁特征,在书里边,形象的描绘了由于中国和印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循环,带来的时代的重大变化,并且给出了未来的预测。 —— 大体的意思是,美国领导的全球化时代,是美好的,大家的全球化分工,人人有饭吃。
21世纪初期,中国刚刚加入WTO的时候,产业链层次还是比较低的,干的都是世界上的脏活、累活,低价值的活。因此美国得已占据比较优越产业高端地位。因此弗里德曼这本书恰逢其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和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更代表了美国精英的思维,只要在美国主导下的产业分工,别人做低端低收入,美国人做高端高收入,全球化也是好事。
然而时间到了今天,包括弗里德曼在内的很多美国精英都很清楚,美国的实力和中国相比,已经不具备压倒性优势,除了金融、科技、军事几个领域还在吃老本,一般的产业根本就丧失了竞争力。当年美国精英们设想的“理想全球化”,并没有按照美国的剧本走。
那么今天的美国凭什么和中国较量?我们来看看这个文章的几个截图。
承认中国要崛起了
嗯,人工智能(AI)的概念,一定要凑趣一下的。这年头,作为一个学者,不说几句互联网热词,你好意思出门打招呼?
看了文章的这个几个片段,是不是很有意思啊?一方面,美国的精英们终于承认,在实力上美国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用实力来压服中国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
实力不够还有软实力,这就是嘴炮们的力量,驴倒了架子不能倒。在美国实力凶猛的时候,美国什么时候天天把价值观挂在嘴上?
实际上《纽约时报》,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是极端不友好。甚至我都认为,纽约时报是美国舆论界的反华急先锋,因为很多攻击中国的舆论,常常从这里发端。这样的一份报纸,发出这样的文章。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精英阶层的一种深层次的焦虑,他们已经知道在实力上想再压倒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精神胜利法了。
想象未来有一天,中美打交道的时候,美国人嘴里不停的叨叨:想当年老子可比你们富裕多了风光多了。一如当年的阿Q,“我祖上比你阔多了”总是挂在嘴上。
价值观取胜,就问你中国人,怕还是不怕??
腾讯转型再出发,中国的互联网迎来升级换代
腾讯在20岁生日之际,宣布组织架构调整方案:既保持深耕垂直领域的优势和特点,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小马哥发言表示: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腾讯近些年的每一次变革,甚至包括微信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制造出巨大的新产业链。因此,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思考一下,在未来的腾讯的升级转型中,可以做什么?可以赚到什么钱。
我这些年一直关注互联网科技的变革。并且一直认为,微信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版本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具备了构建产业链生态的能力。而腾讯此次升级转型,全面拥抱下一个互联网时代,无疑极具眼光。
当互联网从社交、内容、金融,再一次扩展到“产业互联网”。我个人认为,产业的规模还会扩大几倍乃至十倍。在PC时代升级到互联网时代的时候,微信这样的移动端产品,终于把中国的乡村、老人这些边沿的人群,拉入了互联网时代。
我自己也很喜欢“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这也意味着互联网的价值最大化。几乎可以在任何产业领域,都能够找到应用的场景。比起“AI”要淘汰劳动者的概念,我更希望产业互联网是服务者,是新产业形态的创造者。而不是制造人们焦虑感的“淘汰”这个那个职业。
至于发展的具体技术趋势是什么?我的个人看法,是微信作为操作系统的功能会继续强化,会在未来再升级,拓展更多的应用场合,把自己升级成为5G时代的连接操作系统。(比如民宿的扫码和面部识别入住)
时代变了,剧本也要跟着变。IT人的下一个黄金时代,也许就在前面招手了。
房地产?“活下去”是噱头还是残酷现实?
万科2018秋季例会本是一次内部会议,然而流出的会议现场照片,尤其是赫然出现的红底白字标语——“活下去”,似乎像极了一个行业的宣言书。
有人解读成,“房地产已死,有事烧纸!”。有人解读成,“房地产要死,准备料理后事!”当然更多的人,会理解成“房地产寒冬将至。”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会上也进行了战略检讨,他认为房地产行业转折已经到来,“收敛”和“聚焦”是应对转折点和不确定情况的最好办法。
一头是开始叫苦,甚至喊出“活下去”悲壮口号的房地产巨头,另一头,是被高房价压得苦不堪言的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入城市的白领阶层,大城市难以留下,小城市和故乡,却再也回不去。
如果是中国式焦虑有10分,房地产至少可以占8分。房地产市场需要变革,这是很多人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变革?在什么时候变革?谁也没有答案。国外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德国做得比较好的房地产制度。也有教训,比如日本和美国、香港这些地方比较失败的房地产泡沫。
但是,学坏容易学好难。因为坏的榜样,往往有短期的利益。而好的模式,往往要放弃眼前利益。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做的很彻底很成功的,比如商鞅变法,管仲变法,比如雍正变法,也有很多做得虎头蛇尾的,比如王安石变法,还有一些人亡政息的,比如张居正变法。王安石变法,就是摇摆不定最后失败的例子。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 是不是有几分房地产调控的影子,房地产火爆,就调控冷却一下;房地产冷清了,就出台点政策和办法,让市场重新活跃起来。
如果中国的房地产,不经历一次全国性的深度变革,不经历一次两次非常痛苦的调整,改革是不可能深入的。毕竟执行房地产改革政策的,基本都是各地的地方政府。而土地财政,是很多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改革的决心,并没有利益的诱惑来得大。
当然,局部的改革是有的。比如:允许单位和企业建房子了,房地商对于中国楼市的绝对垄断,开了一条缝隙。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给员工盖了房子,内部价只要8000元一平米,比外面同地段的便宜了好多,新员工工作2-3年也能够卖。而格力也宣布了要给员工盖房子。
但是这些局部的改革,并不具备全国的样本经验。毕竟几家大公司,并不能够代表中国的整体。起码富士康这样的公司,也自己盖房子分给员工或者低价卖给员工,我认为才算稍微彻底一些。—— 然而并没有。富士康的员工,和华为的员工,对于地方政府的价值,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对于中国房地产的未来。我仍然坚持这样的看法,资源支撑房价。没有资源的地方,比如众多三四线城市,房价长期一定不看好。而有资源的一线城市,还有省会,房价即使有调整,短期也很难大幅下调。
至于万科的“活下去”的叫声,我更觉得是一种要挟。板子还没落下去,哭声已经震天响。“爱哭的孩子给糖吃”,你都要说“活下去”,那我们这些辛辛苦苦挣点小钱的P民?该怎么说? 难道我们该说“笑着活下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