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才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来源:温乎(ID: wenhu491001)
01
公元622年,李渊正式下诏,允许天下学子报名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必由地方官员举荐。
你可能会说:
“考试当然是自愿报名喽,这不是常识嘛,怎么就成划时代的创举?”
还真不是。
自从汉武帝下令求贤良的800年以来,想去朝廷混饭吃的话,必须得到地方官员的举荐。
如果没有人脉和地位,地方官员基本不愿意写信举荐,你哪怕读书再多,也没办法捧上朝廷的铁饭碗。
就像如今的某些世界名校,除了成绩好以外,还得有重量级人物的推荐信,才可以得到入学通知书。
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在学子和朝廷之间。
李渊做了5年皇帝以后,把这道门槛踢掉了。他允许学子自愿报名参加科举,而不必为人脉和地位所束缚。
有历史记载以来,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从此以后的1300年,朝廷和天下学子直接沟通联系,逐渐构筑起恢弘稳定的国家管理模式。
这套模式可以叫做体制。
02
科举实在太厉害了。
它打造的体制不仅仅是做官考试,也不是单纯的阶层流动,而是包括了意识形态、地方治理、城乡结合和大国外交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基本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首先是教育。
科举制下的学习教材就几本书,爸爸用完儿子用,哥哥用完弟弟用,谁学的好还可以辅导其他家庭成员,完全没有文理工分科的烦恼。
只要用功读书,两三代人就会出现书香门第。
不知不觉之间,国家就在基层完成初步教育,而且完全是民间形成的正循环,官府只需提供一点补助和奖励就好。
其次是基层治理。
书香门第出来的秀才可以免除赋税劳役,国家每月提供补助,见到官员不用下跪,甚至犯法都不能动用刑具。
特权给予秀才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农业社会的政府力量薄弱,必须和民间士绅合作才能治理地方。
所以秀才和士绅可以帮老百姓向官府争取权益,也可以和官府一起向刁民施压。官民矛盾在这里化解和妥协,极大节约了国家成本。
如此一来,民间和官方之间就有了桥梁。
这套基层运作方式,将一路汇聚到朝廷。
由于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些进士拥有辨识度极高的精神背景,即便来自五湖四海,也有合作的基础。
他们或者散布于朝廷各部门,拟定国家的内外政策,或者下放到地方各州府,和城乡士绅完成庞大帝国的稳定繁荣。
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中,朝廷和民间的壁垒又打通了。
如此一来,国家各阶层之间有共同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又连接着土地、经济、军事、文化、商贸......它们共同构建起帝国的体制。
无论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或者康熙,哪家哪姓做皇帝不重要,他们和士绅百姓一样,都是体制的一部分。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以后,中国分裂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中国人越来越难以认同“南北朝”的存在。
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春秋战国共550年。
从黄巾起义到杨坚平陈,南北朝有400年。
唐朝施行科举开始出现变化。从黄巢起义到宋灭北汉是95年,如果只算五代十国的话甚至才53年。
宋朝是科举制大发展的时候,哪怕赵官家窝囊300年没出息,南宋和北宋始终有稳定的朝廷,元朝灭宋基本可以无缝对接。
元末农民起义到朱元璋成立明朝,只有短短的18年,后来的清朝入关,仅仅3年就拿下半壁江山,彻底打败南明也不过用时18年。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科举打造的体制在起作用啊。
换句话说,当王朝不能维持体制运转的时候,改朝换代是为了自我革新,重新恢复体制的健康运转。
体制是根本,王朝只是附庸。
当然,体制也没有辜负王朝的希望。
中国实在太大太复杂了,每一件大事都需要调动举国的资源,才有完成的可能。
比如边境战争。
比如修理河道。
比如救助洪涝灾害。
没有一件事情是小国可以单独完成的,只有科举打造的体制,才能有效调动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千年帝国可以烟消云散,唯有体制岿然不动。
03
万物终有寿命。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和张之洞上奏请求停止科举,推广学堂教育。但是他们也知道:“纵然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需十数年后人才始盛。”
那么中间的十几年怎么办?
没办法,先停了再说。
袁世凯和张之洞的想法可以理解。科举毕竟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它构建的体制也充满农业时代的稳定、内敛、经学的气息。
但是时代变了,这套体制已经不适合工业时代了,想要变法革新,不仅仅是买机器建军队,只能是推翻科举体制另起炉灶。
而另起炉灶的基础则是新式学堂。
可是只要科举存在,资源依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旧体制,新式学堂就没有机会建立新的体制。
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看来,既然不能新旧更替,那就不如壮士断腕,先废了科举倒逼学生进入新学堂。
从长远看,他们成功了。
从短期看,清朝直接完蛋了。
科举一旦废除,维系王朝的体制就没有了,既然没有联系的纽带,那么各阶层只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各地士绅没有出路,只好宅在家里做一枚没有理想的地主。
他们的子弟奔赴学堂求取真经,毕业以后没有上升通道,只好进入军队,反倒提升了民国初年的军官素质。
其实不论民间做什么,都将和朝廷的感情越来越弱,离心力越来越强。
就像换个手机号,很多朋友就再也联系不到了。
废除科举后的第6年,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各省纷纷独立,中国进入军阀纷争的民国时期。
说到底,一个国家总要有维系全民的东西。
而在中国,只能以中央集权为核心来构建。
民国乱了38年,很大程度是没有找到科举的替代品,以学堂为基础的工业新体制始终建立不起来。
那批精英都在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建立起维系全民的体制。
1949年,这个问题有结果了。
04
1949年成立的共和国是什么样的?
简单说就是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家,虽然没有实现工业化,但架子已经搭好了。
最基层是土地国有,再往上是村、乡镇、县、市、省......这种一杆子捅到底的新方式,完全替代了朝廷和士绅妥协合作的旧方式。
而当年士绅的社会属性,也被各个事业单位取代,具体到个人则是公务员和事业编制。
除此之外,还有公立教育、公立医疗、国有企业......这些加起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体制,而体制的话语体系是马列。
此时,新旧更替已经完成了。
士绅有了替代品,《四书五经》有了替代品,晚清没有完成的新式学堂,也开始发挥作用。
建国当年的高校毕业生有2.1万,被分配到各单位工作,此后年年的人才都供不应求。
经过70年发展,2019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834万,其中成绩好的一部分通过考试取得编制,进入体制内部成为国家的螺丝钉。
在各种社会事务中,行政命令和道德引导,又让他们成为冲在第一线的先锋。
由于革命历史和信奉的理论,新的工业化体制骨子里有一种平民色彩,并且以平民观点推动着很多事业。
比如教育。
建国初期只有32万所学校、94万教师、2600万在校学生,文盲率高达恐怖的80%。
但是经过强大体制的推动,截至2018年已经有52万所学校、1672万教师、在校学生2.76亿,文盲率降至4.1%。
而这部分教育成果,又以公立教育为主体。
如果没有体制推动,全部依赖市场和资本的话,贫困地区恐怕很难接受到教育,待富家庭的孩子也没有机会靠读书改变命运。
所以说,公立教育和教师编制的最大受益者,其实不是教师,而是贫困地区和家庭。
再比如医疗。
建国初期只有2600家医院、84625张床位,发展到2019年已经近百万医疗卫生机构、1.2万家公立医院、360万执业医师、410万注册护士,全年就诊人次超过80亿。
医疗事业以效率、质量、福利为基础,但是三者只能选其二,从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疗可以做到又快又好又不花钱。
中国为了普及医疗,选择了效率和质量,牺牲了福利。代价就是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低,国民的医保也不高。
嗯,郑医生经常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但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恐怕没有比普及医疗更好的事情了,所以公立医疗的受益者也是广大群众。
这么看,该天打雷劈的不是学医的,而是伤害医生的恶棍啊。
总的来说。
科举体制是横向联盟,政党体制是垂直管理。
平时它是稳定民生的定海神针,战时成为动员资源的利器,我们的安定生活全赖这套体制在起作用。
这样的体制才是现代中国的中流砥柱。
05
最近一个月的疫情,对体制也是大考。
这种级别的考试平时很难遇到,专门演练是不合适的,太平久了突然遇到事情,又难免措手不及。
虽然这次考试很痛苦,但是长远来看很有必要。
毕竟一个月的时间,暴露出官僚主义、文宣落后、人浮于事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平时根本不会发现的。
从正面来看,也证明了体制的强大力量。
1000万人口的武汉说封就封了,全国各地的小区和农村,封路的封路隔离的隔离,基本是一声令下四方响应。
动员无数基层工作人员,抛家弃子没日没夜的工作。
短短几天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就起来了,并且从全国调拨30000多名医护进驻湖北和武汉。
还有全国各地毫无怨言的踊跃捐款。
这些无一不证明中国动员能力的强大,这种能力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如果没有体制的动员能力、调动资源的力度,我们实在不能想象疫情会蔓延到什么程度,它在一个月内再次证明什么叫中流砥柱。
隔壁日本抄的开卷题,结果老师在试卷上全部划的红叉叉,实在没办法,他们要讲人权,强制戴口罩和封城实在是做不到啊。
嗨,都这时候了,还讲特么什么人权。
当然,发现问题和优点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目的也不是和日本比,因为改正错误和发扬优点才有意义。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后还是好同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