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说话 美国六朝元老或将被特朗普“终结”?
来源 环球交叉点
一
安东尼·福奇,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从里根到特朗普,总统换了六茬,他却稳如泰山。直到大半个月前,特朗普转发了一条推特,内容是“FireFauci“,解雇福奇。大家开始猜测,79岁的福奇,会因为特朗普而“晚节不保”吗?毕竟,他已经多次和总统唱反调;而特朗普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和他唱反调。
二
5月4日,福奇坐在研究所标志牌前,通过视频接受《国家地理》杂志专访。过去几周,以蓬佩奥为首的一批政客,四处推销“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的说法,英美加新澳“五眼联盟”跟风造势,说手里有确凿证据。这些话,特朗普也说过。面对记者求证,福奇不绕弯子,直接打脸政府。“如果观察病毒在蝙蝠体内的进化,会发现目前的情况非常充分地表明,这种病毒不是人为制造或故意操纵的。病毒的变异是自然进化的方式。许多研究进化的生物学家说过,病毒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进化,这非常有力地表明,病毒在自然中进化,然后跨物种传播。”
记者又抛出一个说法:病毒是在野外发现的,被带回实验室,然后又从实验室泄漏。福奇回答:“这种说法本身就意味着病毒来源于自然界。所以我一直不能理解他们的那些说法,我不会浪费时间纠缠于这种“循环论证”。”福奇所说的“循环论证”,正是蓬佩奥这拨政客耍弄的把戏。他们大肆造谣,说新冠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五眼联盟”跟着炒作,说他们已经掌握确凿证据。
英国《卫报》援引一名情报官员的话说,澳大利亚掌握的所谓证据,不过是美国提供的一份新闻汇编,根本不是“情报”。蓬佩奥被追问有什么证据时,也只能以“我不能透露更多”为由搪塞。我制造“证据”给你,你说你拿到了证据,我再拿你出示的证据,证明我的说法,一个“证据链”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循环论证”,“天衣无缝”。福奇作为医学专家,选择用事实说话,不掺和政客们的“甩锅”把戏。他每天要忙的正经事,已经压得他几乎透不过气来。
三
早晨五点,福奇起床了。冲到楼下,匆忙吃口早饭,忙着处理上千封电子邮件。不是夸张,真是上千封邮件。然后,赶往研究所。他是所长,负责这家60亿美元研究所的日常运转;他也是传染病专家,亲自指导和参与疫苗的研发。忙完这些“正事”,已是下午一点。他动身前往白宫,一头扎进“会山会海”。先是“专家组会议”,参加的是医学专家和医务官员,包括白宫应对疫情协调员黛比·博克斯医生、国家疾控中心主任鲍伯·雷德菲尔德、食药监管局专员斯蒂夫·汗等。
接着是“工作组会议”,牵头的是白宫疫情应对小组负责人、副总统彭斯。这个会一般都要持续一个半小时;再接着,就是“新闻发布会”,大家先把工作组会议内容向总统汇报,然后就看着总统在每日疫情发布会上“表演”。还记得3月20日发布会上这一幕么?
针对一款可能对新冠肺炎有效的药物,特朗普吹嘘“不用多说,我比任何人都更喜欢它”,还吹捧自己的国务卿,说他赶着去领导一个“深层政府国务院”。碰到这样超级自信、把“没人比我更懂”挂在嘴边的大统领,福奇强忍笑容扶额掩饰……参加完特朗普的“每日政治秀”,福奇就到研究所所属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继续工作到凌晨。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在医务工作和各类会议之间,他要见缝插针,和州长、议员、白宫官员等各色人等通话,参加视频会议……当然,还有各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采访。
福奇用“超现实”描述这种状态:“每天早上醒之后,我都要问我太太,今天星期几,真的,不是开玩笑。”这样的节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周七天;而且从1月底开始,一连三个多月,天天如此。两个月前,福奇试着每天只睡3小时,几周后终于累垮,好在妻子悉心照料,随后天天提醒他按时吃饭、睡觉。
四
比身体累更糟的,是心累。因为多次和特朗普唱反调,他成了特朗普拥护者的攻击对象。特朗普说病毒是小意思,和感冒差不多;福奇说病毒很危险,不能掉以轻心;特朗普说病毒很快会消失;福奇说病毒会始终存在,而且一有机会就会造成大范围感染;特朗普说很快会有疫苗;福奇说起码要一年到一年半;特朗普说抗疟药物羟氯奎宁有奇效,鼓励大家使用;福奇说没看到这药有效的科学证据;这样的矛盾还有不少,最近的一次,就是前文提到的,特朗普政府极力抹黑中国,说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企图为自己应对不力甩锅,没想到被福奇打脸。
媒体习惯了特朗普的奇葩言论,他甚至在同一次发言中前后也会自相矛盾。
《科学》杂志采访福奇,说特朗普在发布会上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你就在他身后,为何不纠正他呢?福奇说:“我总不能挤到麦克风前,把他推下去。他说都说了,我们试着下次再纠正吧。”本着“科学精神”实话实话,福奇成了美国最受信赖的面孔,却也成了特朗普支持者的“眼中钉”。他们指责福奇企图削弱总统,在推特和脸书上攻击福奇。《纽约时报》追踪发现,70多个账户同时刷屏,制造出热词“FauciFraud“(福奇欺诈),其中有的账户,一天发贴795次;因紧盯希拉里“电邮门”出名的“司法监督”组织总裁汤姆·菲顿,极右翼网络脱口秀“你的美国之声”主持人比尔·米歇尔,还有特朗普的死忠希瓦·安亚杜莱(杜撰说自己是电邮发明人),都加入了攻击福奇的队伍。还有人翻出福奇七年前写给希拉里的一封邮件。
希拉里当时是国务卿,正在处理美国驻班加西使馆遇袭事件。福奇在信中赞扬她的毅力,对她表示敬佩。这封信,成了福奇和希拉里同属一个神秘的“反特朗普”组织的证据。面对这些污蔑、诬陷和攻击,福奇一笑而过。他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五
1940年12月24日,圣诞夜,福奇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出生。福奇的爸爸和哥哥,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福奇,成为他的“人生基石”。福奇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赚大钱,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追求。高中和大学,福奇读的是基督教会学校,更加深了他服务他人的意识。
福奇说,他所做的任何事,都和公共服务有关;他关注人,也喜欢科学;他接受的所有训练,都和人道主义有关,加上他在科学领域的天赋,成为医生,也就顺理成章。1968年,福奇加入国立卫生研究院,成为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临床调查实验室的临床助理。此后50多年,他再也没有离开公共卫生服务领域。1984年,他成为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直到今天。
1980年代,艾滋病在美国大范围传播,搞得人心惶惶。因为对艾滋病所知甚少,就连不少医护人员,也对艾滋病患者心生恐惧。1990年,艾滋病活动家聚集到国立卫生院门前,抗议政府漠视他们,福奇邀请他们坐下来谈判,有效化解了危机。之后,他又应对了多场流行病,包括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等等,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深得民众信任和爱戴。2014年,一名美国护士在照料一名西非来的埃博拉病患时,不幸被感染。患者会浑身出血,直至死亡。一时间,人人自危。这名护士出院时,福奇不仅宣布她不会再感染其他人,还在镜头前拥抱了她,成功消解了大家的恐慌。
福奇坚持“透明、真实”,过去如此,这次应对新冠疫情也是如此。四月初,他在众议院一个委员会出席听证时这样说:我服务过六任总统,从来都是只讲确切的科学证据,依据科学和证据提供政策建议。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福奇秉持着过去的一贯做法。也是在四月初,他说政府根本没有针对潜在感染进行大规模检测的体系,“政府失败了,我们必须承认”。到现在,他依旧有这种担心。周一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他说现在最担心的,是疫情在秋冬季出现第二波高峰,如果现在不能控制感染率,提前做好防疫准备,那时的情况可能比现在更严峻。
他说美国迫切需要准备好更多检测试剂,满足检测需求,以便及时筛查出感染者,防止疫情扩散;同时,要加强全国医疗体系,确保有充足的病床、呼吸机,以及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装备。至于说他经常纠正特朗普,让堂堂总统下不来台,甚至企图削弱总统的“阴谋论”,福奇回应说:“硬把两人对立起来于事无补,相比放大我们的不同意见,我们有更重要的问题要去解决。”只是,他所认为的“更重要的问题”,特朗普未必认同。
六
3月中,白宫首次传出对福奇不满的声音,传言特朗普可能要开除福奇;4月中,特朗普转发带有“炒掉福奇”标签的推特,但他随后辩解,说转发是为了说明自己不同意原推作者的看法,“我喜欢福奇,他非常棒”,“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福奇,不可能所有人喜欢所有人”;
5月初,“福奇被炒”的传言再度浮现。他在周一采访中再次否认政府极力推销的“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的说法,很多人猜测,特朗普对福奇的不满,已接近暴发边缘。一天后,白宫传出消息,称特朗普正在考虑择期解散疫情应对小组。副总统彭斯更明确地说,白宫可能会在本月底前解散该小组。福奇会被特朗普炒鱿鱼吗?
把一名自己看不顺眼的顾问留在团队中,只要收益比损失大,特朗普就能忍,哪怕要他忍几个月,甚至几年。福奇现在就是美国抗击疫情的“标杆式”人物;他和博克斯博士,都有了自己的大头娃娃玩偶,而且入选了名人堂,美国最火的《周六夜现场》节目中,布拉德·皮特还化妆成福奇,向他表示敬意;更重要的是,福奇在媒体上发布的消息,哪怕并不乐观,也有安抚情绪、让民众安心的作用……
特朗普算得很清楚,现在炒掉福奇,弊大于利,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他自己,现在还不到“甩锅”给福奇的时候。特朗普急着复产复工,恢复经济运行,这样今年11月大选中,他才有更大机会获胜。“社交隔离”政策取消,一旦疫情再度暴发,他一定需要找个替罪羊;到那时,福奇的命运,就更难说了。服务过六任总统,福奇也不是傻子,不会“以怼老板为荣”。至于他和特朗普之间的意见相左乃至关系不合,他在接受CBS电视台采访时说,这都是媒体搞出来的,“有人想离间我们两人”。那3月那场发布会上,对特朗普“大放厥词”,他为何扶额颜面?
福奇说:“我嗓子痒,嘴里含了块糖锭,不小心卡在喉咙里,我挡住脸是不想被记者们看到。”这也许是“坚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福奇,说过的唯一一句假话吧?
本文作者系新浪国际旗下“地球日报”自媒体联盟成员,授权稿件,转载需获原作者许可。文章言论不代表新浪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