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能力,开国将帅,还看陈赓!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01 有趣的人
1955年授衔,算是给战争年代打天下的开国将帅一个历史定位。当时评选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陈赓位列十大将军第四位,在粟裕、徐海东、黄克诚之后,级别已经很高;但陈赓给人的感觉是——还能再高一点。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
原因之一,陈赓非常幽默,和所有上级都能搞好关系。中年蒋介石杀气重、毛泽东格局大、周恩来要求严、彭德怀风格硬,陈赓和这些风格不同的大领导关系都搞得不错。
授衔后,毛泽东跟陈赓开玩笑,跟着我比跟着蒋介石好吧?大将军衔!
换成别人,大概率是感谢领导英明伟大正确。但陈赓却幽默回应:我的大将军衔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的。评大将的条件之一,红军时期必须做过师长,但档案里却没有陈赓担任师长的证明;是李聚奎为他做的证明。
看陈赓早年照片,就是一位机智幽默有灵性的人。
原因之二,战场上的指挥能力不弱,战场之外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开国将帅中最高的。能搞特工,能搞建设,能搞教育,还能出国指挥战争。
陈赓这样的人生,非常有趣。
02 后浪
近代历史,无湘不成军。
从曾国藩到毛泽东,带领着一代又一代湘湖男儿走上战场。陈赓的爷爷跟随曾国藩打天下,陈赓跟随毛泽东打天下,一家三代正好见证了整个中国近代史。
陈赓出生于1903年(百年前的零零后),老家湖南湘乡,离毛泽东老家没多远。陈赓也去东山小学读过书,算是毛泽东的隔代学弟。但在性格气质上,毛泽东如同山川大地一样醇厚博大,陈赓则是河流野马一样的机智。陈赓自幼从他爷爷那里学得一身拳脚功夫,喜欢打抱不平,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13岁(1916年)时就仗着一身武艺去混湘军,扛着大枪走江湖,比贺龙年轻闯江湖时的装备(大刀和棍棒)好多了。
换句话说,陈赓不干革命,走江湖也能混得不错。
混江湖,这是陈赓的第一个能力。年轻的陈赓有侠义之心,但他很不走运,那时湘军已经腐朽不堪。所以他在湘军中混得不如意,很郁闷。在他18岁那年(1921年)去了省城长沙,转悠到七零后何叔衡(生于1876年,热血的共产主义者)的书店中。随后他又通过热情洋溢的七零后大叔何叔衡认识到一位同样热情洋溢的九零后兄长毛泽东(生于1893年,比陈赓大10岁)。
补脑一下当时的画面:情绪低落的后浪零零后陈赓,在情绪激昂的前浪何叔衡、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影响下,变得高昂起来。于是在1922年,陈赓成了组织一员。蒋介石后来一直搞不明白陈赓为啥跟着中共干,原因很简单,陈赓的思想早已被毛泽东开过光,又被周恩来领着走。
03 陈赓和蒋介石
世界上有一种人,无论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话说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所军校堪称将军摇篮:分别是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袁世凯创办的保定军校、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黄埔一期虽然天才云集,但陈赓依然凭着机智幽默有才华混得黄埔三杰之头衔。三人之中,论才学,当属蒋先云。此人堪称黄埔学霸传奇,犹如麦克阿瑟之于西点军校。蒋介石一直很看重蒋先云,不惜一切代价拉拢,但没成功。原因很简单,蒋先云的入党介绍人是毛泽东,一直跟着毛泽东走。若非英年早逝,他会成为毛泽东最得力的臂膀。蒋介石的心头肉其实是陈赓,他对蒋介石有救命之恩。
1925年10月,蒋介石东征讨伐陈炯明。陈赓在担任攻城任务的第四团当连长,右脚受伤了,忍着伤痛继续冲杀。蒋介石见陈赓作战勇敢,调他的连队到总指挥部担任警卫。
进军华阳时,国军第三师遇到对手的猛烈抵抗,久战不克,反被对手钳形攻势所困。第三师是一群兵油子,没啥战斗力,遇到优势火力,争当不吃眼前亏的好汉,纷纷逃走。
蒋介石见局势不好,去督战,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英明神武扭转局势。面对潮水般溃退的队伍,蒋介石铁青着脸、咬着牙对身边的陈赓说:“我命令你代理三师师长,指挥三师反冲锋,快去!”前几天还是小连长,半个月就是代理师长!所以说乱世机会多。
陈赓也想好好表现,高喊:“蒋总指挥命令我指挥你们!我是师长”!兵油子一边跑,一边给他一个鄙视的眼神:“赶快逃吧,小子,还当什么师长!”
陈赓很机灵,知道局势已不可为,转身对蒋介石说:“校长,我们已经落到环形包围圈,不转移个地方,无法反击!”没等蒋介石反应,拉着蒋介石就朝山下跑。
跑到山下的蒋介石郁闷到极点,决定效法偶像曾国藩,在兵败之后来一场自杀的戏码。陈赓当然不会让他自杀,好说歹说劝阻了蒋介石。
蒋介石对陈赓说:“我实在走不动了!”陈赓说:“我背你走!”二话不说,不顾之前的腿伤,背着蒋介石就跑,跑了几里路到河边,过河,暂时安全。蒋介石当然不想自杀。蒋介石真的走不动了么?这倒不至于,他行伍出身,坚持锻炼,向来身体不错。此举有矫情的成分,但不是矫情,也不是在作秀。更为合理的解释是:考验一下陈赓是否可靠。因为过河之后,蒋介石迈开大步就走,比陈庚还快,一点儿也不像走不动的人。
因为部队溃散,蒋介石仍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地,需要寻找周主任支援。当时蒋介石离周恩来一百多里,都是山路不好走,而且是敌占区,搞不好要挨枪子的。关键时刻又是陈赓挺身而出,凭借自身出色的素质、克服重重难关,冒险找到周恩来,搬来救兵,最终让蒋介石脱险。1926年国民党召开二大,蒋介石特意安排陈赓为湖南学生代表列席参加,对陈赓可谓极为重视。
作为黄埔校长的蒋介石是百年前的八零后,堪称那个时代的前浪。他并不是很好相处的人物,但很爱才惜才。毫无疑问,他对陈赓的表现很满意。
如果跟着蒋介石混,荣华富贵近在眼前,但也未必能有很大成绩。同为黄埔三杰的贺衷寒跟着蒋介石,并没得到真正重用。陈赓之所以没跟蒋介石走,除之前思想已经被毛泽东开过光,还在于身后有另外一位魅力非凡的人物——英俊帅气的周恩来。
04 领路者周恩来
百年之前的周恩来也是一位九零后。他刚到黄埔军校就注意到陈赓。因为陈赓又能闹又幽默,各种搞笑的小品段子层出不穷,能力也无可挑剔。周恩来本身也很幽默,但他干什么事都是高标准。
对陈赓来说,周恩来人品、相貌、能力、理想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是值得尊敬的老师;另一方面,周恩来比陈赓就大5岁,可以算一代人,也是兄长。所以周恩来和陈赓的关系,堪称亦师亦友。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彭雪枫牺牲后,陈赓就成了周恩来最喜欢的知识分子将领。
关键时刻,陈赓从不会让周恩来失望。长征途中,周恩来病危,陈赓将其抬出草地。
毫不夸张地说,周恩来才是陈赓的大哥兼领路人。东征结束不久,蒋介石就知道陈赓是共产党,他在陈赓的花名册上批了“此人不宜带兵”几个字。随后陈赓也知道蒋介石知道他是共产党的事儿,以母亲病重为由请假回家。蒋介石也知道陈赓这是要离开,并没有难为他,还送了船票、路费。1927年南昌起义,陈赓公开宣布退出国民党。1933年,陈赓负伤,去上海疗伤期间被捉。蒋介石并没有杀他,除了还人情外,其实也是欣赏陈赓。
回顾陈赓的一生,他在23岁之前,分别赢得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几位大人物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的信任和欣赏。即便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能同时得到他们这几位大人物认可的人也不多,可以说寥寥无几。这充分证明陈赓的与众不同。
但是对一位身处风云际会时代的军人而言,获取大人物的赏识只是成功的第一步。陈赓的事业大致分成三块:隐蔽战线的特工,战场上的将军,和平时代的教育家。这三项事业看起来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陈赓再一次把它们完美结合。
05 特工时代
陈赓离开黄埔军校之后,去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报到。陈独秀派遣他和顾顺章(工人出身)一起去苏联“契卡”受训。他们先在柏林学习侦探、审讯;又到海参崴学习暴动、劫狱及爆破、射击、秘密通讯等专门技术。他们也是中央特科的中坚骨干。
南昌起义之后,周恩来向中央提议成立中央特务科。最初的中央特科只有三部分:总务科,为党中央办理后勤杂务;情报科,主要负责收集情报,掌握敌情,由陈赓负责;行动科,专门负责镇压叛徒,由顾顺章负责。其规定也很简单:三项任务——打进敌人内部获取情报,筹款,制裁叛徒;一条原则——侦查手段绝不许在党内进行。
周恩来堪称特科的灵魂,他对陈赓的信任和默契支撑起特科的半边天。陈赓在特科的主要工作是搞训练:熟悉上海各街道里弄的名称、路线和居民住宅情况,熟悉警察、宪兵、特务机关和流氓帮会的基本分布;学习化装、侦察、监视技术这些基本技巧;学破译敌人密码、使用枪械、被捕后打开自己的镣铐等等。
陈赓能说好几种方言,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身份变换形象,上一秒是西装革履的洋买办,下一秒就变成长袍马褂的商贾。陈赓凭借自己机智幽默的个性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让情报网延伸到国民党特务机关、警察局、巡捕房的探目、上海滩帮会等各个角落。
1928年,国民党成立调查科(“中统”前身),在上海筹建调查机构,首要目的是反共。蒋介石亲自派了一位“中央驻沪特派员”,叫杨登瀛,独立于军警和侦察机关,直属于陈立夫。但是这位被蒋介石和陈立夫寄予厚望的杨登瀛,最后成为周恩来和陈赓的王牌情报员!
1929年10月,陈赓为杨登瀛在北四川路大德里对面过街楼上成立“国民党中央调查科驻沪办事处”。陈赓派女党员安娥去做秘书,杨登瀛一带回情报,安娥就及时抄送陈赓。这就是周恩来联合陈赓搞情报的能力。
情报科到底有多少耳目,多少工作人员?估计只有陈赓和周恩来清楚。连同为特科骨干的顾顺章都弄不清周恩来和陈赓的情报网。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顾顺章叛变之后,试图帮助国民党把中共重要人物一网打尽。但实际上顾顺章的情报刚到南京就泄露了,因为中统实际负责人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叫钱壮飞,是周恩来的人。
钱壮飞很快找到李克农,把顾顺章被捕叛变的情报告诉他。李克农找到陈赓。顺便说一句,李克农救过陈赓两次,过命的交情。建国后,两人经常一起喝酒。
陈赓立刻报告周恩来,他们一起把顾顺章叛变的损失降到最低。
组织的情报史上,陈赓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世人皆知陈赓的将军光环,而忽视其特工身份。但实际上来说,陈赓的军事生涯一直受特工生涯的影响。为什么建国之后,不论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都让陈赓去?原因有两条:其一,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信任并赏识陈赓;其二,陈赓的个人素质非常全面,尤其是辉煌的特工生涯让他足以应付战场之外的突发事件。
06 隐藏的雄心
作为将军的陈赓,战功在开国将帅中并非第一档。
彭德怀用兵,风格刚猛霸道,关键时刻敢打敢上,有时候损失比较大。
粟裕用兵诡异多变,把很多不可能的战争打成“神仙仗”,有时候牺牲也大。
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用兵稳中求变,但该出手时绝不手软。
如果说陈赓在战场上有什么弱点,那就是惜兵。对比开国将帅们,陈赓用兵在关键时刻缺乏一点狠辣。所以陈赓在战场上硬骨头啃得不多,伤亡也不大。为什么会这样?专家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我认为这是其特工生涯在其性格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陈赓非常聪明,非常谨慎,甚至有点谨慎过头;到了那种给人感觉很“仁慈”的程度。
常言道,慈不掌兵。当然陈赓并非仁慈,所以掌兵很好。
在开国群星之中,陈赓这种特点并非坏事,而是好事。因为打完仗,终究要搞建设。在建设方面,陈赓的全面性优势再次体现出来。
1952年3月,朝鲜战争如火如荼。毛泽东亲自把陈赓从前线调回国,让他去创办军事工程学院。打仗正是用人之际,为什么要从前线调大将回国?原因很简单,军队政治素质过硬,但技术装备太差,面对对手的优势装备太吃亏。
经过充分的考察探索之后,中央决定把军校地点放在哈尔滨。
——哈军工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的陈赓内心深处大概率会想起黄埔军校时代的蒋介石。因为陈赓知道,蒋介石一生的主要功勋,都是在接手黄埔军校之后建立的。
陈赓创办哈军工时,内心有没有效仿掌控黄埔军校的蒋介石的想法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黄埔时代的蒋介石一样投入极大的热情。
创建一所学校很麻烦,需要调动很多资源。当时很多事都需要政务院(国务院全身)审批,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又是出了名的忙。为办好学校,陈赓去找老领导周恩来毫不含糊。有时周恩来去会客,陈赓会亲自追到国务院西花厅。如果周恩来实在很忙,陈赓就会在周恩来的必经之路守着。有时候陈赓会守在厕所门口,等老领导上厕所的时候把字给签了。
也就是陈赓机智幽默,深知周恩来的脾性,而且又有超级特工的功力;换成别人办这些事儿,真未必能如此利索。然而耗尽陈赓最后心血的哈军工最终没能成为另一个黄埔军校。原因很简单,天下太平了,无需新的将军摇篮。对天下苍生来说,这是好事。
07 结语
因战争年代多次负伤,陈赓身体一直不好;建国之后又东奔西跑,没能好好疗养,1961年在上海去世,年仅58岁。
李克农得知陈赓去世时,非常悲伤,“陈赓死了,酒也没有味了!”
不到一年,李克农也因病去世,终年63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