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信号:美国频繁提及这一计划,中国必须打断其战略冒险念头!
来源公众号:戎评
已获转载授权
相信大家这两天也看到不少关于胡锡进总编扩核论的文章,对于平时鲜有人问津的核战略话题而言,“全网乃至全球参与”的热度堪称空前盛况!
影响力有多大呢?
美国顶级流量媒体路透社,追到外交部门前提问。
虽然发言人华春莹的回答既没否认也没承认,但基于提论者为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总编的身份,一些猜测必不可免。
以下为原文——
老胡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当前的国际环境在美国的搅动下变得非常危险,中国长期奉行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已不足以应对未来潜在的战略风险。所以应当扩充到1000枚的水准,并且配备100枚东风-41型多弹头导弹,以确保对美国拥有同等的核打击与威慑能力。
中国有必要扩核吗?
相当有!
而且需求非常紧迫!
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来一个全方位的阐述:
1.战术需求
先来看两条新闻——
第一条:据德新社2019年10月18日报道:
代号“正午”的秘密军事演习于本周开始,除意大利等北约成员国的战机外,来自德国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布切尔空军基地的几架“狂风”战斗机也将参与演习。演习内容包括如何安全的将B-61战术核武器从地下核武库运送到战机上并进行挂载。
第二条:2020年2月4日,五角大楼发布声明称,美国海军田纳西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已经开始搭载W76-2型核弹头。
据了解,该类核弹威力只有5000吨TNT当量。
虽然W76-2型的当量只有W76-1型的二十分之一,但它的载具仍然是美国海基战略力量的中坚产品:射程超过10000km的三叉戟牵涉洲际弹道导弹。
以上两条新闻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战术核武器!
从常规战斗机搭载B61型战术核弹进行演习,到美军高调宣布用战略载具搭载小当量核弹头,其所反应出的现象只有一个:
核战争门槛降低了,战术核武器已进入美军常态化作战序列!
W76系列核弹头
在大部分人的常识里,限制核武器使用的原因除了杀伤力强,主要在于无差别的破坏力,它能以毁天灭地之势抹掉着陆点一切有机生物和建筑,并通过致命性的核辐射将此地变为百年甚至千年内寸草不生的人间炼狱。
事实上,这种观点早就过时了!随着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到第二代核武器时,主流战术核弹和普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区别并不大。
譬如中子弹:
在第二代核武器出现之前,氢弹的破坏力最大,且核辐射最高。
其原因是普通的氢弹加有一层贫铀外壳,在发生核聚变爆炸时会产生中子将这层外壳大量吸收,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放射性沾染物。而中子弹去掉了这层外壳,核聚变在产生大量中子时就能毫无阻碍的辐射出去,这使得那些具有长期放射性的沾染物急剧下降。
简单来讲,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小型氢弹。它可对目标区域内的所有活物进行无差别杀伤,但对建筑物破坏小,更不会留下长期发射性污染源。
这还只是第二代核武器的代表!
现如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均进入第三代核武器阶段,诸如Y射线弹、核爆炸微波武器、电磁脉冲弹、X射线激光武器等核弹相比于上一代,体积更小、威力更大、密封性更好、核辐射更低。
譬如电磁脉冲弹:
此类武器攻击对象是通讯网络,一枚1000吨当量的电磁脉冲核弹所释放出的能力,足以瘫痪大半个欧洲,但同时它对人员和非电子设备的破坏力非常小。
而像中美俄这类核技术储备雄厚的强国,目前正在研究第四代核武器。
注:
核武器划代一直比较有争论,也有观点认为利用重原子核裂变反应制成的原子弹为第一代核武器,利用轻元素原子核在高温压下产生聚变反应制成的氢弹为第二代核武器,其中包括中子弹,利用核爆炸驱动的定向能武器为第三代核武器,如Y射线弹,第四代核武器则是以核子间的作用为基础,如金属氢武器、核同质异能素武器、反物质武器。
第四代核武器代表伽马射线弹结构图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拥有大规模无差别杀伤能力的核弹,正逐步实现各环节的可控制化。在超强有机杀伤力和定向打击的能力赋予下,战术核武器基本具备进入常态化作战的条件!
对于担负全球作战任务的美军而言:由于战术核武器威力相对较低,一旦投入战场所造成的破坏以及道义压力也小!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利用战术核武器超强的突防能力来对付稍纵即逝的“时间敏感性”目标,向来处于可选范围之内。
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五角大楼就做过两份预案:一是多兵种配合顺利推进;二是在承受巨大伤亡时用战术核武器清障!
换言之,在未来的战争中,我们或许会见到更高维度的核战争。
而由于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方针,这意味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重心在战略核武器方面,战术核武器的发展或许相对滞后,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改善的点。
2.战略需求
过去七十年,世界和平的大好局面主要依靠两根支柱,一根是核武器。
核平即和平!
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的进行了五十多年,为什么没有演变为世界大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双方各自拥有毁灭世界的能力。
另外一根支柱是什么呢?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全球化!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政策,核弹头数量远低于美俄两大核武强国。
究其原因只有一点: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化进程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打击,上下游供应链断带、原材料挤压无法出货、成品生产被搁置。除疫情自然衍生的经济问题外,白宫当局近期的一些列举动也对全球化经济体系造成人为性的破坏,比如甚嚣尘上的脱钩论。
所以西方经济界现在有个新颖的说法:疫情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它标志着WTO以来的全球化运转戛然而止,以后不再是全球化了。
不过,这一结论很快遭到了主流经济界的批评,理由很简单:
经济产业全球化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本国市场无法承受工业经济时,就需要寻找海外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主导大国通过技术和经济实力对世界各国的原材料资源优化配置,有技术的提供技术,有工业能力的搞生产,有石油的卖石油,有矿产的出口矿产。
在投入产出、资源配置、规模效益成本约束下,由水平分工的国际化和垂直整合的一体化相互结合的产业链难以被人为斩断。
简言之,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经济产业体系,谁离开这个体系,谁就过不下去。比如日本从这个体系离开后,它买不到石油了,庞大的工业产能也没有市场消耗。
不可否认,全球化的确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在某一时间段内被中断。
那谁能左右甚至打断全球化进程呢?
中美!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提供国与规则制定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与制成品提供国。
中美合,则世界合,全球化得以延续,反之则中断;至于全球化缔造的利益共同体——经济产业体系也并非不可替代。
即区域集团化!
从本质上来讲,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区别不大,只是范围被缩小了。
所谓全球化:美国提供技术—日韩欧提供高端工业品——中国提供中低端工业制成品——中东国家和俄罗斯提供石油——巴西澳大利亚非洲提供矿产——处于这一体系内的所有国家市场共享。
区域集团化就是缩小版的国际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
以亚洲内循环为例:俄罗斯、东南亚、中国南海可提供工业生产原材料以及粮食——中国东部地区及日韩可提供高端工业技术与制成品——中国中部地区可提供以电子制造业为核心的中端工业制成品——东南亚及中国西部地区可提供以纺织业和化工业为核心的低端工业制成品。
你看看,决定全球化进程之一的美国有意破坏,区域内循环也具备复制全球化的条件,谁还敢拍着胸脯说短时间内全球化一定不会中断(长时间看是必然趋势)?
所以自中美经贸战后,区域与区域间的贸易协定的签订频率越来越频繁。
比如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日韩积极推进的东北亚自贸圈、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东盟10+N会议。这一系列活动的背后,本质是在为区域集团化暂代全球化做准备。至于暂代到什么时候,取决于新的世界领导何时出现。
美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
综上所述,维护世界和平的全球化支柱正伴随着美国的“脱钩论”逐渐松动,当经济产业上的利益互溶被打破后,核武器就成为国家拱卫和平以及威慑敌人最有力的手段!
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明显有把核武器纳入大国对抗的常态化体系中。
2018年2月2日,美国国防部发布《核态势报告》称:
如今“大国竞争”回归,而美国的核武器日益老旧。为了适应形势,美国必须翻新和扩充核武器库。
扩充的核武库包括:潜射弹道导弹使用的低当量核弹头;新式共用型核弹头;新式潜射核巡航导弹。其中,作为核弹生产原材料的钚产能,在报告占据了重要篇幅。
报告称:美国能源部计划扩大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钚生产设施,并在南卡罗来纳州萨文娜河建造新设施,以提高钚的产能。新的裂变材料自然用于制造新的核弹头,以维持并扩大美国核武器规模。为此,美国能源部的核武器活动经费从2016年的不到90亿美元上升到110亿美元。
美国能源部是核武器生产的重要结构性部门,
核弹头、核原料的维护、研制工作归能源部管,经费由军费法案划拨。
上图为美国能源部历年核武器经费。
同时,《核态势报告》还强调:在国家利益面前,一切国际条约都不好使。也就是说,一旦白宫认为其国家利益有需要,美国就会毫不犹豫的退出一切有碍于其实现某种目标的条约。
毫不讳言,随着美国扩核行动愈发频繁,世界重回核阴云笼罩不再是危言耸听。
对于抗争形势日益严峻的中国而言: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以致核战争门槛降低的情况下,加上华盛顿越来越失控的反华局势,增强核武库,以遏制美国战略冒险的念头,已成当务之急。
或许会有人认为美国不敢对中国进行战略冒险,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疫情狠狠地把我打醒了:
通过美国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证明,美国政府和人民对死亡的承受能力远非外界所评估的那么低!
从疫情大规模爆发至今,全美上下每天差不多要死3000人左右。
截止2020年5月12日下午14时05分,美国累计死亡人数81795人,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本月底就会突破10万人大关。
每天都要死那么多人,美国政府和人民都在干嘛呢?
复工!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和人民对战争牺牲的承受能力或许也很强。所以,我们无法排除它是否抱有战略冒险的念头。
既然无法排除,那就一切按最坏的打算做准备,这叫底线思维。
3.数量需求
既然明确了需要扩核的概念,那么下一步正题自然就是需要增加多少?
先来看各国核弹头的数量!
5月1日,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发布报告称:
全球共有13380枚核弹头。俄罗斯现在拥有核弹头6370枚,其中在役4310枚,已退役封存2060枚,日常部署约1570枚;美国则还有5800枚核弹头,其中在役3800枚,退役封存2000枚,日常部署1750枚。
至于中国是多少,没有人知道,因为国防部从未公布过我国的核弹保有量。但根据包括日本长崎大学核武器废除研究中心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在内的国际著名智库的报告,中国的核弹头保有量为290枚,低于法国的300枚。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公布2019年全球核弹头数据(制图:SIPRI)
呵呵,天真!
按照SIPRI的数据,290枚显然满足不了对美国的战略核威慑。
那我们需要多少枚呢?
不知道!
真没有逗各位,现在网上说的数量都是估算(包括胡锡进主编的1000枚),并不完全准确,也有可能差之千里,原因在于核弹头数量与战略目标对比的计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比如:
需要摧毁的人口、经济、资源、国土的百分比是多少?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反导系统,我们的突防成功率有多高?
在遭受到对手第一次核打击后,有多少核反击力量能生存下来?
多少当量的核弹能在什么距离上造成多少超压?
最后,不同目标的位置、地形、气压、建筑物以及加固程度对核弹头打击能力均有大幅影响。
以上这些计算程序相当复杂,只有具备大型计算设施的机构或智库能搞,单凭普通人很难推断出最准确的数值。所以咱就不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了,我这里说一个被大家忽视的细节。
中国战略核导弹王牌:DF41
在建国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主持人是这么介绍火箭军的: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忠诚为国,潜心砺剑,火箭军已成为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军种。
什么叫全域慑战?
全球任何区域内均军备战略威慑力和战略打击力!
从理论上来讲:满足全域慑战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一枚导弹能够打到全球任何一个地表位置,都可以称之为全域慑战。
从实际上来讲:满足全域慑战的条件很苛刻。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就必须确保在遭到第一次核打击后,我方手中的战略核力量还能够突破敌反导系统,并全面摧毁其有生力量,方可称为全域慑战。
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低调说话,高调做事,能含蓄就含蓄,能隐晦就隐晦。
所以这段话你得品,你得细细的品...
今天是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2周年祭。
12年前,一场突然如其来的灾难席卷巴蜀大地:
这里的每一组数字,成为了共和国很多人至今都无法抹去的伤痛。
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十二年前那场灾难,带来的不止是伤痛,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那是源于祖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人民的感动。
当年国弱尚且如此,今夕国强何以低头?
所以,面对今天美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整个国族上下,须拿出曾经的汶川精神,众志成城,国民同心,一致对外。
借用2008年俄罗斯媒体评价中国抗争救灾的一段话:
一个总理能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就飞赴灾区的国家,
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
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元的国家,
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
永远不会被打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