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校尉:黑人运动席卷全美,为啥国会和白宫一点儿也不慌?
作者 :乌鸦校尉 2020-06-09 20:31:57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到现在,这场抗议示威活动已经四处发展、遍地开花,甚至越过高山和大河,抵达了遥远的澳洲和东亚。
并且,其中有很多奇葩行为,完全可以集合编写成一部画册——《当代抗议迷惑行为大赏》。
比如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艺术博物馆门前,就有成百上千个抗议者,模仿尸体躺在台阶上装咸鱼。
他们边躺边高声呼喊着“I can't breathe”,整整躺了8分46秒,同弗洛伊德遭到锁喉的时间分秒不差。
不愧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连地点都挑得那么恰到好处。
还有一群抗议者用上了自己的种族天赋,一边抗议游行,一边举着牌子跳广场舞。
伊利诺伊州的抗议者甚至向本来应该负责镇压活动的警察发起了斗舞请求。
一曲新裤子的“你你你你要跳舞吗”,已经脱口而出。
抗议者花样繁多,警察这边也有人融入抗议的队伍,镇压不如跳舞。
抗议者联合努力推翻一辆警车后,一位女抗议者竟然爬上去蹲下来,开始进行体内多余水分排解活动(俗称随地小便)。
还有人他闹任他闹,在断壁残垣中还坚持跑步健身。
现在,这场抗议之风,已经从美国吹向了世界。
欧洲、北美这些地方出来声援美国黑人尚且可以理解,毕竟欧洲黑人多,有市场。
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日韩两地居然也搞起了“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活动。
下跪、游行、喊口号,赫然在目。
远在大洋那头的澳大利亚人声援黑人的同时,抗议旗号还不忘打上“反对5G”、“反对疫苗”。
除了唱歌跳舞举牌子,他们还喜欢涂抹、打砸各种各样的雕塑。
印度驻美国大使馆附近的一座甘地的雕像,在抗议活动中被人用橙色的油漆在底座上写上了“种族主义者”等几个大字。
他们说甘地20来岁的时候,曾经形容南非黑人“麻烦,非常脏,生活得像动物一样”,所以是个种族主义者。
emmm……照这么个罗织法儿,那全世界都是种族主义者,谁年轻的时候还没说过一两句涉嫌种族歧视的话呢?
6日,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进行的抗议活动中,一小群示威者推倒了位于当地门罗公园内的威廉·卡特·威科姆的雕像。
仅仅是因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威科姆是南方邦联军的骑兵将军。
英国当地时间7日,在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那些抗议者将奴隶贩子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雕像推倒,并扔到了水里。
在扔到水里前,还有人模仿警察对弗洛伊德做的事,用膝盖跪压在雕像的脖子上。
拆雕塑也是黑人抗议的老传统了。
随便一搜,美国每年就有无数南方军将领的雕像被拆除、推倒,哪次黑人抗议一下就得拆个几座。
还有什么白人警察跪地给黑人洗脚,模仿宗教仪式啊:
什么警察匍匐在地模仿弗洛伊德被捕姿势,声援示威者啊:
看美国的抗议示威,简直是各路实力派演员和行为艺术家轮番上阵表演杂技,让人忍不住想要带着西瓜鼓掌买票。
只不过,吃瓜之余我们也想问一问,黑人用这么艺术的方式抗议,有什么用吗?
和他们的前辈比起来,现在的示威者真是退化得严重。
事实上,不仅仅是美国,如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底层人“争取权利”的示威活动,几乎都会呈现出类似的特点——看起来花样翻新,实则千篇一律,不是举牌跳舞,就是行为艺术。
看上去花里胡哨,实则没有卵用,很多抗议者到最后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正在为谁、向谁,争取何种权利。
概括一下就是“五彩斑斓的黑”,让众多满怀期盼的中国网友看得很是失望。
资本主义世界民权运动的这种佛系状态,其实不是从来如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尚能诞生一呼百应的民间领袖,尚能有统一组织统一纲领,协调进行活动。
怎么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反而“菜”到了这般地步?
这一切是有原因的。
因为面对底层人的反抗,那些“被斗争”的统治者们选择了一条聪明的路,对不同的斗争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通过精心设计,在这多年时间里,不仅把发起斗争的群体有效地分化乃至于内斗不断,甚至还把自己化整为零伪装进后者分化出来的队伍之中,摇身一变化为了各个群体的“利益共同体”。
原本的“敌人”变成了“自己人”,原本的“战友”却变成了“敌人”。
换句话说,现在示威者种种举动,正是美国统治者们有意识引导的结果,因为这样最无害化,最不动摇统治根基。
国会和白宫看到这样的黑人运动不仅不慌,甚至还有余力加入其中一起玩,拜登就趁机作秀了好几次。
这个巧妙的“骗术”,就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吸取民权运动教训而演化出的名为“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的话语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是“横切”的,任何矛盾都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解决。
一个社会资本家肯定是少数,无产阶级是多数,无产阶级如果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团结起来,那还不把资本家桌子都给掀了?
于是,资本家们强行往中间塞了一个“中产阶级”,凭空分化了被统治阶级,似乎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不是一拨。
其实哪儿有什么中产阶级,现在被称为中产阶级的那些人,绝大多数没有工厂,没有股权,一套房一辆车根本不能帮自己稳定阶层,稍微碰到点什么就有重新“无产化”的风险。
不掌握生产资料,就永远是无产阶级。
但资本家这么一分,就平白把无产阶级的人数变少了,真的有不少人自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瞧不起无产阶级,甚至开始和无产阶级抢利益,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
除了“横切”,还可以纵切,除了阶级以外,大家还有不同的族裔啊,性取向啊,等等等等。
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些,把底层人划分为黑人、墨西哥裔、同性恋、双性恋等等“身份”。
当你认同了这种划分标准后,你有意无意地就会忘记真正的矛盾,眼里只有自己这个“族群”的那些利益,甚至为了利益去攻击其他族群,而忽略了真正的矛盾。
打个比方,美国有一个很让华裔难受的法案,叫“亚裔细分法案”。
这个法案做什么的呢?
就是美国很多高校招生的时候,会根据族裔人口比例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指标,比方说一个学校今年招1000个,就按照美国黑人占比13%的比例来,黑人必须录满130个,亚裔仅占总人口的6.5%,那就按比例录取65个。
亚裔就和亚裔比成绩,黑人和黑人比。
结果就是进这个高校的黑人平均成绩,远远低于白人和亚裔的成绩,因为亚裔读书太厉害了。
本来这对于勤奋的亚裔就很不公平了。
但是,人家非但没觉得不公平,反而觉得这还不够,因为印度人也是算在亚裔里面的,同样是亚裔,印度人读书就读不过华裔。
亚裔的录取名额里65个,可能64个都是华裔。
那怎么办呢?他们想了个办法,在亚裔里面继续细分,分印度裔,日本裔,菲律宾裔,等等。
那么这样一来,分数比华人更低的印度人也可以以较低的分数上大学了,但原来录取64个华裔可能就变成了30个。
华裔只能拼命努力,才能和其他人平起平坐,只因为自己的身份。
身份政治语境下,“亚裔细分法案”可以说得冠冕堂皇——“让一些人口极为稀少的少数族裔增加上大学机会”。
华裔就作为“受到过多关照的少数族裔”(overrepresented minority),份额降低;越南裔、菲律宾裔作为“缺乏足够关注的少数族裔”(underrepresented minorities),份额增加。
这样的法案,2016年在加州全票通过!其中华裔女婿参议员夏乐柏(Bob Huff)也投了赞成票,糊涂蛋一个。
2017年马萨诸塞州的法案,甚至把美国亚裔细分出21个族群!
那对分数高的华裔当然心里不平衡啊,我比你高一百分也只能跟你上一样的大学,凭什么?
但是,这样在细分后受到“迫害”的美国华裔,有一部分关注点却不在于制定法案的统治阶层,而是指向了没有被“细分”的美国拉丁裔、非裔,认为是这些人抢走了他们念书的机会,抗议指向了这些人。
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切给底层的蛋糕总量其实根本没有变,亚裔加起来还是65个,但是成功把亚裔的焦点指向了和自己同为少数族裔的其他人,忘了真正应该抵制的是按照比例录取的整个不公平的大政策。
发动群众斗群众,统治者坐壁上观,稳如泰山。
这就是身份政治分化底层的策略。
按照族群(ethnicity)、性别(gender)、性取向(sex)这三项,每个人都被带上了身份的标签。
相同标签就是“一伙”的,黑人权贵也是“非裔美国人”,黑人贫民也是“非裔美国人”。
殊不知黑人权贵很多人已经是体制的维护者了,他们和底层黑人根本不是一条心。
以前的黑人民权运动,指望的是混社会出身的马尔科姆·X,至多是牧师家庭的马丁·路德·金。
但新世纪黑人群体,却把总统奥巴马当成所谓的“黑人民权领袖”,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肤色。
这就好像底层人觉得希拉里和底层纺织女工同一个共同体,会为底层女工斗争,只因为她们都是白人女性,这怎么可能呢?
本来,黑人和白人的矛盾,华裔和白人的矛盾,墨西哥裔和白人的矛盾,很多时候是有共同点的,都是阶级反抗压迫的斗争。
结果就转变成了各自为战,为自己的“身份群体”争取权利的斗争。
谁眼里都只剩下那个65,而忘了大伙儿真正应该去争取的是那个1000。
统治阶级应对这种“斗争”,只需要分别回应就好了:
今天出台法案保障黑人权利,其他身份群体不高兴;那明天再出台政策保障同性恋者,又让另外的群体不开心。
这样,各个身份群体就像“朝三暮四”故事里的猴子,被分解成了不同的“部落”,你为了这个部落我为了那个部落,自己就斗得你死我活了,真正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自然就被化解于无形。
“身份政治”这个幌子,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成功地掩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并在这个语境下创造出无数“白左”化的政治正确。
然而这种“阳谋”如今开始反噬。越来越多的身份群体拥有标签,并借此谋得更多的权利,那么没有标签的人自然就“吃亏”了,不满的情绪愈发增长。
最终,那些没有“身份认定”带来“特权”的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另一个强大的“群体”,那就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底层白人男性异性恋者。
那么,有没有人识破这一点呢?
有,不过,当你真的识破身份政治这个圈套,想要真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伙伴,有组织地进行活动时,那还有一招可以对付你——物理超度。
黑豹党就是如此。
“黑豹党”脱胎于“种族隔离”时期的流行全国的“黑人力量运动”,他们一开始的确是只为黑人斗争的,保护被警察欺负的黑人。
但是,黑豹党的两位创始人休伊·牛顿(Huey Newton)和鲍比·西尔(Bobby Seale),他们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后来黑豹党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也有人受过毛主席的接见。
两人都是出生于黑人社区的工人阶级后代,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们从来不相信所谓的黑人中产阶级或是知识分子。
于是,渐渐地,他们抛弃了黑人种族主义,转而开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基层,解决一些与底层民众切身相关的问题,努力使下层社区免遭资本家的剥削。
比如底层人食物很成问题,尤其是工人阶级,他们就做出了“儿童免费早餐计划”,通过在教堂免费向上学的儿童发放早餐,不分白人还是黑人,来团结无法为孩子提供早餐的整个下层家庭。
1969年,黑豹党在全国有22个支部发放免费早餐,同时为将近20000名学生提供免费早餐。
这些支部几乎遍布了洛杉矶、纽约、芝加哥等拥有巨量下层工人阶级的大型城市。
底层人教育资源也被精英垄断,于是,他们就做了一个“解放学校”计划,为底层群体开设免费的学校,并为学生提供免费餐食。
从暑期班到全日制,招收2~11岁的儿童。
学校不仅教语文、数学和自然科学;同时也将白人学校忽视的黑人历史和黑豹党的革命意识作为教育内容。
说实话,这已经有一些社会主义的雏形了。
1971年开始,黑豹党的行动方式由“暴力革命的黑人民族运动”,转变为“广泛的、大规模的、属于人民的政治机器”,以此来满足不同黑人社区差异化的需求。
粮食、教育、医疗;底层人民缺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1971年针对“暴力革命”还是“团结社区”讨论,甚至导致了党派内部的分裂)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黑豹党用社区服务团结了整个底层群体,打破了黑人运动的种族局限性,如果任凭他们发展,最后极有可能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美国政客来说,黑豹党的社区服务比黑人打砸抢烧危险多了。
1969年,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将黑豹党描述为“对国家内部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政府无法容许黑豹党再进一步,必须动用武力手段将其铲除!
他制定并监督执行了一系列反制计划,以监视、渗透、骚扰、抹黑以及暗杀等手段直接破坏黑豹的领导层。
黑豹党非常可惜,他们的顶层团队还没有发展成哪怕核心成员被政府杀害,也可以有后来者顶上,可以继续正常运转的团队,就遭遇了政府毁灭性的打击。
大批成员被逮捕,创始人鲍比·西尔被监禁,法庭不许律师为他辩护。
新上任的弗雷德·汉普顿(Fred Hampton)、马克·克拉克(Mark Clark)被警察打死在家中。事件的联邦调查报告显示,克拉克被杀时只开了1枪,而且是中枪引起的反射性抽搐的结果,而警察则开了至少80枪!
而另一位创始人休伊·牛顿则在1974年被指控谋杀,随后逃亡古巴。
到1980年,黑豹党只剩下区区27名党员。最后一间学校,也在1982年因管理层挪用学校资金吸毒的丑闻而宣布关闭。
对于美国而言,化解底层的反抗,他们太过熟练了,熟练到了底层几乎没有任何反杀的机会。
想要在这种国家的内部成长,推翻不人道的政府,就犹如走上万米的钢丝,却半步也错不得,错一点就是粉身碎骨。
底层人的“统一战线”想要真正建立起来,恐怕只有等美国政府逐渐丧失对基层的掌控力,变得再腐朽一些了。
比如,最近懂王特朗普就狂喷示威者为“贱民”,这就是在提醒底层人,要抛弃各个身份群体的认同,团结起来。
大统领胸前的红领巾,似乎又鲜艳了几分……
上一篇:坏土豆:委内瑞拉,是怎么被公平和民主摧毁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