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视察拉达克,不断增兵,是战前动员还是极限施压?
据报道,在加勒万河谷挑衅失败后,印度便向拉达克增兵3.6万人,随后,印度约5个师、合计7.5万人的兵力也相继赶至拉达克。这意味着,扑向拉达克的印军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
和大批印军一块赶往拉达克的,还有米格-29、苏-30、阿帕奇、幻影-2000、北极星等军机,以及防空导弹、榴弹炮等武器。与此同时,印度工兵也开始修建包括桥梁、隧道在内的工程,以为印军提供后勤补给做准备。
拉达克,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峡谷地带,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都是藏民,信西藏佛教,曾经是中国的领土。拉达克的地理位置对于印度来说很重要,是因为它是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战略屏障。从拉达克有一条直通新德里约500公里的大道,机械化部队一天就可以威胁新德里。
有军事专家指出,印军在拉达克增兵十万,是非常失策的。一旦打起来,这些部队连逃跑的退路都没有,因为印军增兵时间长达三周,这是在有序指挥的情况下的调兵速度。如果溃败逃窜,那时无法有序指挥,必然自我践踏,伤亡惨重,甚至全军覆没。这也说明印军战争思维落后,缺乏现代化战争的指导思想和联合作战的能力,还热衷于人海战术,妄图以人的数量多少来获胜,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印度总理莫迪和国防高官7月3日突然访问冲突前线拉达克地区,并看望了在6.15日中印冲突中受伤的印军士兵。从画面上看,印军士兵都恢复良好,并没有看到受伤严重的情况,连绷带都没有打,说明伤势基本完好,甚至印媒质疑是否作秀?
莫迪此时突访拉达克,并发表了讲话,声称“扩张主义已经结束,世界走上了发展的时代”。这句话有两种解读,一是这句话是对印军高官说的,因为印军高官中一直秉承扩张主义战略,而缺乏发展的战略,总是想用英国的战略思维去应对周边国家,导致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急剧恶化,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甚至有媒体报道,在6.15中印官兵肢体冲突后,印军高官向莫迪汇报后,气冲冲地走出莫迪办公室,看来是和莫迪的战略思想不一致。莫迪在电视里公开承认:中国没有越境。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17日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表示:印方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地局势已经趋缓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印军的这一冒险行径严重违背两国有关边境问题达成的协议,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再次向印方表示强烈抗议。我们要求印方对此开展彻底调查,严惩肇事责任人,严格管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挑衅性举动,确保此类事件不得再发生。印方务必不要对当前形势做出误判,务必不要低估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
既然是印军越境偷袭,导致中印发生冲突,那么莫迪此时视察前线,到底是什么战略意图呢?我们不妨分析分析。
莫迪视察拉达克前线,其战略意图无非三种可能:一是战前动员。二是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为取得有利于印度的谈判成果。三是保持紧张局势,与中国长期对峙。
一是战前动员。这种可能性基本不成立,从拉达克到阿克赛钦,需要通过80公里长的加勒万河谷。目前加勒万河谷为我方控制,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印军来多少,基本可以消灭多少。所以,拉达克不具有进攻我阿克赛钦的优势。如果印军发起进攻,等同于自杀。另外,巴基斯坦也在增兵巴控克什米尔边境,对印度也形成巨大压力。这决定了印度想开战,时机不适合,既然明知道打不赢,会吃大亏,莫迪又何必做战前动员?
二是极限施压。国家之间的任何冲突,如果打不赢,那么极限施压就是自欺欺人,毫无意义。因为战争是最大的底线和红线,如果你突破不了,那么所有的手段都是虚招,毫无意义。道理很简单:连打仗都不怕,还怕你极限施压?所以极限施压获得谈判筹码,这也是不可能的。
三是长期对峙。印度和中国长期对峙,是极度吃亏的。中国的重兵不会部署在阿克赛钦,只需要中远程火力覆盖周边一千多公里的范围即可,不说加勒万河谷和拉达克,甚至连新德里都在我战机和远程火炮的打击范围内。而印度却将重兵部署在一线,10万部队的吃喝拉撒和油料补给,会导致补给损耗剧增,费用巨大,这样下去,印度能耗得住几个月?有网友说4个月,到11月份天气寒冷,气候恶劣,印军受不了也就撤了。所以,长期对峙说,也不成立。

一是政治作秀,给印度人看。
这次中印冲突,发生了意外,就是造成了印度士兵的伤亡。本来是死3人,后来17人因救治不力而死亡,总共死了20人。印军有伤亡,虽然是理亏,越境偷袭造成的,但这打击了印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印度国内的舆论明显情绪化,甚至支持中印开战,这让一向以“强硬姿态”出现的莫迪面临两难:开战必败,损失更大。不开战,国内形象受损。
通过增兵拉达克,并视察一线受伤官兵,莫迪再次向国内展示其强硬者的领导人形象。同时喊话:扩张主义时代必须结束,世界开启了发展的时代。这句话其实是莫迪对国内的不同政见者,要求对中国开战的那部分政客说的。莫迪只有在拉达克说这话,才有战略分量。
二是军事作秀,给中国和周边国家看。
如果印度不增兵拉达克,我们才感到奇怪。既然群殴打输了,增兵才正常。印度这次增兵,几乎是直播式增兵,甚至连多少T-90坦克部署到一线,都公开。这说明,增兵的目的不是为了开战,而是为了示强。给中国和周边的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看看,我印度还是很强大的,我们有各国的先进武器。
当然,印度示强的方法,不只是增兵,还包括四处催各国供应的军火。这让人忍俊不住大笑,难道印度是这样准备战争的?真是拉屎了才想起没有厕所纸。到了战争准备开打了,才四处催各国供应军火,这样的国家能打大仗?连“有备无患”“出门如见敌”的基本兵法都不知道,还谈何克敌制胜?所以,印度催各国供应军火,恰恰暴露了印度不想打仗,不敢打仗的虚弱心态和无备事实。
三是外交作秀,给美英等支持者看。
美英等国都公开支持印度,印度需要答谢这些国家啊,总得有所表示,否则下次谁再支持印度?所以增兵拉达克,是印度给美英等支持者看的重要一环。告诉美英:我们积极准备了,也增兵了,尽力而为了。而莫迪视察拉达克,并发表重要讲话,则是这个作秀的高潮。言外之意是,扩张主义必须结束,印度将走上发展的道路。看来,莫迪总理想放弃扩张主义路线,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路线方针了。

中国的战略重心在东南沿海,而不是印度方向,所以中国应对之策,其实很简单,就六个字:一是伐交。二是凉拌。三是谈判。
一是伐交。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所以在战争之前,伐交至关重要。伐交既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能为战而屈人之兵提供有利支持。中国和俄罗斯是合作紧密的国家,而印度深受俄罗斯的影响。中俄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既防止印度受美国指使而离间中俄关系,又防止印度不顾中俄合作大局而挑衅发起战争。目前,反对美国单极化霸权,推进多极化合作是中俄欧战略合作的基础,也是战略重点,不能受印度的战略干扰。有报道说,中俄原油交易量大增,而且价格上涨,这说明中俄合作更加紧密。同时中欧之间合作也日趋紧密,这都是伐交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遏制印度的军事冲突,中国还需要伐交,联合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不丹、缅甸、斯里兰卡等印度周边国家一起,加强合作,逼迫印度放弃扩张主义政策,而回到发展合作的道路上来。
二是凉拌。
中国的战机、中远程火力足够覆盖印度新德里及拉达克,就不怕印度挑衅。因为挑衅的结果,就是全歼入侵之敌,让印度遭受比1962年更惨的失败结局。有了这个军事自信后,我们完全可以对印度采取凉拌策略,不理不睬做好我们边境建设和战场建设。
我们不理不睬,但印度在拉达克的十万大军却是干耗,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处于消耗的战略尴尬境地,最后不得不和我们谈判求和,以给自己颜面撤退。
三是谈判。
印度耗不下去了,肯定会撤退。因为印军前进的红线已经划好,要么原地消耗,要么撤退。打不敢打,耗不能耗,就只有撤退了。印军要撤退,肯定想体面撤退,否则有一种败阵而退的感觉,所以肯定和我们谈。最后中印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实现中印边境的稳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