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峡大坝,为何洪灾还是这么多?
今年夏季汛期,长江上中下游都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也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面对洪灾,三峡大坝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第一问:
三峡大坝变形了吗?会溃坝吗?
1
1
2
2
网上流传的“大坝变形”“溃坝”等说法,缺乏科学常识
3
3
每年的三峡质量检查报告都直接提交国务院
专家结论:三峡大坝坝体没有任何安全问题:坝型选择、设计标准、质量保证决定了三峡大坝不可能发生溃坝。三峡工程是“长江上的钢铁长城”。
第二问:
三峡水库加剧了重庆、武汉等上下游的洪灾吗?
1
1
2
2
3
3
专家结论:过去十多年,以三峡为骨干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已多次让长江中下游躲过灭顶之灾。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及其上游的41座水库,今天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将更加严重。要解决长江流域的洪灾,我们还需要更多像三峡这样的水利基础设施。
第三问:
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
1
1
2
2
以上这些数字充分表明,欧美国家从来没有进入什么“拆坝时代”,否则怎么可能有远高于中国的人均库容。相反,正因为人均库容远远高于我们,他们能吸纳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人均库容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水资源调控能力的高低,有了足够的水库库容,洪水就是资源和财富,否则就是危险和灾难。

3
3
4
4
专家结论:三峡工程的最主要功能是增强了水资源调控能力。三峡发电或许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但三峡水库对于长江水资源的调控作用,没有任何其他手段可以替代。洪水并非不可对抗的天灾,克服先天不利的气候地理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都迫切需要尽快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
三峡工程 国之重器
兴建三峡工程、治理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开发三峡的宏伟设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勘测设计、规划论证后,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世界上承担综合功能任务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坝址地处长江干流西陵峡河段、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控制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历时20多年艰苦奋斗,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于2009年如期完成。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三峡工程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目前,三峡工程已经连续10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防洪、航运、发电、补水等巨大综合效益显著发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保障流域防洪安全、航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我国能源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显著。三峡工程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骨干工程,处于长江上游来水进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可控制长江防洪最险的荆江河段95%的洪水来量,武汉以上三分之二的洪水来量。三峡工程建成后起到削峰、错峰的作用,对长江上游特大洪水的调节作用,是其他任何工程都不能替代的。三峡工程建成后,江汉平原最薄弱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有效保护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自2003年蓄水运行以来,三峡水库已经累计实施拦洪运用53次,总蓄洪量1533亿立方米,两次拦蓄超过700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峰,为长江中下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强的安全屏障。
今年,受近日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的影响,7月以来长江流域多处河流及湖泊水文站点水位持续上升,长江干流监利至江阴段、洞庭湖湖区、鄱阳湖湖区等地水位已超防洪警戒水位,部分湖泊、堤坝超保证水位,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为进一步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有效控制干流河道的水位涨势,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7月6日起连续调减5次,5天内出库流量从35000立方米每秒减少至19000立方米每秒,后续三峡水库将按照长江委的调度要求进一步控制下泄量。
三峡工程绿电效益显著。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82亿千瓦时。三峡电站于2003年7月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截至2019年底,累计发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三峡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力通过三峡输变电网络送往华中、华东、南方和川渝电网,直接受益的地区有华中、华东、华南和川渝地区,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三峡工程电站节能减排效应明显,相当于节约原煤消耗约5.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180多万吨,其中2018年发电1016.2亿千瓦时,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创造国内单座水电站年发电纪录。
三峡工程通航效益显著。三峡工程蓄水后,改善了长江川江(重庆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河段)660千米河道通航条件,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船舶运输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三峡双线五级船闸2003年投运。截至今年6月,已经连续运行17年,累计运行16.34万闸次,通过船舶87.53万艘次,过闸货运量14.68亿吨。2019年,三峡船闸通过货运量达到1.46亿吨,超过设计通过能力(1亿吨)46%,是三峡水库蓄水前该河段最高货运量(1800万吨)的8.12倍,极大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沿江航运的大发展。三峡升船机自2016年9月18日试通航。截至今年6月,累计安全有载运行9800厢次,通过各类船舶约10000艘次、旅客36万人,充分发挥了过坝快速通道作用,同时提高了枢纽通航调度的灵活性。
三峡水库补水效益显著。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及上游经济鱼类资源增加,近年来多次实施水库生态调度,促进了中下游经济鱼类繁殖,为发展渔业、改善环境、增加就业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带来有利影响。截至2019年9月末,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2664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紧张局面。三峡工程蓄水后,原有三峡美景并未受太大影响,又增添了高峡平湖等新景观。三峡坝区成为中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连年攀升,三峡大坝旅游区2019年接待游客达320万人。三峡工程正发挥其工业旅游典范效应,带动长江三峡旅游,进而促进长江黄金旅游带形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多次调增机组出力,满足湖北省高峰电力需求,支援当前抗击疫情各项工作。自1月24日0时至3月底,处在湖北宜昌的三峡电站和葛洲坝电站不断加大机组出力,累计调增发电计划30余次,一季度三峡电站、葛洲坝电站发电量达201.6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加3.7%,创历史新高,有力确保了湖北等受电地区抗疫用电需求。与此同时,在长江委、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大力支持下,长江电力持续加大三峡水库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补水力度,一季度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量超100亿立方米,上游水位已消落至164.72米,有力支援长江中下游地区复工复产及春耕灌溉用水需求,充分发挥了大国重器的应急保障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