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美首次高层战略对话?
作者 :正文注明 2021-03-12 01:56:59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在《南华早报》几天前爆出中美将举行首次高层战略对话后,北京时间3月11日,美方和中方相继确认了这一消息。
时间是3月18日,地点是阿拉斯加。
美方参加人员是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中方参加人员是杨洁篪、王毅。
时间和地点选择,都有一定的原因。
这次中美对话,放在了布林肯上任后首次出访的最后一个环节。
拜登政府1月20日上台,布林肯作为“外交部长”,第一次出访选择了日本和韩国,跟他一起出访的还有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奥斯汀。3月16日-17日,两人在日本访问,17日-18日,在韩国访问。然后,在回国的途中,布林肯停靠阿拉斯加,跟沙利文一道,跟中方举行高层战略对话。奥斯丁则在日韩之行后续继续访问印度。
很明显,这次对话是美国主动提出来的,而且看起来是临时加进去的。
中方的通稿里面明确说了,此次高层战略对话是“应美方邀请”。
在布林肯最初宣布出访计划时,并没有包括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内容。
在布林肯此次出访前,美国总统拜登跟传统西方七国集团(G7)的领导人举行了视频会议,在3月12日,拜登还将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领导人举行所谓的“四方会谈”(QUAD)。
综合来说,当前,拜登政府正在积极修复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不断加大在印太地区的布局,目标很明显,就是应对中国的崛起。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之间的利益融合点和分歧都非常多,中美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从这个角度讲,中美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举行任何层级的对话和磋商,都是一件好事。
中国对此肯定持开放态度。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对此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抱有太大的期望。
我认为,这次对话,有两个明确的定性:
第一,这次对话将是试探性的。拜登上台还不到两个月,外交战略和布局还在持续进行中。此时,中美举行高层战略对话,主要的作用就是试一试、听一听、看一看,各自讲讲立场和原则,但不会有详细、严谨的对话日程,以及必须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第二,这次对话将是沟通性的。在会上,双方最有可能的将是继续“各说各话”,各自摆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并倾听对方的原则和立场。气氛可能是温和、理性的,但分歧将会是非常明显的。换句话说,相当于是“理性、温和的吵架”。
双方彻底“谈崩”的可能性不大,布林肯、沙利文都是很职业的官僚,绝不是蓬佩奥那样的“奇葩”,但双方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也不大。相反,双方在对话过程中会发现彼此在很多问题上分歧很大。因此,这场对话注定也是不轻松的。
大家可以等着看看3月18日的通稿,这句话可能成为关键句——“双方就彼此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我个人判断,如果能有如下小小的共识,这次对话就算是成功了:
第一,双方表示将继续进行对话,并考虑安排下一步外交、国安、经贸团队的沟通;
第二,双方表示,将在应对疫情和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
第三,如果表示中美最高领导人有互访的可能,将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对于中美关系,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写过很多,大家可以看一看:
从中美关系大局上来说,三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大国竞争;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突;
——文明和种族矛盾。
现在,国内的共识是,我们不必去刻意凸显这些矛盾。
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还是需要看清事情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势。(详见《拜登上台,中美关系何去何从?》、《拜登首场外交演讲对中国的启示》)
对于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势,我坚持所谓的“K型”判断:
——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大大增强;
——在可以合作的地方,主要是疫情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会往上走,但在“K型”中,往上走的部分会很短;
——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将会更加激烈,会往下走,在“K型”中,往下走的部分会很长。
整体来说,在当前和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合作与竞争”将会呈现明显的“三七开”局面。
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中方需要继续保持战略耐心。
我依然认为,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和对华政策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定论。
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中,存在着几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按照布林肯的说法,美国将跟中国在能合作的时候合作,在需要竞争的时候竞争,在需要敌对的时候敌对。
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美国很难将这三个方面分得非常清楚,也很难阻止这三个方面不会相互影响。
中美在双边关系中,战略目标有着明显的不同:
对于美国来说,有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那就是防范中国崛起,阻止美国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有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那就是稳定中美关系,避免局势失控,进而继续维护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在现阶段,双方在处理双边关系时的终极目标是不一致的。
对于美国来说,第一优先级的事情是,防范中国崛起;对于中国来说,第一优先级的事情是继续维护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但中美双方都有一个隐含的战略需求,但就是中美关系不能失控,特别是中美关系不能走向全面的对抗,甚至是冲突,因为,不仅中国承担不起,美国同样承担不起。
我个人预计,中美关系最终将会进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管控状态”。
但在此之前,美国一定会尝试给中国“立规矩”,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给中国当“教师爷”。
由于中国在台湾、新港、新疆等问题上没有退让的余地,美国只会不断地“碰钉子”。等到“碰”到一定的时候,中美关系存在失控风险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中美开始不带情绪地、理性地、平等地进行磋商管控双边关系的时候。
接下来,美国肯定会在中美关系中继续进行一系列试探,包括试图组建美欧日国际对华统一战线、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不断出招等。
中国将会见招拆招,同时坚持原则,不断斗争,到最后等到美国发现所有的“折腾”只能是无功而返的时候,中美关系将会进入下一阶段。
鉴于美国国内的民意,拜登肯定不会急于取消特朗普对中国实施的各种关税等制裁,也不会急于实现中美领导人互访。
在拜登执政期间,中美之间的博弈将是长期性的。
还是那句话,中国应该保持战略耐心,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
等到美国发现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都不起作用,且中美关系存在失控风险的时候,中美就会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那个时候,最有可能的方案还是中国提出的“三个清单”倡议——去掉中美关系中情绪化的东西,以一种职业、理性的方式,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在需要对话、磋商的地方进行对话、磋商,在需要管控的地方进行管控。
客观上,由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中美大概率很难实现真正的“友好”,但中美都有责任、有需求确保中美关系不要失控,中美之间建立起一种“就事论事”的工作关系,是最切实际的一种选择。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上一篇:断不了的补习班,掏不空的家长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