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读书--知行合一,化于无形

人口出现负增长,不必慌张!

作者 :正文注明 2021-04-19 12:09:51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评论
原创: 吴鹏飞
来源公众号:吴鹏飞观点
已获授权

今天的话题,我们先从人类的自我生产说起。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繁衍,都离不开性。如果一种动物的性是痛苦难受的,那么它早就已经灭绝了。最终留下来的动物,性都是快乐的。但是动物的生殖过程,孵育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悲壮的,牺牲的,却是为了避免动物的过度繁殖。
大自然利用这一乐一苦,保持了动物种群数量的微妙平衡。在自然界,没有一种动物可以无限繁殖,就算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狮子老虎,他们最终还是要化为食腐动物的粪便。在原本的世界里,食物链是一个闭合的环,所有动物都受到它的制约,不能任意繁殖自己。
因为自然资源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一个动物的幼体,受到食物匮乏、天敌袭扰、灾害夺命、疾病丧命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存活率不到30%。性快乐造成的幼体的富裕量,在自然力量中,大部分被淘汰。但是人类脱离动物界以后,逃离了食物链,打破了自然的规律。除了少数民族有天葬的习惯以外,人的尸体基本上都不再参与动物的食物链大循环了。
人类首先没有了天敌,幼儿不会受到任何动物的威胁;其次人类通过采集狩猎、渔业、牧业、农业,大规模解决了食物问题。特别要提出来表扬的是马铃薯、番薯、粟黍、高粱、玉米等高产作物,它们使人类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起来。最后,医学的进步还使婴儿的存活率高达95%以上。
在地球上,任何一种大型动物,繁衍到人类这样的数量,都是一件可怖的事情。事情也确实如此。人类数量急剧增长之后,争夺生存空间和各种财富的活动成为常态,于是人们发明了军队和战争,这两样东西可以大规模吞噬人类的生命,减少人口。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也可能造成几十万人死亡。这往往使人类的人口达到了动态平衡。

因此在战争条件下,人口的多寡,人口的再生产,就是一件空前重要的工作。比如蒙古人在起家、自身统一和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就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育龄妇女的肚子闲着。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如下这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伦理和性观念的障碍:很多女人白天丈夫被杀,晚上可能就睡在了仇人的被窝里。
人类的古代社会一直在重复一个人口生产的循环方式:和平年景,人口增多;人口增多,出现动荡;出现动荡,引发战争;引发战争,大量死人;改朝换代,出现和平;人口增加,再次动荡,如此循环往复。
聪明的人类,终于还是想到了打破循环的方法,一是通过核武器保持战略平衡,维持长时期的和平,二是通过避孕套、避孕药物、结扎手术、植入器物等方法实现人工避孕,控制自然受孕,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减产。如此一来,社会可以通过计划生育减少社会供给压力,避免政治动荡。
另一方面,人自身可以把放空的性能力,变成纯粹的快乐,甚至变成和生育完全无关的一个产业,成千上万的性工作者肚皮完全空置,这在成吉思汗的年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人类通过这种非暴力、非动乱的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西方社会是节育控制人口的先行者。
但这引起了战乱中无数人丧命的中国的反感。是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是人多力量大,还是人口过多容易诱发饥馑、流民、动荡、革命?中国在这两者之间,有过长时间的争论。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社会财富增长的严重不匹配,使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人口非做到有计划地增长不可。
说实话,我们的计划生育概念迟到了一步,因此不得不采取严峻的方法控制人口增长,甚至提出了独生子女光荣和优待的政策,并严格杜绝超生。大约20多年的严格控制,使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可能,严重老年化社会可能到来,在一些有识之士的一再呼吁之下,二孩政策终于放开了。
再说一句实话,多年的政策、制度、观念,有其巨大的惯性,弯子字拐得太急了也不行。我们鼓励生育的政策,又晚了半拍。所以,2016年到2020年这五年的新生儿总数分别为1786万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003万人,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
而2020年的全年死亡人数为1002万人,与新生儿基本持平。也就是説,按照这个趋势,2021年,也就是今年,中国人口70年来将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比所有专家的预测都要早,一般预计是在2028年或2030年出现负增长,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如果说,计划生育我们慢了一拍,放开生育慢了半拍,那么,鼓励生育的政策就不能再滞后了。因为生育政策和生育行为、生育结果之间,是有一个作用时间,有一个周期的,所以,我们必须现在就动手制定鼓励生育政策,而不是等到人口负增长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时。

目前,西方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都存在生育率极低的问题,政府不得不出台各种奖励生育的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一是这些政策启动较晚,二是这些政策力度还远远不够。中国应该吸取教训,在生育率出现连续的滑坡时,尽早做出安排。
放开生育政策并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井喷式的生育高潮,恰恰相反,出现了生育率连年下滑,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是因为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太高,已经是五六十年代的上百倍还不止。教育、住房的高昂代价,确实使很多人不敢生育,或不敢生育更多的孩子。
其次是,今天的人们生育观发生了改变,养儿防老这种思想已经没有了社会基础。孩子,更多不是私人属性,更多是社会属性的产物。孩子,更大意义上是为社会、民族、国家甚至世界培养的。因此,如果国家不在孩子的培育上参与和加大投入,出生率就可能继续下降。
我们这样一个原住民为主的国家,一个幅员辽阔,市场容量和经济规模巨大的国家,必须有足够的出生率保证人口合理的总量,才能支撑起来。中国是不可能依靠移民来解决人口短缺问题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人说,人口老化、人口减少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劳动人口。
这话不错,但是经济发展是需要消费来支持的,我们可以用机器人去工作,去劳动,去创造,但我们不能让机器人去消费,不能让机器人去上学校、看电影、逛酒店、住新房,对吧?所以,必须保证一定的生育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从2021年这个拐点开始,就要研究出生率的走向,如果测算出最佳人口总量,而出生率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就应该适时推出生育补贴政策,补贴的强度完全根据生育率下滑的强度来决定。
我希望如果本年度的生育率最终统计是继续下滑的,明年政策就要出台。因为政策产生效应,会有几年的滞后期。我们要像曾经鼓励独生子一样,鼓励母亲多生孩子。中国政府为新生儿奶粉买单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要到来。生三个孩子的母亲给予终身生活保障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最后,我想说,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要担心美欧等势力联合起来与中国作对。当前,世界形成了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英国、日本、印度、东盟、中东等多级,在这些势力中,只有美国与中国存在尖锐的此消彼长的竞争,其它方与中国都没有实质性的地缘政治和根本利益冲突,因此美国不可能纠结它们步调一致与中国为敌。
我们刚刚看到法德首脑与中国的峰会,还将看到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政府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国际政治是靠实力说话的。中国只要办好自己的事情,外国势力的鼓噪不足为虑。就是美国拜登政府本身,在频频碰壁之后,对华政策一定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美之间有竞争,但关系归于正常还是很有可能的。


相关文章

  • 女人口中呵男人是什么意思什么梗?吐槽男人都是骗子没有一个好东西
    女人口中呵男人是什么意思什么梗?吐槽男人都是骗子没有一个好东西

    网络上之前出现了“中年油腻男”、“恶臭女孩”等这种性别中捎带攻击和调侃行为的恶俗词语,互相攻击。“呵男人”一词是最近常见的网络流行语,那么呵男人是什么意思什么梗呢?和放肆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呵男人 ......

    2021-04-01 12:11:54
  • 人口政策背后的多重玄机!
    人口政策背后的多重玄机!

    作者:猫哥本文由公众号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授权转载。最近放开计划生育的呼声很高,过去我一直的观点都是中国人口数量应该适度下降,总人口规模在十亿左右是比较合适的。讲一讲到底应该怎么看待14亿人口大国的生育决策。1 决策的“均好性”平衡给大家讲一讲决策的基本常识,以后大家自己都可以做出判断。任何决策都是多种因素下寻求一种“均好性”的平衡,就问题谈问题而不考虑其它因素都是扯淡。什么意思呢?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没有行政部门工作的经验,那么总在企业做过事吧。企业稍微重要一点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021-03-18 15:29:30
  • 外事儿:人口开始负增长,韩国会成为第一个消失的国家吗?
    外事儿:人口开始负增长,韩国会成为第一个消失的国家吗?

    近日,关于“韩国正在消失”的讨论甚嚣尘上。支撑这一论断最主要的论据就是,韩国2020年的生育率跌至创纪录的0.84,为全球最低。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今年3月新学年开始,韩国多地出现了因缺少生源而关闭学校的现象。即使是在人口最稠密的首尔市,也有近两成小学新生不足50人。而在去年,韩国小学、初中、高中共有30所学校因入学新生数量减少而关闭。早在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人口学家大卫·科尔曼(David Coleman)就曾发出预警,随着出生率持续下跌,韩国可能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自然消失的国家。当年,韩国的...

    2021-03-16 09:36:13
  • 西西弗:延迟退休与中国的人口问题
    西西弗:延迟退休与中国的人口问题

    2020年,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户籍登记新生儿人数为1003.5万,同比下降约14.89%,新生儿人数继续下降。统计局2019年统计的出生人数是1465万。这个数字引起了舆论关注,也有很多朋友忧心忡忡。一位朋友发来私信,说有一种“民族复兴初见曙光便蒙上阴影的感觉”。这个问题也引起外媒的关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中国也许已经削弱了新冠大流行对其经济的影响,但是婴儿短缺的阴影正在笼罩其增长前景。”华尔街日报援引Capital Economiics的研究,声称:生产力增长放缓和劳动力萎缩有可能使中国永...

    2021-03-14 07:57:06
  • 徐吉军:人口战略与中华国运!
    徐吉军:人口战略与中华国运!

    2021年初,一则关于新增人口断崖式下跌的新闻引爆舆论,并引起公众恐慌。数据显示,2020年公安机关新生儿户籍人数仅为1003.5万人,这个数据是1949年以来中国内地的新低。某些媒体用词不严谨,将出生人口下跌写成“中国人口断崖式下跌”,概念错误带来了错误理解。许多自媒体纷纷跟进讨论人口问题,并将前些年执行的人口政策作为批评焦点。作为改善中国人口结构的重要对策,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议题。汉唐君认为,人口政策需要放宽、调整是现实的需求,同时不应全面否定之前采取的相关措施。客观来看,目前中国社会...

    2021-03-10 18:12:35
  • 一个亿!埃及人口大爆炸
    一个亿!埃及人口大爆炸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1853-埃及人口大爆炸作者:深眸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人口的过度增长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牵动或导致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伊斯兰教所影响的区域尤为如此,而埃及表现的尤为典型,2011年席卷全国的社会动荡甚至都是人口暴增作用的结果。从2011年至今,一代人的人生因此而改变(图:shutterstock)▼2006年,该国人口还只有7千多万,但到2020年3月,埃及人口已达1亿人,一半人口生活在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尼...

    2021-03-08 11:00:12
  • 坏土豆:从埃及和印度,到孟加拉工厂,读懂人口与资源战争
    坏土豆:从埃及和印度,到孟加拉工厂,读懂人口与资源战争

    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人口的需求一定会发生改变,就如同现代军队一样,从求数量变成求质量。最简单的,现在如果日韩还是和50年前一样,产业没有进行升级,社会需要的不是工程师而是纺织工人,甚至于和非洲一样,有膀子力气就能下地干活,日韩的生育率会下降吗?或者我们现在就去翻资料,任何的农业型社会或者说劳动密集型工业社会,哪个国家会面临低生育率问题?一个都没有……昨天的文章很多人有疑问…我在 中国对抗霸权的终极武器 中谈到:全产业链规模最大的单一市场是我们能够复兴的关键。里面非常核心的一点是规模...

    2021-03-04 18:05:38
  • 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

    作者:清和社长微信公众号:智本社(ID:zhibenshe0-1)最近,生育及养老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低生育及老龄化这两大难题,在未来会越来越突出,将深刻地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演变。人口危机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很少人意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欧美日等国存在根本性差异。如何认识低生育和老龄化问题?中国的低生育成因,与欧美及日本有何不同?中国老龄化的真正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当前养老金亏空问题?人口危机到底是什么危机?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简单探讨中国的人口危机。本文逻辑一、低生育与生育成本二、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三、...

    2021-03-04 07:31:40
  • 干货 | 从埃及和印度,到孟加拉工厂,读懂人口与资源战争!
    干货 | 从埃及和印度,到孟加拉工厂,读懂人口与资源战争!

    作者:坏土豆来源:一个坏土豆 ( ID:iamhtd )摘要: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人口的需求一定会发生改变,就如同现代军队一样,从求数量变成求质量。最简单的,现在如果日韩还是和50年前一样,产业没有进行升级,社会需要的不是工程师而是纺织工人,甚至于和非洲一样,有膀子力气就能下地干活,日韩的生育率会下降吗?或者我们现在就去翻资料,任何的农业型社会或者说劳动密集型工业社会,哪个国家会面临低生育率问题?一个都没有.......昨天的文章《》很多人有疑问.... 我在 《》中谈到:全产业链...

    2021-03-02 08:20:44
  • 智谷子:人口塌陷岂止东北?全面放开生育也解决不了问题
    智谷子:人口塌陷岂止东北?全面放开生育也解决不了问题

    这一次是因为国家卫健委近日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态,“可探索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坊间的激烈议论,国家卫健委旋即于2月20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放开生育政策就能解决的。”国家卫健委特别指出:“关于网上‘东北地区将试点放开生育限制’‘生育政策将全面放开’等推测,不是答复的本意。”关键不在卫健委的态度,而是舆论习惯性盯着局部,就容易忽略了全国性的问题。实际上,虽然中国总人口还在增长,但是人口塌陷反而在蔓延,不只是东北的20多个城...

    2021-02-25 08:49:54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