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十:一根本原因,特朗普注定失败!
作者 :纵横十 2019-06-20 17:36:36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美国关于对中国最后3000亿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听证会依旧在进行,其得到的回响基本上是一致的反对声音。
除了索尼、三菱等跨国企业的组团抗议,除了661家企业联名上书要求特朗普停止贸易战外,最新消息: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等巨头也加入了反对阵营,于19日联名反对。
哈雷则直接顶着激怒特朗普的风险,于当地时间19日跑到中国来建厂生产摩托车。
从种种迹向来看,美国社会对贸易战的理性声音正在急剧上升,特朗普的压力正在逐渐增加。
时至今天,中国社会早前所普遍预估的现象正在慢慢显现出来,即贸易战一开始,美国会表现得比较凶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承受力、市场体量等优势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当特朗普的支持率表现低迷,当他迫不及待的给中国打电话时,大致可以看出点什么。
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特朗普的失败,这里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原因。
第一是特朗普逆流而为。
现在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是全球化、是互利共赢、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更好生活。
看看特朗普,与这些时代潮流全都是反着来的。
他大搞保护主义,与全球化格格不入;他为了美国利益不惜损害世界其它国家的利益;世界人民都在追求更先进的科技,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美国却在世界各地游说,要求放弃华为5G。
中国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特朗普的一系列行为并不得人心,所以应者寥寥。
他到处加关税,得到的是世界各国对美国的贸易反击,日本、欧盟、印度、土耳其皆莫不是如此。
他大搞意识形态,为了游说各国同美国一起来对抗中国,彭斯假模假式的发表过“铁幕演说”,其它美国官员甚至危言耸听的抛出过“文明冲突论”。
但是,如今已经不是丘吉尔那个时代,也没有美苏对抗那样的必然需求,所以当美国满以为自己能够再度一呼百应,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就会应者云集,然后带领一众国家像对抗苏联那个来对抗中国时,其得到的结果却是大大的失望。
即使是美国最核心的铁杆盟友,也没有响应召唤,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重量级国家,还是亦如韩国这类被美国控制的国家,该用华为5G的,依然在用。
即使是美国自身,很多企业也因此被搞得遍体鳞伤,像博通因为特朗普的一纸禁令,今年营收下降20亿美元;还有很多美企因为关税成本,降低了自身竞争力,最终将大量市场份额拱手送给了对手。
于是才遭到了那么多本国企业的反对。
自以为能聚集一众盟友编织一张围堵中国的天罗地网,实际结果却是这张网的千疮百孔。
究其关键原因,正是特朗普的逆流而动,不得人心。当他的意愿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时,当他的行为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时,必然得不到多少支持。
反观中国,虽然我们在一天天强大,但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损害他国利益的愿望。相反,我们愿意与世界其它各国一同分享自己的成果,以更大的诚意互利共赢,一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相比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谁胜谁负,只怕也是高下立判。
第二是中国不同它国。
美国很强悍,这点毋庸置疑,它在此前也打败过很多强大对手,像老霸主英国、新霸主苏联、后起之秀日本。
但面对中国会怎样呢?中国与它们有着诸多不同。
英美较量时,英国已经在急速衰落,换句话说,即使没有美国,英国溃败并最终交出霸主之位也只是时间问题;
苏联应该是一位非常强悍的对手,但苏联有先天缺陷,它是由十几个国家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可以同甘甜,但不能共患难,大家有吃有喝日子好过的时候,则相安无事,一旦出现困境,就会各奔东西。
所以,当美苏决战到最关键时刻,苏联成员相互解散,进行自我终结。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盛极一时,但它是一个没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是一个被美国控制的国家,美国叫它怎么着,它就只能怎么着。
所以这些国家,本质上都不是被美国打败的,而是它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中国相较于这些国家,则全然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够与美国进行一场持久战。
上面两个条件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假如美国是正义一方,是代表着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与利益,那它取胜的机率很大;假如就算它是逆流而动,若是中国像墨西哥一类的国家,根本扛不住美国一击,那美国还是会赢。
然而,美国的制胜因素恰恰全都不存在。它碰上了一个能与之旷日持久的国家,再加之不得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站到它的对立面,所以越是耗下去,其赢面越小。
应该说,特朗普的危机还没有全面爆发出来,当他给美国经济打的几针鸡血完全消失时,当美国经济长周期衰退来临时,当他伤及民生,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开始反对他时,他就会知道这世界不是他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对于中国来说,越耗下去,我们的体制优势、社会承受力、市场体量等优势就会愈加显现出来,胜利的天平就会更加向我们倾斜。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记住一点“不论军事和平还是经济和平,和平从来都是靠实力打出来的,战场上得不来的东西,别指望在谈判桌上能拿到”。
上一篇:清风:破与立 下一篇:徐吉军:香港局势的博弈策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