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出炉!日本痛心,中国全面碾压
日本经济新闻社以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为对象,就2019年的人气商品和服务展开了独立调查。
调查显示,在中国,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爱国消费”趁势崛起。而在韩国,日本产品受到大范围抵制。
从亚洲整体情况看,快递和外卖等便利的互联网服务正在快速普及,是科技企业怒刷存在感的一年。
其实在这一年中,不仅仅是对华为以及国产智能手机的的支持,包括在化妆品、服装、动漫领域,都出现了国货大受追捧的现象。
依靠着国内的巨大市场,国产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还能实现手机出货量的增幅,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度罕见。
在双十一期间,百雀羚化妆品更是迎来了出乎意料的销售增长,在这期间百雀羚销售额突破8亿元,力压一直以来人气颇高的进口品牌。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现如今国产电影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前可能观众都扎堆看美国好莱坞大片,但是今年国产电影成为了国人疯抢的影片。
被称为国漫之光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机长》、《攀登者》、《流浪地球》都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电影。
在小编看来,这些事实都在表明,一种爱国消费正在在中国崛起!
提起国货,很多人还停留在山寨、低质的怪圈中。
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山寨泛滥。
比如提起汽车,有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他们的产品与品牌都比我们的要硬;
提起互联网,也有苹果,有谷歌,有亚马逊,有脸书,也比中国同行业企业要硬。
但是提起高铁,毫无疑问中国才是标杆,运营里程最长,年发送旅客最多,技术标准最高,舒适度最好,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
但是伴随着我国的复兴崛起,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抢手货。
虽然,在很多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中国制造正在慢慢蚕食西方制造。
而现如今,提起中国制造,撇不开的就是中国的高铁。
而中国高铁发展的这些年,不仅仅解决了高铁的技术问题,在人性化方面也做到了很高的一个层次。
不仅仅在国内大放异彩,并且出海走向了全世界。
再比如我国的基建设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在中国工程师的努力下,都变成了现实。
港珠澳大桥的问世,让中国在世界基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制造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必需品。包括日常吃的、用的玩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
要知道,义乌可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基地。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也基本上都是国货,以华为、小米、OPPO、vivo为例,这些国货基本上占据了国内的市场,并且走出了国门。
一个很显眼的事实就是,全球销量第一的三星已经很难在中国市场上觅得踪迹,苹果的市场份额也在下滑,华为小米成为了国人手机的新选择。
爱国消费为什么会席卷中国?
多难兴邦,用在中国身上最适合不过。外国的打压越厉害,我们的民族就越团结。
在小编看来,持续的贸易战、香港问题、NBA事件、华为及其他地缘政治问题,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推向更高的浪潮,导致消费者愈发青睐国产品牌。
我们只需将天猫作为一个指标就能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品牌在其产品页面上加入了“中国制造”这个词,而在2017年这个比例还不到一半。
每当遇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我们中国人更容易凝聚成一股绳子,击不垮的,只能让我们变得更强。
很明显,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外部势力的碰撞下开始茁壮成长。
当然,爱国消费能够席卷全国不单单靠的是爱国情怀。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自然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质量过硬。
近些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制造不再是山寨低质的代名词,而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同样一部手机,国外卖到了5000乃至一万,但是在中国只需要1000多元就可以买到同类型产品。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制造正在转向中国智造。
文化自信心增强
前段时间有一件事情对小编触动特别大,有一朋友,对于日本货情有独钟,前段时间去日本旅游,听说日本的马桶质量好,索性就买了几个回来,但是拆开以后,他顿时傻眼了,Made in China映入眼帘。
后来他告诉小编,中国人老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其实,殊不知,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
外国的月亮不再圆,外国的再好始终是外国的,你要时刻记住,你所站立的脚下,是中国。
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中国人已经多了一份自信心。
是的,可能在以前我们的技术实力以及制造实力都不如外国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在改革开放40年多年的发展下,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的,中华民族骨子里那份民族自信心在这个年代被完全激发了出来,美国你要打贸易战,那我们一起买国货来刺激消费;
美国要制裁华为,那我们就要支持华为;美国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那我们就要和你抗争到底。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请你记住,一个人的力量乘以13亿人,那就是中国的力量。
2020年依旧是波谲云诡的的一年,好在在外部势力的压迫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彻底的反弹,每个人都认可国货,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了一份自信心。
中国的电影并不比好莱坞差,中国制造并不是外媒说的一无是处,中国品牌不见得比进口品牌差。
美国这次被吓跑了!!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韩国总统文在寅12月24日举行三国首脑会谈后并发表文件。
其中重申了2019年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峰会联合声明就2020年完成签署的承诺。强调争取谈判取得进展。
此外,还写明将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内容还包括三国将为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开展紧密合作。
中日韩首脑会谈1999年首次举行,此次正值20周年。
然而美韩上个月就“保护费”问题谈崩了之后,如今事情再现新进展。
据12月26日最新消息,就在现有的“保护费”分摊协定到期的几天之前,美国放弃了让韩国支付50亿美元的要求,而韩国则保证将采购更多美国的重要设备,并将帮助美国石油能顺利经过霍尔木兹海峡。
不到一个月时间,双方商谈发生巨大转变,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原因?
11月中旬,韩国就美国提出的50亿美元的“保护费”金额明确表示拒绝,这也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双方的商谈走向破裂。
据了解,美国要求韩国支付的50亿美元费用,是原本韩国同意支付的8.96亿美元的500%以上。
对此,韩国也强调该国与美国有着原则性分歧;但美国则回应:韩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能够而且应当承担更多的费用。
当时,有长期追踪美韩关系的专家,这是美韩长达66年的关系中,极其罕见的公开闹僵。
实际上,韩国当初起家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于美国,而韩国此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参考日本的模式,因此韩国在经济发展上深受美国的影响。
但由于后来韩国的核心产业——半导体挤压到了美国的市场,这也是美国要求韩国支付更高费用的一个经济原因。
但如今,美国愿意放弃索要50亿美元的“保护费”,并且同意采用让韩国购买重要设备的折中方案,这也突显了美国态度的重大转变。
有声音指出,美国此举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在韩国的计划,另一方面则是近来亚洲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区域内以及与其他市场的经贸合作,这也让美国商品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具体而言,虽说今年10月美日正式达成经贸协定,日本也同意对72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打开市场,但由于日本开始将经贸发展的重心转移至亚洲与欧洲市场,美国产品也面临巨大的威胁。
比如,日本与欧盟签署的经济合作协定(EPA)自今年2月1日开始生效,其中有一项是欧盟8年内取消针对日本汽车10%的进口税,这将这将助力日系汽车进一步打开欧洲市场,不仅使美国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遭到瓜分,同时还将改变日系汽车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
一个很显眼的事实就是,全球销量第一的三星已经很难在中国市场上觅得踪迹,苹果的市场份额也在下滑,华为小米成为了国人手机的新选择。
爱国消费为什么会席卷中国?
多难兴邦,用在中国身上最适合不过。外国的打压越厉害,我们的民族就越团结。
在小编看来,持续的贸易战、香港问题、NBA事件、华为及其他地缘政治问题,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推向更高的浪潮,导致消费者愈发青睐国产品牌。
我们只需将天猫作为一个指标就能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品牌在其产品页面上加入了“中国制造”这个词,而在2017年这个比例还不到一半。
每当遇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我们中国人更容易凝聚成一股绳子,击不垮的,只能让我们变得更强。
很明显,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外部势力的碰撞下开始茁壮成长。
当然,爱国消费能够席卷全国不单单靠的是爱国情怀。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自然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质量过硬。
近些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制造不再是山寨低质的代名词,而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同样一部手机,国外卖到了5000乃至一万,但是在中国只需要1000多元就可以买到同类型产品。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制造正在转向中国智造。
文化自信心增强
不仅如此,去年底,因美国“优先原则”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剧,日本也开始邀请亚洲最大经济体共同维护该地区自由贸易的秩序,以避免亚洲市场遭受侵蚀。
而今年,日本也收到这一巨大市场的“重要回应”——愿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继续扩大进口日本商品,加强双向投资合作。
更为重要的是,东亚三个重要国家的合作近段时间变得愈发密切。
本周二(12月24日),三国就通过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等成果协议,并在诸多经贸合作上达成一致,尤其是三国强调将积极推动2020年如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据了解,2018年,三国间的贸易总额已超过7200亿美元(约5万亿元人民币)。
有分析指出,正是因为亚洲国家在经贸合作上的日渐密切,美国才愿意放弃这50亿美元的费用,以拉近与韩国的经贸关系,并试图在亚洲市场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然而,随着当前亚洲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巨大的市场大门也将为韩国开启,美国是否还如愿以偿,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11月中旬,韩国就美国提出的50亿美元的“保护费”金额明确表示拒绝,这也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双方的商谈走向破裂。
据了解,美国要求韩国支付的50亿美元费用,是原本韩国同意支付的8.96亿美元的500%以上。
对此,韩国也强调该国与美国有着原则性分歧;但美国则回应:韩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能够而且应当承担更多的费用。
当时,有长期追踪美韩关系的专家,这是美韩长达66年的关系中,极其罕见的公开闹僵。
实际上,韩国当初起家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于美国,而韩国此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参考日本的模式,因此韩国在经济发展上深受美国的影响。
但由于后来韩国的核心产业——半导体挤压到了美国的市场,这也是美国要求韩国支付更高费用的一个经济原因。
但如今,美国愿意放弃索要50亿美元的“保护费”,并且同意采用让韩国购买重要设备的折中方案,这也突显了美国态度的重大转变。
有声音指出,美国此举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在韩国的计划,另一方面则是近来亚洲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区域内以及与其他市场的经贸合作,这也让美国商品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具体而言,虽说今年10月美日正式达成经贸协定,日本也同意对72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打开市场,但由于日本开始将经贸发展的重心转移至亚洲与欧洲市场,美国产品也面临巨大的威胁。
比如,日本与欧盟签署的经济合作协定(EPA)自今年2月1日开始生效,其中有一项是欧盟8年内取消针对日本汽车10%的进口税,这将这将助力日系汽车进一步打开欧洲市场,不仅使美国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遭到瓜分,同时还将改变日系汽车长期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
不仅如此,去年底,因美国“优先原则”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剧,日本也开始邀请亚洲最大经济体共同维护该地区自由贸易的秩序,以避免亚洲市场遭受侵蚀。
而今年,日本也收到这一巨大市场的“重要回应”——愿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继续扩大进口日本商品,加强双向投资合作。
更为重要的是,东亚三个重要国家的合作近段时间变得愈发密切。
本周二(12月24日),三国就通过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等成果协议,并在诸多经贸合作上达成一致,尤其是三国强调将积极推动2020年如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据了解,2018年,三国间的贸易总额已超过7200亿美元(约5万亿元人民币)。
有分析指出,正是因为亚洲国家在经贸合作上的日渐密切,美国才愿意放弃这50亿美元的费用,以拉近与韩国的经贸关系,并试图在亚洲市场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然而,随着当前亚洲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巨大的市场大门也将为韩国开启,美国是否还如愿以偿,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