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团队被爆“抄袭”:国产“闹剧”何时休?
【导读】近日,中科院计算所下属团队号称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木兰”被推到了舆论的中心,体验过后开发者们纷纷表示:这就是个套壳的Python。随着事件的发酵,项目负责人刘雷终于道歉,但光道歉就够了吗?
1月15日,一篇题为「面向智能物联中国科研团队发布“木兰”编程语言体系」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称:“木兰”是中科院计算所下属团队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编程语言,与之配套的编译器与集成开发工具也完全由团队自主实现,“是我们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编程语言”。
消息一出,引发了开发者社区不小的轰动,终于有我们自己的编程语言了,还不赶紧试试?
“木兰”实为套壳Python,项目负责人道歉。
于是,开发者找到了“木兰”的下载渠道(目前下载地址已经被404),是在一家名为“中科智芯”的公司网站上。
据企业主页介绍,中科智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孵化企业,源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成立。
而“木兰”编程语言是该公司的重点产品:
根据开发者的反馈,无论是从图标上来看,还是根据内部提供的函数显示,木兰都与Python几乎一模一样。
木兰图标
而且在安装后的文件夹里,出现了大量的“.pyd”文件——这正是Python语言常见的文件格式。
解压后
有开发者总结道,木兰似乎就是建立在Python之上,就像在顶层做了一个接口,而底层编译、优化等其他工作仍然由Python来做。
随着事件的发酵,1月17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所编译实验室员工刘雷在科学网上发表回应并道歉:
在1月1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本人在对木兰编程语言的介绍中,犯了以下错误:
1.木兰编程语言主要是用于中小学教育,在介绍中将它扩大到智能物联领域。
2.木兰语言在8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本团队开发的,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但在接受采访中将木兰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
对于此次在网络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本人郑重道歉,对给中科院、中科院计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表示诚挚的歉意。本人感谢大家的监督与批评,并深刻反省,保证不再出现类似问题。
但,道歉就够了吗?
继汉芯、红芯浏览器之后,第三大换皮事件
今日的“木兰”不免让人想起此前的“红芯”事件。
2018年8月15日,自主研发浏览器核心产品的红芯公司(redcore)宣布完成2.5亿元融资,并自称打破了美国垄断,拥有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的智能浏览器内核。
很快就有网友曝出,红芯浏览器的众多设置与谷歌Chrome雷同,安装文件的目录结构也很相似,安装程序Redcore.exe的属性甚至显示为Chrome。
2018年8月17日,红芯方面发表致歉信表示,公司在融资宣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并承认红芯内核基于谷歌Chromium开源项目。
先有汉芯、红芯,今年又出木兰,别以为网民的记忆真的就只有3天!
有专家发表对此事件的看法:从编辑器、解释器、机器码到指令集,国内根本就没人踏踏实实研究,不止是语义解释、类型检测等技术,还涉及到逻辑闭环、分支化、去循环等一系列科学性证明。
木兰团队负责人道歉!说自己在接受采访中将木兰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道歉就完事了吗?2018年8月17日,红芯方面发表致歉信表示,公司在融资宣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并承认红芯内核基于谷歌Chromium开源项目。
微博网友2020魔幻记录称这是继汉芯、浏览器之后,第三大换皮事件。
微博网友蓑衣芒鞋斜雨街认为即使是二次开发,如果有很好的用户体验一样有价值。我们在应用层级的开发创造并不弱,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去顶国产自主研发的帽子呢?
微博网友财入门希望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能够做到真正的“完全国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1月19日,中科院计算所回应:经初步调查,“木兰”开发包中包含了Python开源编译器,对外缺声称“完全自主”。该行为存在欺瞒与虚假陈述的科研不端问题。已对当事人刘雷做出停职检查决定,并就关联责任责令编译实验室负责人作深刻检讨。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沉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投机取巧的“自主研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