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华春莹说出中国人心底话
1月31日晚,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美方在中方抗击疫情时发表不友善言论答记者问。
问: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美国一些官员却不时发表对华不友善的言论。美商务部长称,疫情有助于部分就业岗位流回美国。还有美方官员影射中国在应对疫情问题上与美国不合作。今天,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将对中国的旅行警告提高至同伊拉克、阿富汗一样的最高级别。美国务卿甚至继续恶毒攻击中国的国家制度。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全力抗击疫情。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发布信息,分享数据。患难见真情,许多国家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和帮助。
相比之下,美方的言行既不符合事实,更不合时宜。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避免采取旅行限制,但话音未落,美国就反其道而行之,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实在太不厚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有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疫情,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长安街知事此前报道,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然而,正当全球密切关注疫情、为中国加油之时,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却声称,中国正在发生的疫情,将促使美国企业重新考虑涉华业务的供应链等风险问题,并有助于工作岗位回流美国。
美国国务院甚至还发布公告,将对中国的旅行警告提高至同伊拉克、阿富汗同等级别。
它们连番表态,旋即引发巨大争议,甚至让不少美国网民直呼“惊呆了!”
不顾人性底线,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吃“人血馒头”的美国政客实在太过冷血。
但正如华春莹所言,中华民族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任何力量能打败中国人万众一心筑就的万里长城。
时间已经证明,并必将再次证明,究竟谁是匆匆过客,谁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就是否要宣布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一事,再次召开了紧急会议。
最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一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不过,从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和社交账号上发布的内容来看,总干事谭德赛在宣布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同时,还在反复强调一件事,即世界卫生组织做出这一决定,绝不是对中国没有信心,而且恰恰相反,谭德赛认为中国为疫情防控做出的努力,尤其是中国的防控措施是前所未有的。
他甚至表示,中国为其他国家的防控设置了一个“新的标准”。
可既然谭德赛给予中国的评价如此之高,为何仍然要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呢?
谭德赛的说法是,如果这种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公共卫生系统更弱的国家,其破坏是不可预测的。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帮助其他国家应对这种可能性”,他说。
因此,谭德赛表示,出于这一原因,他决定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在此强调这绝不是因为中国发生的一切,而是因为其他国家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有信心中国能控制疫情,宣布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应被看成是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的行动的支持与感谢”,谭德赛说,“中国一直处在疫情的前线,很透明,希望中国成功,我们与那些被疫情影响了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民同在”。
至于宣布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谭德赛表示目前没必要采取对国际旅行和贸易进行干扰的措施,所有决策都应该基于证据并有持续性。而且鉴于中国的疫情防控很出色,世界卫生组织更不会惩罚中国,也不会建议并反对任何针对中国的旅行、贸易等限制措施。
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有的国家对中国采取了超过限度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是可以对这种国家问责的,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各国的决定都是基于证据、平衡地做出的,既不过紧也不过松。
另外,谭德赛还呼吁各国共享信息与合作,加速对于疫苗、疗法和诊断办法的研发,对抗谣言和虚假信息,并呼吁各国调动资源去发现、隔离和治疗,以及阻止疫情的传播。
此前,在世界卫生组织从做出这一决定前,中国内外的网民其实是担心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因为他们害怕这会令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被“卡住脖子”,并担心会被一些国家刻意针对。但外国网民,包括不少医学专家则认为,从疫情在其他国家发展的情况来看,世界卫生组织到了该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了。
不知从谭德赛如今的表态来看,双方各自的担忧,是否都能得到一定的缓解呢?
最后,耿直哥再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一机制的背景信息。
根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报道显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一机制的诞生,源于2002年-2003年在中国爆发的SARS非典疫情,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有这么一个机制去应对疫情在全球的扩散。
而自该机制自诞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应对5个国际疫情时宣布过“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包括2009年的H1N1病毒(猪流感)疫情,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疫情,2016年的扎卡病毒疫情,以及去年再次出现的埃博拉疫情。
不过,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创造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个机制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一个疫情不在全球散播,但从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个机制的效果是有一定争议的。
比如根据加拿大CTV新闻网的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传染病学专家Neil Rau就认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防止疫情在国际上的传播没太大用处,因为当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时,疫情其实早就已经扩散开来了,反倒是宣布“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会给处在疫情中的个人和当地经济造成不便,甚至会令陷入疫情的地区和国家遭到偏见。
截图来自加拿大CTV新闻网的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的一篇来自美国乔治敦大学一位医学法律专家的评论文章则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在决定采用这一机制时,往往不仅要考虑科学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因素,因为宣布一个地方的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确实会给这个地方和相应的国家在出行和贸易,以及经济和人权等方面带来影响,甚至其他一些国家还会因此对陷入疫情的国家实施“恐慌性”的出行和贸易等禁令。
所以,这篇文章称,世界卫生组织在宣布“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前,不得不反复考量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后果。
截图来自《华盛顿邮报》的文章
“武汉加油”“武汉挺住”“武汉是安全的”“我们都是武汉人”……连日来,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不再只是疫区的口号,而是更多地成为外媒报道的导语或标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俄罗斯报》等外媒纷纷用“史无前例”来赞赏中方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积极应对。
美联社说,在春节这个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反应迅速,以有力举措遏制疫情蔓延,显示出非常强烈的公共卫生承诺和采取重大行动的意愿。德国媒体评价道,中国制度在危机形势下效力巨大。
中国制度效力巨大
印度托拉斯新闻通讯社(PTI)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中国政府采取的果断措施,并称中国政府应对机制的强力和措施的有效性是“世所罕见”和“令人钦佩”的。
许多媒体都注意到,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这是他一周内第二次对疫情公开下达指示。这表明中国已将疫情防控工作上升至国家最高层面,并做出制度性安排,体现中国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反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中国采取了最高等级的应对举措,正想方设法阻止新型冠状病毒扩散。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领导层及各级官员对控制疫情表现出高度紧迫感,对任何试图隐瞒重要信息及不作为、慢作为者发出了警告。
外媒认可中国应对疫情措施得当、开放透明。《俄罗斯报》援引俄方官员及专家的话指出,中国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公开性,这对疾病研究帮助极大。英国《卫报》称,与“非典”时期相比,中国正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埃菲社称,中国民众对疫情防控有信心。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律师说:“绝大多数人都戴上了口罩,我对此感到满意。”她认为,因为政府“此前在抗击更危险的SARS时积累了经验”,所以“疫情将得到控制”。在微软公司北京总部工作的计算机专家常(音)先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我认为武汉的形势更为严峻,但不会有2003年SARS疫情那么严重。这次的死亡率低于当时,而且人们也意识到要采取防护措施。”
美国财经网站CNBC称,在中国采取更严格应对措施并成立高层级领导小组后,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似乎开始退潮。投行美银称,在新一轮危机中,中国更加主动地更新情况。中国的反应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疫情可能造成全球性严重影响的担忧。
德国《世界报》网站援引专家观点认为,中国制度在危机形势下效力巨大。贝塔斯曼基金会中国和亚太地区高级专家伯恩哈德·巴尔奇对该报表示,中国能够采取需要强大人力物力和功能完善的层级制度方可实现的措施。
“中国当然二者兼备。德国在严重危机时也会采取包含有力措施的计划。但对武汉这样的整座城市——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欧洲国家——进行‘封城’,是一项非常强硬的措施。和德国相比,这样的措施可以在中国更快、更无异议地获得通过。”
“我们都是武汉人!”
一些外媒把镜头推向在疫区中度过新年的外籍人士。
俄新社报道称,在俄罗斯女大学生马内·沙希基扬眼里,作为疫情中心的武汉市却是安全的地方。马内对记者说,她是2016年到武汉留学的,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她谈到了最近几天的情况。她说:“情况非常稳定,也很平静,至少我看到的就是这样。对我来说这很正常,因为现在是中国农历新年。是的,人是少了,因为大家都比较谨慎,尽量待在自己家里,出去时都戴口罩。”
她表示,没见到恐慌,至少在她的熟人中没有人有恐慌情绪。她说:“我们大家都很平静,也很放松,因为相信这一切迟早会结束。”
马内表示,她无意离开。她说:“不管听起来多奇怪,但现在武汉对我们来说是安全的地方。因为我相信,在这里即使被感染也能得到及时救治。”
马内还谈到不用担心食品供应问题,因为附近的超市都在工作,供应充足,每天都补充进货。她表示:“我们还可以从网上订购药品、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几乎不必出门。等30分钟到1小时,东西就送来了。也有一些商店要第二天才能送货。不管怎么说,一切都非常方便。”
乌克兰媒体NV新闻网关注了数以百万计的武汉居民组织快闪活动,为这座城市加油。武汉居民们呼吁在晚上8点一起在阳台上大喊“武汉,加油!加油!”当地人还齐声唱起了中国国歌。
28岁的美国人佩雷兹也是参加快闪活动的一员,他没有回美国,而是选择“留守”武汉的公寓,陪伴中国女友。这位来自旧金山的小伙子对美联社表示,他们每天晚上都呆在家里,花几小时在社交媒体上查看最新消息,回复忧心忡忡的亲戚打来的电话。
在宣布封城那天,佩雷兹和女友为了是否冒险去超市买食物而打了一架——“一个盘子被毁了”。这场争论以女友获胜告终,他们随后在网上订餐。佩雷兹说,尽管情况让人郁闷,但仍然有希望的时刻。当他听到整栋公寓回荡着“武汉加油”,他也加入进来,高喊“我们都是武汉人!”他的女友欢呼起来,他的狗汪汪叫着,让他们觉得“大家都在一起”。
“我们需要它(这种活动),”佩雷兹说,“这让我们振作了一点,给了我们一些希望。”
建医院速度“难以想象”
外媒还高度关注武汉正在加速建设、拟于2月初交付使用的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小汤山模式”医院。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论,武汉将在6天内建立一家新医院,专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这将打破“非典”时期北京小汤山在7日内建成医院的纪录。
报道援引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黄严忠的话称,中国政府能如此神速地建立一家新医院,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动员机制,克服了官僚主义和财政压力,从而能动员各方资源;此外,“中国在基建工程方面也很擅长,也许这对西方人来说很难想象,但中国已屡次高效地建起摩天高楼”。
英国《每日邮报》称,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武汉正以惊人的速度建设两座新医院。当局要求四家建筑公司在整个农历新年期间完成这两所医院的建设。其一是武汉火神山医院,将于2月3日启用,占地2.5万平方米,有1000个床位。第二家医院是武汉雷神山医院,将于2月5日启用,占地3万平方米,有1300个床位。
报道称,无人机拍摄的图像显示,卡车、挖掘机和工人们在火神山医院工地全力作业。短短三四天内医院已初具雏形。此外,中国政府还将在黄冈市和郑州市再建两座医院,用于抗击疫情。
这种“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来不少国外网友的围观和热议。有网友评论称:“在如此短时间内建医院体现了令人钦佩的决心。要是疫情发生在西方,病患估计只能在街头等死吧。”一名印度网友调侃道,要是发生在印度,大家会一直讨论,但估计不会“行胜于言”。还有网友感慨道:“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宇宙。我认为上帝就是中国人。”
对于奋战在一线的中国医护工作者,外媒不吝溢美之词,以“英雄”相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称,中国为抗击疫情展开了一场全面战役。医生们日夜不停地救治病患,军方抵达武汉提供物资支援。在CBS播放的一段央视采访画面中,一位康复中的被感染医护人员表示,自己已经退烧,也不太咳嗽了。CBS称,这体现了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所取得的成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