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军用防化服能否替代医疗防护服?
在这次持续蔓延的疫情中,多地都出现医护人员防护用具短缺的情况。不少网友在焦急的同时,也将希望的目光转向解放军——电视上防化部队身穿的防化服,看起来和医护人员穿的防护服很类似,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可否用防化服替代医疗防护服呢?
类似的想法并不只限于中国网友。美国军方背景的《星条旗报》1日报道称,五角大楼批准利用4座军事基地对可能需要隔离的外国人进行检疫,人数规模定在1000人。而该报道选配的新闻图片就是一名身穿全套防化服的美军士兵在参与核生化演习。
身穿全套防化服的美军士兵在参与核生化演习
不过一位匿名防化专家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电视上常见的防化服通常是指最高等级的隔绝式防化服,它的突出特点是不透气、不透湿,通过空气呼吸器维持防化人员的正常呼吸,以保证在核生化环境中能将整个人与外界有毒有害物质彻底隔绝。用隔绝式防化服代替医疗防护服在性能上没有问题,但它的防护等级太高,这么用属于“过度防护”。
而防护等级略逊的透气式防化服能阻挡毒剂的小液滴和蒸气,使其不能透过防护服,但空气和水蒸气能透过,提高了穿着舒适性。不过它是为核生化环境设计的,能否隔绝新型冠状病毒还缺乏依据。
此外专家还举例说,很多人都发现,戴着防护性能较好的N95口罩比医用外科口罩要难受很多。同样的道理,防化服的防护等级越高,有效工作时间越短。
例如使用钢瓶供氧的隔绝式防化服,工作20分钟就会开始报警,如果选择防护等级略低的过滤式面具,则能工作40分钟以上。而这次医护人员在病房中动辄工作数小时以上,身穿防化服将导致严重的体力消耗,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隔绝式防化服的另一个特点也让它并不适合医用。由于价格相对昂贵,它通常在使用后会通过洗消作业再重复利用。但洗消过程可能导致防化服外部依附的病毒扩散到空气中,在安全性上反而不如一次性的医疗防护服。
走进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房楼的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办公室,4个平板电脑前坐着2位医疗队员,哪怕是正在吃饭,她们的眼睛也时刻没有离开屏幕。军医陈雪娥告诉记者,她手边的本子是专门记“黑账”的《感控日志》,几点几分哪名队员在脱防护服时出现什么疏漏,她们不但要及时喊话提醒,还要记录下来发到“感控微信群”里,督导所有队员引以警示并及时改进。
感控医生陈炜(左)和陈雪娥(右)紧盯屏幕,随时提醒所有队员规范动作高辉摄
被队员们称作“天眼”的显示屏高辉摄
医疗队护理组宋彩萍组长介绍说,病房红区里的这套“天眼”系统24小时监控着她们穿脱防护隔离装备情况。
宋彩萍(右一)向记者介绍感控监控工作的开展情况高辉摄
医护人员进入病房红区需要穿戴11层防护隔离装备,对病区严格按照传染病收治要求,做了三区两带两线的划分,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从污染区出来的队员防护服已污染,为避免四个小时繁重操作后精疲力尽的队员在脱防护服时难免疏漏,由医疗队感控专家组成防护督导组,24小时不间断监控队员在脱防护服的动作是否标准规范,顺序是否正确。对于疏漏错误的动作,感控专家就及时给予提醒、补救,多种措施保障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同时保护自身安全。宋彩萍组长告诉记者,刚开始这套系统是用手机监控的,大家看着实在太辛苦,后来换成了平板电脑。
动态更新的感控手册高辉摄
感控专家组组长陈炜告诉记者,《感染防控手册》每天都在动态更新,她会根据监控数据变化和所有队员的感控动作,来进一步完善手册内容。
感控专家组组长陈炜在操控监控视角高辉摄
感控组年纪最大的是58岁的军医陈萍大姐,她告诉记者,“我们感控组4个人,3名女同志都姓陈,这会儿我们一家人监控着所有队员的动作”,看着她乐观积极的态度,想想这么大年纪每天10多个小时超负荷地工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军医陈萍(左一)向记者介绍感控工作高辉摄
采访结束,出门时宋彩萍组长对记者说:“我们队员是我带出来的,我要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安全回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