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美国大腿,10年内超越中国?这一国不容小觑
2019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赢得连任,获胜后他表示将加快印度经济发展。印度当前经济规模约3万亿美元,按照印政府计划,到2024年经济规模达5万亿美元,2030年或2031年将以10万亿美元达致仅次于美中的经济规模。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印度经济自2016~2017财年出现放缓势头以来增速连年下滑,2018~2019财年增速已放缓至6.8%。2019年一季度经济仅增长5.8%,为此前5年最低水平,二、三季度增速进一步跌至5%和4.5%。
印度曾因两位数经济增速受到世界瞩目,其国内巨大市场和人口红利颇受投资者追捧。莫迪带领下的印度能否重回高增长通道,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变量。
经济放缓根子在国内
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出口、消费、投资低迷,农业、工业、服务业不振,10月份失业率更攀升至8.5%;汽车、房地产行业录得若干年来最差表现;金融系统风险聚集;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近70%,超过40%这一发展中国家警戒线。IMF表示将于2020年1月显着下调印度经济增速预期。
总体看,印度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在国内。2016年废钞政策和2017年仓促推出的商品和服务税,冲击了实体经济并引爆影子银行危机。
废钞政策沉重打击了货币信用,对房地产、零售、棉花、珠宝、旅游等行业及占经济活动比重较大的非正规经济部门负面影响持续发酵。仓促实施商品和服务税,长期虽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因实施条件不成熟,短期内对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正常经济秩序受到干扰、中小企业利润下降,政府税收压力加大。
2018年9月,以印度基础设施租赁和金融服务公司发生违约危机为标志,影子银行危机爆发。2019年11月,印度第二大住房金融公司德万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启动破产程序。影子银行流动性危机持续发酵,沉重打击消费和投资需求,使经济状况显着恶化。
就外部因素而言,全球外需萎靡不利于印度出口增长。2019年4至10月印度商品出口同比减少2.21%。不过,商品出口对印度经济拉动作用有限,不是经济低迷的决定性因素。
短期前景仍堪忧
可以看出,印度经济低迷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实体经济受到大范围冲击尚未恢复,二是金融系统流动性危机使经济急剧恶化。这意味着经济短期内不易恢复。
其一,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多个问题同时爆发,限制了刺激政策效果。印度央行2019年连续五次降息,但受银行系统坏账问题限制难以发挥效果,还推高了通胀率。政府大幅下调企业税以促进投资增长,但在商业信心低迷情况下不仅效果不佳,还加重了政府征税压力。
其二,难以推动结构性改革破除制度障碍、释放新红利。印度人民党(印人党)的母体组织国民志愿团历来重视国内中小企业和农民利益,反对激进自由化经济改革。由于该组织对印人党胜选居功至伟,印人党面临的改革阻力上升,而且即使能在关键改革上取得突破,其拉动经济也尚需时日,且易因民众反对引发社会骚乱。
其三,政府赤字压力高企,限制财政政策空间。穆迪预测本财年印度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将达3.7%,高于3.3%的原定目标。这将压缩政府增加支出刺激经济的空间,1000万亿卢比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能否落实存疑。
其四,政府强调“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挤压少数族群生存空间,加剧了社会动荡,干扰了经济秩序。2019年底,因反对《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印度多地爆发骚乱,极大干扰了社会生产和商务往来。
此外,印度还面临环境污染、水资源危机等问题。印度官方机构报告称全国近6亿人面临极端用水压力,首都新德里等21个主要城市地下水将在2020年耗尽。
目前看,印度政府提出2024年成为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目标或难实现。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名义GDP增速需达10.5%,实际GDP增速需达8%~9%。
中长期重回高增长通道说易行难
当前印度发展模式面临瓶颈,如不能释放新动能或新红利,中长期恐难重回高增长通道。
以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空间已有限。印度农业生产率极低;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制造业不发达;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导的服务业市场趋于成熟,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日趋激烈的竞争已开始限制其增长。此外,印度前几任政府推行自由化改革释放的发展红利已有所衰退,私人资本投资率2012年起连续下跌。印度现有发展模式已走入瓶颈。
与此同时,上述经济模式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却凸显。印度服务业就业人口有限,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承接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印度近半人口就业于劳动效率极低的农业,收入微薄。因此,印度此前数年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大量增加和贫困人口急剧减少。由于选举的政治特性,政府每年花费大量资金用于为穷人提供各种补贴,限制了其推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印度虽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不高。如不能提供就业,所谓人口红利只会加剧财政负担和社会不稳定。
印度推动制造业发展成为新动能也困难重重。印度希望承接中美经贸摩擦中意欲外迁的制造业企业,但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能力。印度《土地法》导致征地难、《劳工法》对劳动力过度保护且劳动力素质较低、银行坏账问题限制信贷增长等因素,限制了制造业大规模发展,相关结构性改革至今难以取得突破。此外,第四次工业革命意味着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窗口期有限。印度还面临来自越南、孟加拉国等国的竞争。
社会因素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制约也不容低估。一方面,印度政府积极推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加剧了民族宗教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种姓制度的影响仍难以消除,阶级固化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配置和社会发展活力。
印度经济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中长期重回高增长通道仍需大力推动结构性改革释放新红利,或利用其他发展机遇发掘新增长点。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最近,可能很多军迷朋友们都被伊朗和美国之间的争执吸引,但其实,除了伊朗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升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动荡也仍然没解除。
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问题的争端仍然没有解决,前不久,为了给巴基斯坦军方施加压力,印度在克什米尔边境地区部署了近10万的大军。
因此,外界猜测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战争即将展开,但是就在近日,印度方面却突然将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部队陆续撤回国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印度的暴乱仍然没有停止,此次暴乱系当局颁布的《公民修正法案》引起的,印度人民认为,该法案会导致周边国家众多的难民逃到印度,而印度的资源本来就不是非常丰富,若接受大量的难民,无疑会让印度本土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拘谨。
可是莫迪不但没有听从民意,反而直接宣布,不会因为任何因素修改法案,这令印度人非常愤怒,而使这场暴乱也因此持续了数十日,为了制止暴乱,印度只好将边境地区的部队撤回至国内维持秩序。
屋漏偏逢连夜雨,印度的暴乱还没有停止,该国又爆发了大罢工,据印度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共有2.5亿人参与了罢工,印度的大街上挤满了人。
他们使用舆论压力将总理莫迪“包围”,刚刚连任不久的莫迪也因此焦头烂额,但是却毫无办法。
但在印度民众看来,莫迪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不愿意想办法,此前的游行示威中,莫迪就毫无解决办法的诚意。
知情人透露称,此次大罢工的导火索是当地民众无法忍受印度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率持续增高等问题。
有印度公民表示,近年来,为了实现所谓的大国梦,莫迪不断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从海外进口大量价格高昂的军火设备,而这些钱都是从民众剥削而来。
虽然印度已经成为了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系,但是印度绝大部分人民都是非常穷苦的,种姓制度导致印度的底层人士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种种危机印度最终彻底爆发,在印度境内掀起轩然大波,其实,早已经有海外学者预测,印度的暴乱一定会引起更大的波动,会导致该国迎来最大危机,甚至是分裂。
讽刺的是,前几日中国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之后,该国当局还信誓旦旦地称,印度马上就会研制出比长征五号更强大的运载火箭。
印度同样作为人口大国,该国一直将中国当作是竞争对手,该国甚至报道称,印度早已经超过了中国,不过却频频被西方媒体打脸。
此次印度爆发分裂危机后,有西方媒体讽刺地报道称:可惜了,原本印度差一点就可以超越中国了,但现在这么一闹,是不可能再超过中国了,不仅如此,甚至还会面临分裂的危机,真是细思极恐啊。
印度内部遇到了问题,现在国内民粹主义开始抬头。印度近期可谓接连释放危险言论,导致地区局势再度紧张起来。事实上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始终没有停止过,只是这段时间暂时平静了。可是在平静局势还没有持续多久的情况下,印度又在制造紧张局势了。
印度军方和政府的高官都在释放危险言论,确实释放了不和平的信号。印度北方军前司令官BS Jaswal中将,强硬的指出,印度军方完全有能力击败巴基斯坦的武装部队,并且时间不会超过7到10天,印度完全有能力在需要时随时赢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交战。
印度陆军总司令强调重兵调整方向,剑指东北边境地区。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印度新任陆军总司令纳拉瓦内上将展现了自己的强硬,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纳拉瓦内上将指出,印度百万大军的重兵正在调整方向,重点不再仅仅是克什米尔地区,而是包括东北边境地区。
纳拉瓦内上将指出,印度陆军在东北边境地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低烈度的反叛乱治安战,而是东边边境地区的常规战争。印度陆军总司令的强硬言论,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毫无疑问,这也是印度陆军总司令以强硬的姿态亮相,并借此赢得民众的支持。
巴基斯坦方面提醒,印度极可能重演62年悲剧。印度方面虽然非常的强硬,但是其却非真有这样的实力。不可否认印度军事力量建设上投入很大,并且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印度剑指东北边境的做法,明显是过于夸张了,也是故意强硬的做法。巴铁方面指出,如果印度有在克什米尔和东北边境发动双线战争的企图,那么印度极有可能重演1962年的悲剧。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阿西·盖福少将更是直接硬怼了印方的强硬言论,强硬的指出巴基斯坦军队一定会给印度“惊喜”,没有任何力量能战胜巴基斯坦军队。
印度不断的强化军事力量,难以释怀1962的惨败。印度近些年不断的强化军事力量建设,可以说军事装备采购上,印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公开资料可知,印度陆军拥有110万现役部队,包括3500辆主战坦克和1100辆步兵战车,这个军队规模在南亚是绝对的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规模非常大的存在。印度投入巨资研制国产的阿琼坦克,并且引进俄罗斯的坦克。海空军建设上吗,印度也是不断的从美国、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购买武器装备。印度有军事大国梦,并且始终难以释怀1962年的惨败。
印度近期官员和军方连续强硬言论,应该是争取支持的需要。印度学习的是西方的选举政治,其领导人需要选票,所以总是会在关键的时刻展现强硬。民粹的抬头也是印度军方不断强硬的基本原因。所以说,对于印度方面强硬言论也不能过于当真,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炒作。
印陆军司令强调应对东北边境常规战争,巴铁警告莫要重蹈62年覆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